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是我们打小就非常熟悉的历史人物,他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传千古,下面掌心就简述其一生。
儒学大家,经学泰斗
西汉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匡衡小时家境不好,上不起学,但他特别喜欢读书,因为白天要帮助父母干农活,只有晚上能读书。由于家里点不起灯,他于是在墙上凿了个小孔,把邻居家的烛光引过来,借光读书。那个时候书箱是非常宝贵的,像匡衡这样的贫苦之家买不起书供他来读,于是匡衡专找乡里有藏书富户人家帮工,不要报酬,只要求能借东家的藏书来读就行,就这样,通过勤学苦读,匡衡最终成了西方著名的儒学大师,经学泰斗,当时儒学界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的说法。
学优入仕,位及人臣
学而优则仕,这样有儒学大师,肯定得货与帝王家。当时西汉武帝提倡“独尊儒术”后,专门规定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这为匡衡这样的寒门进入官场,开启了一条通道。匡衡通过考试九次考试,中得丙科,被录用为太原郡文学卒史这个小官,后因其经学方面的造诣名声很大,被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赏识,为太子舍人,专门留在身边学习经学。元帝即位后,任用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给事中。因匡衡提出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提倡经学治国,非常契合元帝儒术治国的理念,得到元帝的赞赏,很快又被升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御史大夫,经常出入在元帝左右,很是风光。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匡衡被提拔为丞相,封乐安侯,总理全国政务,位及人臣,登上人生巅峰。
得意忘形,未得善终
匡衡封乐安侯时,按照汉制标准,享受食邑六百户,封地3100顷的采邑待遇,封地中的租税都归匡衡享用。这对于穷孩子出身的匡衡来说,应该是笔巨大的财富,人生至此,夫复何求?但匡衡却彻底迷失了自己,在丈量分封的土地时,多圈出了400顷封地多圈了三万亩,当下属向匡衡报告这件事后,匡衡没当回事,来了个将错就错全部笑纳了,《汉书》记载匡衡派仆人到这块地上收谷达千余石。汉元帝在位时,对他很欣赏,因此虽有人弹劾,但也未追究。但纸终究包不住火,成帝时,司隶校尉骏等告其专地盗土(指扩大国界),匡衡最终被撤职查办,贬回东海郡承县(今山东枣庄)老家为平民,又回到人生的起点,据传其被贬后,过得非常落魄,死后未见经传。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关注点评。
苏武传可信不?有人怀疑吗?理由是什么?
苏武牧羊是在当时特定条件下的一种维持生活方式,只待机遇好转回朝。至于可信不可信就不必多究了。已经成为历史故事就让继续讲下去吧!
我的观点是,《苏武传》的基本事实是可信的,当然因为是人物传记,也难免有一些具体的细节可能与事实有出入,值得商榷。
我觉得苏武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他历经千辛万苦,承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屈辱和悲伤,誓死不投降,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回到大汉。
所以,一定要学习苏武身上那种不屈不挠的可贵精神。至于《苏武传》中某些地方,有一些历史事件不完全相吻合的地方不错,要抱着宽宏大度的心态去理解。
现在,我们中国一些人身上,恰恰缺乏的就是苏武式的忠贞气节,乐于当别国的奴仆和帮凶,肆意伤害自己的祖国。
因此好好学习苏武精神,不要再花太多心思去咬文嚼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