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哪些方面相同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哪些方面相同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148 更新时间:2024/1/25 0:29:05

曾经有人说:“黑格尔哲学同中国哲学有相同之处”.在这个世界上,不论是什么观点,只要有人说,也就会有人信.於是乎也就有人引经据典地谈论起来,将中国古典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相比较.那么,中国的古典哲学是否与黑格尔的哲学有相同之处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在政治、经济、化呈现全球性相互交流、相互激荡、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今天,研究并搞清楚这个问题是重要的,它有助於我们在借鉴外来文化之中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有一个正确的自觉性.只是,中国在真正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上,是做得很不够的.这也并不奇怪,因为在哲学方面,中国人对西方哲学的解是远远胜於对中国自己古典哲学的解的.在这方面,我们做得不如西方人.中国的传统哲学,不仅与黑格尔哲学不同,而且,与整个西方哲学传统,在其主要特点上是根本不同的.因为本书的写作并非专门进行中西哲学有系统的对比研究,所以,在这一小节中,只举例略谈以下几点:(一)同性相斥,异性相引与“矛盾”说的区别中国古典哲学,本於伏牺之道,亦即《易》道之学.这一哲学思想理论体系首先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呈现阴阳相对的,是一种广义的相对理论.并认为,凡事物之中,阴性与阳性事物之间,所存在的是异性相互感应、相互吸引、相互渗透、相互交流、互相依存、互为己根、相对平衡的关系.唯其阴阳分殊为异,其异性之间才有感应、吸引、互动、互渗而达交流的现象存在,这便是事物中普遍存在着的相反相成、相依为生、相依为命、互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根本性前提.如男与女,昼与夜、寒与暖、上与下、重与轻、正与负、买与卖、动与静等等,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会存在.故,中国在哲学理论上就强调“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设阴阳相交之卦,命之曰《泰》.置阴阳不交之卦,名之为《否》;论治国之道,强调必须进行上下之间的意见交流,曰:“上下交,而其志通也”①,“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②;中医治病应用哲理,就讲究调人体之内的阴阳平衡,防止阴阳不调现象的出现,并指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为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③而论之以治病,则强调辨证虚实,调理阴阳,使之平和.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④.中国古典哲学理论认为,在阴性与阴性、阳性与阳性事物①见《周易泰彖》.②《周易否彖》.③《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④《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之间所存在着的,则是相互排斥、竞争、互灭、和合之规律.如同性争配偶、相同电波互扰、同行业市场竞争、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争夺、国与国之间的领土、资源争夺等等.而同性相斥,并不一定就都会形成“你死我活”的决斗,而可以在平等条件下和平竞争,如体育竞技、商品市场竞争等,但一切竞争都要有一个规则.自然物生存竞争,是遵守自然法则;人类社会的一切竞争,都要有相应的规则,这个规则就是依自然法则而制定的法律性条款.所以,同性相斥之间,并不一定都是互灭,甚至可以达到互利,或和而不同,和平共处;或合二为一,争强实力,以适应更激烈的竞争形势.因之,就有了“和为贵”哲学观点的提出.只有在互灭性的斗争中,才产生此消彼长,沿着量变引起质变的极反规律,最终达到一个吃掉一个的结果.事物的阴阳异性相感、相引、相交、互依、平衡规律是孕育、生化、繁衍、发展万物的主要规律.而同性相斥、竞争、和合等,则是促进万物进化、完善、提高、推动社会产生变革、推动万物由低级高级的方向发展方面的重要规律.如物种之间的竞争,由优胜劣汰造成物种不断向高级的方向发展;同行业市场竞争,可以提高产品质量,管理水平,技术能力,以及促进设备的更新换代;企业合并可以极大地提高其市场竞争与生存发展能力.天地万物,上下古今,一切事物都是在阴阳异性相引、同性相斥两种自然法则交互作用之中发展的.同性相斥与异性相引,也同样是一个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天地万物之中阴阳相对,是一种普遍存在着的客观规律.西方哲学与中国古典哲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不分事物的阴阳之性,因而也就没有同性相斥、异性相引两大类事物变化规律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的正确区分,认为事物的不同就是“矛盾”,有“矛盾”就存在着相“矛盾”事物之间的“斗争”,正是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着的“矛盾”和“斗争”促使事物产生变化.而“变”(德文:Werdernung;英文change)就是一种事物性质的“转换”.“转换”(德文:AbwechseInung;英文:AIteration)则体现为“创造”和“消灭”.至少,黑格尔哲学就是如此.按着这种西方哲学的事物有“矛盾”就有“斗争”的逻辑推理,这种哲学也就被称之为“斗争哲学”.因此,这种西方哲学首先就存在以下两个不科学之处: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的一本中医经典著作,现在看有哪些不足和错误吗?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黄帝内经的错误在于:黄帝问岐伯说:这本书几千年以后还会有人喜欢看吗?那时候的人都喜欢看网红抖音,还会有人关心天人合一吗?岐伯回答说:看与不看是他们的事情,写与不写是大王的事情,所以我看大王还是写吧!如果不写咋对得起黄帝的称号!黄帝问:后人会不会有人说“黄帝内经”有很多错误?还要问错在哪里?那我要是写

  • 什么是学术背景啊?谢谢!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学术背景是指过去从事的学术活动以及取得学术成果。一般包括发表的论文,承担的课题,参与的科研项目,发明创作以及获得的专利等等。学术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也是学习知识的一种,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出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史记张仪列传》。1755年费城学院学术及慈善学校是第一次

  •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什么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朱熹的集国民极端自私劣根性,极其虚伪,懦弱无能,内斗,残忍,冷血于一身的伪学歪理邪说,对中国的影响极其恶劣败坏之!后代独裁者借其歪理邪说,成为治民依据,极大的阉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更进一步抽空了民族的骨气,使这个民族变的更加无自信,无骨气,无民族精神?一个人面兽心的扒灰理学家,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却得

  • 皇帝内经的内在优点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简介】《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

  • 怎样辨别中医里的证和症?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证:中医所特有的一种名称.证,既证候.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个阶段的病理属性的概括.中医将人体分为阴阳气血,又将病因分为风寒暑湿燥热痰及虚实等。证型就是由不同的病因引起阴阳气血的不同变化导致人体的不同疾病状态。症:疾病过程中机体内的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所引起的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称为症

  • 我国古代的和平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易经》思想中的这一阴一阳,相对相反,并不对立相克;而是相互错综变化不已,并在变化中生成发展,和谐与统一。我国古代传统思想中的,不主张斗争,和为贵,正渊源于此。哲学是对于整个时代成果与精神的概括,哲学精神是塑造时代精神的匠心与灵魂。概括为以下方面:1、联系的文明。终极理性保持消除矛盾、避免危机、塑造

  • 现代意义的社会治安有什么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隆重推荐:(一点心寒等)当代学者专业观点:研究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旨在揭示中国社会管理实践、理论、学派和方法的具体过程及其发展规律;阐明诸家管理理论和思想流派历史嬗变的轨迹;探讨中国古代史中各个管理流派和思想发展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挖掘和研讨各个历史时期管理理论和思想状况与特征,同时,进行与

  • 什么是情景交融及呈现方式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情与景融合浑然一体。情景交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文艺理论,以情景交融构成的意境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成为上乘佳作的重要因素。它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呈现方式: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情景并茂式。扩展资料描绘景物往往离不开抒情。运用情

  • 与“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这一观点蕴含的哲学道理相一致的有①万物之生,俱得一气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C试题分析:“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说明火离不开薪,精神离不开形体,这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气”这一中国古代哲学概念属于唯物论,故①入选;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是说理生气,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②不入选;③说明道离不开器,入选;④把“心”当成万物的主宰,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 易经的天地人具体是什么回事?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文明顺利发展的基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精髓。这种思想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它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谨就“天人合一”思想的起源与形成,略作考述。天地是生育万物的本原。《春秋繁露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