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凿壁偷光的少年, 长大后怎样了?

凿壁偷光的少年, 长大后怎样了?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437 更新时间:2024/1/31 0:30:13

匡衡是我们打小就非常熟悉的历史人物,他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传千古,下面掌心就简述其一生。

儒学大家,经学泰斗

西汉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匡衡小时家境不好,上不起学,但他特别喜欢读书,因为白天要帮助父母干农活,只有晚上能读书。由于家里点不起灯,他于是在墙上凿了个小孔,把邻居家的烛光引过来,借光读书。那个时候书箱是非常宝贵的,像匡衡这样的贫苦之家买不起书供他来读,于是匡衡专找乡里有藏书富户人家帮工,不要报酬,只要求能借东家的藏书来读就行,就这样,通过勤学苦读,匡衡最终成了西方著名的儒学大师,经学泰斗,当时儒学界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的说法。

学优入仕,位及人臣

学而优则仕,这样有儒学大师,肯定得货与帝王家。当时西汉武帝提倡“独尊儒术”后,专门规定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这为匡衡这样的寒门进入官场,开了一条通道。匡衡通过考试九次考试,中得丙科,被录用为太原郡文学卒史这个小官,后因其经学方面的造诣名声很大,被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赏识,为太子舍人,专门留在身边学习经学。元帝即位后,任用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给事中。因匡衡提出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提倡经学治国,非常契合元帝儒术治国的理念,得到元帝的赞赏,很快又被升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御史大夫,经常出入在元帝左右,很是风光。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匡衡被提拔为丞相,封乐安侯,总理全国政务,位及人臣,登上人生巅峰。

得意忘形,未得善终

匡衡封乐安侯时,按照汉制标准,享受食邑六百户,封地3100顷的采邑待遇,封地中的租税都归匡衡享用。这对于穷孩子出身的匡衡来说,应该是笔巨大的财富,人生至此,夫复何求?但匡衡却彻底迷失了自己,在丈量分封的土地时,多圈出了400顷封地多圈了三万亩,当下属向匡衡报告这件事后,匡衡没当回事,来了个将错就错全部笑纳了,《汉书》记载匡衡派仆人到这块地上收谷达千余石。汉元帝在位时,对他很欣赏,因此虽有人弹劾,但也未追究。但纸终究包不住火,成帝时,司隶校尉骏等告其专地盗土(指扩大国界),匡衡最终被撤职查办,贬回东海郡承县(今山东枣庄)老家为平民,又回到人生的起点,据传其被贬后,过得非常落魄,死后未见经传。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关注点评。

苏武传可信不?有人怀疑吗?理由是什么?

苏武牧羊是在当时特定条件下的一种维持生活方式,只待机遇好转回朝。至于可信不可信就不必多究了。已经成为历史故事就让继续讲下去吧!

我的观点是,《苏武传》的基本事实是可信的,当然因为是人物传记,也难免有一些具体的细节可能与事实有出入,值得商榷。

我觉得苏武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他历经千辛万苦,承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屈辱和悲伤,誓死不投降,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回到大汉。

所以,一定要学习苏武身上那种不屈不挠的可贵精神。至于《苏武传》中某些地方,有一些历史事件不完全相吻合的地方不错,要抱着宽宏大度的心态去理解。

现在,我们中国一些人身上,恰恰缺乏的就是苏武式的忠贞气节,乐于当别国的奴仆和帮凶,肆意伤害自己的祖国。

因此好好学习苏武精神,不要再花太多心思去咬文嚼字。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凿壁借光的匡衡后来怎样了?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凿壁借光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故事的主角匡衡简直是励志的代表,那么他后来怎么样了呢?刻苦学习的匡衡在学术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尤其擅长解读《诗经》,当时的人曾经说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这里的匡鼎指的就是匡衡,意思就是说匡衡解说的《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匡衡对《诗经》的了解程度

  •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匡衡。凿壁偷光的意思是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西京杂记》卷二记载“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扩展知识:凿壁偷光的故事: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匡衡就把墙壁凿了

  • 四面楚歌的故事100字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

  • 你认为赵括真的是纸上谈兵的无能之辈吗?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在父亲赵奢的教导下,赵括自幼熟读兵书,对各种兵家技巧了如指掌。在秦军和赵军对峙之时,情况十分险急,因为当时赵括的父亲赵奢已经与世长辞,而赵国的丞相蔺相如此时也卧病在床,只有廉颇带军打仗。面对秦军的屡次进犯,廉颇选择不理会秦军,因此赵军一直保持防守的阵势,两方军队胶着不下。为

  • 历史上指鹿为马的赵高到底是不是太监?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提起赵高,很多人都以为他是一个太监,只会搅乱宫廷,十足的卑鄙小人。实际上,不论是影视剧《秦时明月》系列里面的赵高,还是历史上真实的赵高,都是个霸气十足的男人,并且无论是智谋还是武力,都是首屈一指的人才!众所周知,赵高在秦王朝内担任的职务是一名“宦官”,现在人们可能习惯于将宦官和太监划等号,实际上,宦

  • 指鹿为马典故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赵高。赵高是战国末年的赵国人,为人精通法律,诡计多端,被掳至秦国,任命中车府令。公元前210年,秦王带儿子胡亥及丞相李斯巡游,秦王突发重病,急命赵高给长子扶苏发诏书。诏书未发,秦王在归京途中病死。赵高恐正直的扶苏,登基后对自己不利,便协同胡亥、李斯修改遗诏,立胡亥为帝。赵高的扶持深得胡亥信任,任命中

  • 闻鸡起舞故事里的主角后来怎么样了?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成语“闻鸡起舞”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后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同时比喻意志坚强,有毅力有耐心的有志之士。《晋书祖逖传》记述:东晋时期著名将领祖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我们今天就说说这个

  • 思想的名言警句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不可能的字在愚人的字典里才可以翻出。拿破仑【法】本领加信心是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赫伯特【英】对于凌驾于命运之上的人来说,信心是命运的主宰。海伦凯勒【美】骄傲是盲目的,自信则是清醒的。陈彪你要在内心的深处坚信,你必能成就一翻事业。乔佩特诺【美】缺乏自信常常是性格软弱和事业不能成功的主要原因。索洛雏契克

  • 你读过的最经典的历史人物传记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我读过最经典的历史人物传记是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史记》被称为“无韵之离骚”,我喜欢把她当做是文学作品而非史书来读。《刺客列传》是《史记》众多列传中的一类。之所以认为它经典,是因为刺客列传中的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刺客在中国已经家喻户晓,每个刺客及其故事都被搬上了银幕,成为人们茶余饭

  • 与祖逖一起“闻鸡起舞”的刘琨后来怎么样了?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晋朝时期的祖狄和刘琨,为了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刻苦练习武艺,经常很早就开始锻炼身体,“闻鸡起舞”的美名从此远扬。刘琨与祖逖,曾经都担任司州主簿,友谊颇深,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都有着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共同理想。某次半夜,祖逖听到鸡叫,叫醒刘琨说:“此非恶声也。”意思是,这是上天在激励我们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