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宋朝和明朝哪个窝囊(宋朝是不是死的最窝囊的朝代)

宋朝和明朝哪个窝囊(宋朝是不是死的最窝囊的朝代)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547 更新时间:2023/12/22 17:44:44

安南国与中国的关系比较复杂,在北宋之前,该国都是中国的一部分,直到五代十国时期才分裂出去,宋太宗赵光义心有不甘曾发兵平灭叛乱。今天,咱们就笼统地聊聊安南国与中国。

南汉控制区

1.中国和交趾的悠久关系:两千多年邻居、一千年领土、一千年属国

安南自古就与我国广西政权有着紧密关系,可以说夏商周时期就已有联系了。其后,因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尚未统一,虽然有周天子作为象征存在着,但各自为政。越南的第一部历史书《大越史记》,其内称交趾民众为越王勾践的后代。

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派兵进入了两广、福建和象郡(交趾、安南国古称)。哪知,不到十年,天下大乱,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了。

当时,主管两广、象郡的南海尉赵佗趁此在广州称帝。为了保住政权,他向西汉称臣。

公元前111年,赵佗建立的“南越”国被汉武帝灭掉了。在“南越国”基础之上的象郡划分为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其地理位置就是今天的越南中北部。

至于越南的中部地区则由东汉的伏波将军收入,但中部地区与中国关系并不稳定。一个半世纪之后又独立了。

隋唐时间也有一个多世纪重新回归,但总体上说,越南中部一直是我国藩属国性质。不像北部地区,有着稳定的千年领土时期。

2.南汉政权因骄傲、不熟悉地形,导致交趾独立

因为“安史之乱”,唐朝对各地藩镇控制力减弱,大藩镇下面小藩镇,小藩镇下面又有小割据,小割据下面还有豪强世族。因此,当时的中国比较乱。五代十国时期就更乱了。

五代十国时期,安南国属于南汉政权管理,但是,安南地面上却也有藩镇势力,为了,双方爆发了冲突。

“白藤江之战”在938年爆发,安南大胜。随着南汉政权的衰落,在五代十国大乱下只求自保,根本没有余力再去管理这片土地了。

宋太祖登位后也只能先承认其独立,与安南确定了宗藩关系。但其弟赵光义对此并不认同,为此双方爆发了战争。在安南方面,他们认为是侵略。在我们看来则是一种统一战争或平乱。结果北宋还是败了。

交趾本地人出身的静海节度使曲成美作为小藩镇,一方面和中央政权联合对付南汉政权,一方面组织自己的队伍。结果南汉政权将其消灭,然而,曲成美的部下们开始反抗,其代表人物就是吴汉

南汉打的“白藤江之战”很窝囊,主要是不熟悉地形以及轻敌。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在江内埋好大木桩,当时的船质量不行,大多能被木桩戳破。无奈的是,这么简单的方法,在元朝又用了一次,因此“白藤江之战”有两次。

3.交趾两次主动挑衅北宋

1074年,交趾李常杰“先发制人”进攻广西,北宋只好于次年发动反击。很快,宋军处于优势地位,最后双方在交趾展开交战,李常杰指挥得当打退了北宋军队。

后来,越南方面对于自己“先发制人”的原因倒打一耙,说是因为交趾南下攻打占城国导致北宋插手,北宋已经要入侵了。

然而,实际是,北宋对于两个属国之间的战争持比较中立的立场。之所以,北宋有战争准备,那也是正常的,毕竟不论我们怎么进行战争准备,也不是你主动进攻的理由。

交趾第二次主动进攻北宋,是在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

这两次战争都是因为文化使然。因为,交趾与中国之间的关系,交趾历代君主几乎都是中国人的后代,例如下面的朝代简表:

丁朝,立国时期公元968年—980年。开国皇帝丁部领是越南本地人。

前黎朝,立国时期为980—1009年。开国皇帝黎桓是越南本地人。

后李朝,立国时期为1009—1225年。开国皇帝李公蕴一说为福建泉州晋江县安海镇的商人李淳安,一说为唐太宗第十四子曹王李明的后裔。越南方面没有记载。

陈朝,立国时期为1225—1400年。开国皇帝陈煚一说为福建泉州晋江县安海镇陈厝坑人,一说为福建长乐邑人。越南方面记载为福建人。

胡朝,立国时期为1400—1407年。开国皇帝胡季犛为浙江人胡兴逸的后代,东汉时期由浙江迁到越南。

后黎朝,立国时期为1428—1789年。开国皇帝黎利。

西山朝,立国时期为1778—1802年。开国皇帝阮文岳,祖籍为浙江人。其祖先本姓胡与胡季犛同宗。

阮朝,立国时期为1802—1945年。开国皇帝阮福映,为越南南部割据势力广南国开国君主阮弘裕之后。

越南长期使用汉文书写。直到13世纪汉喃字出现,汉喃字与日语的构思类似,都是借用汉字的偏旁部首。但采用汉文书写仍然是精英阶层的长期习惯。即使到了晚清时期,越南人在汉字书法、汉诗方面的创作能力在精英阶层都仍然深度存在。

4.交趾反抗元三次进攻

蒙古大军为了攻占南宋,准备采用大包超的战略。从南宋背后、正面、侧面三面包围南宋,从背后就要占据交趾,为此,开始向交趾陈朝发动进攻。

1257-1258年,陈朝进行了坚决抵抗,最终以称臣纳贡的形式投降。

1284-1285年,已经是南宋灭亡了,元朝决定对陈朝发动最后进攻解决这一问题,然而,因为军中发生了瘟疫,以及地形不熟问题再次大败,双方谈判议和。

1287-1288年,元朝在“白藤江之战”中,在同样的地方被同样的方式打败,元朝方面数百艘战船被毁。因此,元朝一直是以宗主国的名义存在。

朱元璋时期形势

5.交趾屡次欺负明朝,大明一怒之下南下,但问题是朱棣和张辅犯了个致命错误,明朝20多年努力损失惨重

自从交趾政权成立后,因为五代十国之前,交趾都是中国领土,因此,其独立后与中国在边境地区就必然有冲突。两个兄弟虽然分了家,但两家挨着的地方谁归谁肯定有分歧。更何况有人还想多占一些地基。

自从北宋逐步蚕食之际被北宋朝廷教训了一下,然而,随着宋徽宗时代,北宋逐渐衰败得无可救药。特别是南宋时期,交趾更是得寸进尺。

最终,大败元朝三次进攻之后,虽然在名誉上输了,但是实际中,交趾并没有输。北上占了元朝以及元末农民大起义时乱世中国时期不少领土。

大明朱元璋时期,胡季犛这位东汉时期从浙江迁到交趾的中国华侨的后人,在陈朝乾纲独断,杀害王室成员。陈朝王室成员们从缅甸、从广西等多路向朱元璋汇报了此事。

朱元璋大怒,但朱元璋并没有过多纠缠这件事儿。原因在于:明朝刚刚建立,北有北元,海上还有一些残敌,西部还有蒙古势力,为此,朱元璋忍了。并没有以宗主国国主的身份,进行太过干涉。

1400年,胡家正式篡了陈朝的位子,为了迷惑明朝,他们说陈朝发生动乱,宗室子弟被杀殆尽,所以,黎季犛之子胡汉苍以陈少帝的表哥为由继承了交趾。

朱棣不知真情便同意了。而这时,老挝(当时被称为澜沧王朝)送来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陈添平,陈朝的宗室成员。

本来朱棣就因为交趾侵占大明的领土正想找个机会教训一下胡朝,这次胡朝蒙骗的事实被揭发,朱棣立刻于1406年要求护送陈添平回国继承王位。哪知,胡朝在今天的友谊关截杀了他。

朱棣在这种情况下,于9月份命朱能、沐晟、张辅、李彬等率部队南下。

1407年5月占领了交趾。

问题出在了张辅身上,张辅说陈朝宗室都没了,交趾百姓诚心诚意地拥戴回归中国。朱棣欣然同意。1407年年底,明朝将交趾收回中国。

但问题是,没三个月,陈朝宗室成员简定王陈頠就反了。由此可见,张辅说的用了半年的时间找陈氏宗室没找到,那绝对是假的。因此,要么是朱棣授意的,要么是张辅说谎。

不管怎么说,张辅此人打仗非常厉害,很快就把简定帝平灭了。

6.明朝败得最窝囊

张辅四次来到安南平乱都成功了,从1408年一直打到1416年。但是,大明朝还有更危险的敌人:蒙古势力,张辅只有一个。这些陈朝宗室在这八年来打得旗号也是陈朝,为此被称为后陈朝。

张辅1416年再次调回北京之后。1418年,兰山起义爆发。领袖叫黎利,他也应该是中国人的后裔。黎利经过八年的发展,到了1426年,开始战略反攻。

1426年的大明军队在交趾地区处于被广大农村包围的状态,只有河内等几个大城市和军事要塞,以及从广西到交趾、从云南到交趾的战略通道被控制着。交趾的军事领袖叫陈智。

1426年,明宣宗命6万大军从云南、广西进入交趾,由王通率领。

王通、陈智领10万人马对阵黎利的北伐军9000人和三头战象。结果大败。时间非常快,不到两天时间(11月5日、7日)的战斗,交趾战报说杀明军五万,俘虏一万。我方说二三万。

1427年明宣宗派遣长期追随张辅平乱交趾、北征蒙古的柳升,以及云南黔国公沐晟。

从10月8日到10月18日,柳升部10万大军从广西进入后的这10天内,柳升阵亡、梁铭阵亡、李庆自刎。10天内,一位公爵、一位侯爵、一位兵部尚书先后死亡。

沐晟部5万人从云南进入交趾,但非常遗憾的是:沐晟敌人没见着,只看到了阮廌写来的信,以及柳升等人盔甲、印信等竟然怀疑有伏兵,立刻下令逃命。结果交趾军队趁机击杀被斩杀万余人,沐晟是单人独骑逃回了昆明。

其后,宣宗宣布撤军。

综上所述:

在五代、宋、元、明与交趾(安南)的战争中,败得最窝囊的就是明朝,前后20年用兵不下50万。

其主要问题在于明军总是倒在一个问题上:轻敌和地形,总是中埋伏,一个埋伏接一个埋伏。可以说,在冷兵器时代,越南方面的地形优势占尽了便宜。中国军队总是轻敌轻敌再轻敌!

20年的统治交趾的时间里,明军对越南的地形仍然不熟悉,是难以理解的。在这期间,战争性质发生了转变。由封建社会的宗主国与藩属国之间的战争,变成了具有侵略性的战争。

北宋开始,既然中国已经承认了交趾属于藩属国,明朝朱棣时期贸然将其纳入其中,显然是不明智的。从宋朝到明朝5个世纪间,交趾已经有了独立的一套思想体系,兄弟既然分家了,已经出了五服就不要强行再合并。

宣宗之后,虽然交趾也有过所谓的一次主动归顺时期,但其实质仍然还是藩属国性质。明政府也没动过这个念头。

然而,历史总要重复,300多年后的乾隆时期的又一次军事冒险行动开始了。

更多文章

  • 白莲教是由什么演变而来(历史上白莲教起源于哪个朝代)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白莲教是由什么演变的

    大家一定都看过“功夫皇帝”李连杰主演的“黄飞鸿”系列之《男儿当自强》,其中出现祸害百姓的邪教“白莲教”,飞扬跋扈、草菅人命。那么,历史上真实的“白莲教”到底是什么教派?又是从哪里起源的?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早期的“白莲教”是唐宋两代民间社群宗教组织,与汉传十大佛法之一的“净土宗”渊源极深,教义和宗

  • 满清比日本人还可恶吗(满人比日本人还要凶残吗)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满清比日本人还可恶

    众所周知,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基本上最不被后人所喜爱的封建王朝之一,也许是因为时间离得近的缘故,才导致了其所犯下的罪行,是如此的令人痛心、且难以忘怀。但不管怎么说,纵观整个清朝的历史,虽然为中国创造了一个康乾盛世,其在统治前期和末期所犯下的罪行和所进行的骚操作,还是多达罄竹难书的地步的,

  • 包青天是几品官衔级别(开封府包青当时是几品官位)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包青天是几品官

    相信大家都看过电视剧《少年包青天》,然而这一部电视剧拥有着好几个版本,里面有一位最让人深刻的人物,那就是包拯。据了解他是一位清正廉明还一身正气的朝廷命官,在电视上看包拯,就觉得他的权利非常的大,不少人就怀疑按照宋朝的制度来说,那么包拯有多大官,在我们现代来说是什么级别呢?我们先来了解包拯的官职有多大

  • 甲午战争丁汝昌和邓世昌关系(丁汝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丁汝昌和邓世昌关系

    1894年,中日黄海海战爆发后,北洋水师面对日军的猛烈攻击,英勇抗敌,他们在无计可施的时候甚至已死明志,但是在众多的牺牲将领中,同样是以死殉国的邓世昌和丁汝昌,死后的待遇却是天壤之别。邓世昌为国捐躯后,光绪帝悲痛欲绝,亲自为其题写了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事后不仅追封他一大堆谥号,

  • 菩提老祖和元始天尊的辈分关系(他俩到底究竟谁更厉害)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菩提老祖和元始天尊

    菩提祖师是孙悟空的授业恩师,他可以说是西游世界里的第一人,但他在教授完孙悟空后就消失了。这是很令人费解的,一个实力如此强大的人,怎么可能就此不见了?他出现的地方是西牛贺洲,而他的大本营就更神秘了,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孙悟空能找到这里也是够不容易的。种种迹象表明,菩提祖师的身份很不简单,一定是某个大

  • 丁汝昌人物简介及事迹(丁汝昌是一个什么样的将领)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丁汝昌人物简介及事迹

    光绪二十年夏天,以丰岛海战为标志,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全面战争,既有大规模陆战,又有大规模海战。其中,海战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战争的走势和结果。一参与海战的中国军队,是李鸿章创建的北洋水师。北洋水师的指挥官,是来自安徽庐江的丁汝昌。丁汝昌,字禹亭,生于1836年

  • 大清是不是败在慈禧(假如没有慈禧太后清朝会不会灭亡)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大清是不是败在慈禧

    吾子孙,虽存一女子,亦必覆满洲!--叶赫贝勒布扬古这是一个可以和“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相媲美的故事,那么,叶赫那拉氏与爱新觉罗氏之间又有什么渊源呢?难道大清亡真的源于这个诅咒吗?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叶赫那拉与爱新觉罗的前世渊源!爱新觉罗氏部族是建州女真的代表,叶赫那拉氏部族是海西女真的部族之一。建州女真

  • 历史上真实的宫斗事件(宫斗这种事是真实存在的吗)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上真实的宫斗事件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他的《长恨歌》中曾经写道:“后宫佳丽三千人。”虽然这里头是把服侍的宫女也算进去了。但其实在古代,皇帝的生育问题已经上升到王朝兴衰的高度,为了多生儿子,皇帝们往往要多纳妃嫔。按照《礼记》的说法,“天子有一后,四妃,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秦始皇有多少嫔妃。史书没有记载,但从他有

  • 中国古代最恐怖的骑兵多可怕(匈奴骑兵真有那么厉害吗)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古代最恐怖的骑兵

    元人弓马,天下无双!一提到蒙古骑兵,人们就想到了恐怖的骑射,把蒙古骑兵称为魔鬼的骑兵。蒙古骑兵之所以这么厉害,很多人都认为是蒙古骑兵的射箭厉害,很多的专家教授也都认为是蒙古军队的射箭太厉害,所以能够横扫欧亚大陆,成为让人闻风丧胆的一支军队!蒙古骑兵进攻是射箭,后撤还是射箭,你追又追不上他们,你一撤退

  • 清朝官员品级服饰图案(清代官员品级对应的官服颜色)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清朝官员品级服饰图案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子谓于产。——《论语》在古代社会,人们对服饰穿着已经非常重视,服饰一方面用来抵御严寒,为身体保暖;另一方面,服饰也同样是身份地位的显现。这一点在清朝尤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