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在父亲赵奢的教导下,赵括自幼熟读兵书,对各种兵家技巧了如指掌。在秦军和赵军对峙之时,情况十分险急,因为当时赵括的父亲赵奢已经与世长辞,而赵国的丞相蔺相如此时也卧病在床,只有廉颇带军打仗。面对秦军的屡次进犯,廉颇选择不理会秦军,因此赵军一直保持防守的阵势,两方军队胶着不下。为了加速战争进程,秦军动用了一个计俩,他们派间谍散布谣言说:“秦军最害怕的将军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因为听说赵括兵法了得,又年轻气盛,做了将军一定会把秦军打得落花流水。”
赵孝成王听信了这种谣言,就想要用赵括来代替经验老成的廉颇。丞相蔺相如当然不同意这件事,蔺相如向赵孝成王进谏说:“赵括只有虚名,而无实力,如果大王仅凭民间的传言就任用赵括的话,就像是用胶水粘住了调弦的柱,再去弹琴鼓瑟一样不知变通。赵括这些年虽然熟读了他父亲留下的兵书,但是熟读与实际应用是不同的,赵括并不知道如何去灵活应变。”话虽然有理,但是赵孝成王此时已经被想要胜利的念头冲昏了头脑,他孤注一掷地任命了赵括。
赵括自幼学习兵法,自认为天下无人能敌,就是他的父亲赵奢与他谈论排兵布阵之事也比不过他,但是知子莫若父,赵奢清楚地知道赵括有几斤几两。赵奢评价赵括说:“战争是关系到将士们生死存亡,无数家庭幸福的大事,但是括儿竟然把这件事看得如此随意轻松。如果将来赵国任用了他,那么赵国必定会大败。”就是赵括的母亲也极力阻止赵孝成王任用赵括。
赵括掌握大权之后,立即用自己的心腹调换了廉颇的手下,并且更改了军中的法令,一时间军心动摇。秦国将军白起见赵国已然上钩,便佯装不敌败退,同时又派精锐部队从背后绕道偷袭赵军的补给与后援军队。一下子,赵国的补给被阻截,在长时间的僵持下,赵军饥饿难耐,军心浮动,将士们也是叫苦连天。没有办法的赵括只好自己出阵,带领部队突围,但是几次突围都失败了,赵括也战死在了突围的过程中。失去了主将的赵军被秦军俘虏,流血甚众。
正是这场失败的战争让赵括在历史上留下了无能的名声,提及赵括,大家似乎都只会想起“纸上谈兵”这个词语。关于赵括是不是真的无能,每个人有各自的看法,笔者认为赵括实际上还是有能力的,只是时运不济。在这场战争中,赵括固然有错,但不能将这场战争的失败完全归咎于赵括身上。首先做错事情的就是赵孝成王,他犯了军中大忌,那就是战前更换将领。廉颇被换已经让军心动摇,军中不安。而年轻的赵括一上台就急于更换自己的势力,这点就更让军中将士不满。当时赵军不敌秦军,因此只能选择拉长战线,长期防守。而赵括在赵孝成王的急切期待下,只能选择硬拼猛上,争取早日结束战争。因此,在背后助推的实际还是赵孝成王。
长平之战的失败,让赵国再难崛起,赵括年轻的生命也消逝在了战场上。赵孝成王想必是后悔不已,久卧病榻的蔺相如也只能长长地嗟叹。这场失败,终究还是因为赵孝成王的轻易相信和赵括的年轻气盛与过于自信。如果不是这场战争,赵括本可以在各种战事中磨练自己,将自己熟记的兵法运用于实际,然后再统领一方,征战沙场,可是如今,说什么都迟了,赵括已然逝去,只剩下“纸上谈兵”的名声还在流传。
谢邀!
赵国为什么换将?为什么换赵括为主帅?赵国难道没有别的大将可用了吗?
赵国接收上党是在前262年,长平之战是前260年,跨了三个年度。秦国从孝公时代起,几乎年年打仗,打仗比吃饭还正常,他们不可能战争动员需要两年多时间,秦国的耕战制,人民拿起锄头就是农民,拿起刀箭就是战士,几乎不需要动员,拉起一支队伍非常容易。
长平之战打了两年多,廉颇作为主帅,一场胜仗都没打过,被王打得出不了门。此时,赵国粮食已经告急。廉颇守在长平没有问题,但粮食跟不上,你守个茄子?本来打算通过防守战略把秦国拖死,但没想到秦国这么能拖!秦国的粮食在巴蜀、关中两大粮仓的支援下,把赵国快拖死了!仅管如此,秦国的五六十万人每天要吃饭,也把秦国折腾得不轻,因此,这一仗,秦志在必得。但秦不知道赵国粮食究竟有多少,也急于决战。恐怕是这个原因,才有范雎所谓的反间计,希望赵括出来决战。
在这里,我觉得大家有必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并不是赵括是个草包秦国才想他来当主帅,赵括一定是一个优秀指挥官,否则,赵王不可能用他。如果赵括是个草包,那王就把赵括灭了,何必派出战神白起?而且还不敢让人知道这仗是白起指挥的。关键原因在哪?赵括一定是主张出击的,一定是反对廉颇的防守战的,赵括当年一定论过长平之战,赵国和秦国都知道他是出击派,不是防守派。这才是秦国希望赵括领兵的真正原因。
那赵国为什么派赵括?因为,赵括真的很厉害。因为,赵国没粮了。因为,没有人比赵括更合适。一条一条来扒:
赵括厉害吗?我认为应该很厉害。原因有好几条:一是秦国派白起来,对赵括高度重视,从反面证明赵括厉害;二是赵括立过战功,《史记》上记了一笔,通鉴上根本没记的麦丘之战。我简单讲一下哈:
前280年,在乐毅破齐后,赵惠文王赵何命赵奢为将,攻打齐国的麦丘(今山东商河西北)。此前,赵军已多次进攻麦丘,没能攻下。赵何很恼火,下令赵奢在一个月内拿下麦丘。
赵奢一到麦丘,就命令进攻。赵括认为,采用硬攻的方法,是很难在一个月内攻下麦丘的。从种种迹象来看,麦丘的粮食尽管还没有完全吃光,但肯定是不多了。赵括希望父亲先搞清楚情况,暂停进攻,避免硬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赵奢没有听赵括的话,下令攻城,不但没有攻下麦丘,反而造成不少伤亡。
赵括说,城里有墨家弟子帮助防守,他们对防御很有一套,以往赵军攻了几年都无功而返。而老爹你带的兵难道比以前的兵更善战?还是攻城的手段更多?都不是啊。硬攻,只能像以前一样要付出惨痛代价。而且城中的人经常在晚上出来偷袭赵军。城外也有不少墨家游侠组成的游击队对赵军进行骚扰。如果继续这种情况的话,一个月的时间很快就会过去。
赵奢认为有理,于是询问抓到的俘虏,向他们了解城中的情况,可是俘虏不说。赵括每天给这些俘虏饭吃,对他们很客气,还给他们粮食让他们带回城中给家里人吃。终于,有俘虏工作做通了,悄悄告诉赵括,城中的粮食不多,都被齐军控制,百姓早已断粮,已经开始吃人了。赵括问齐军还能守多长时间。俘虏说还能守几个月。于是赵奢听从赵括的建议,停止进攻,把俘虏全部放了回去。俘虏回去后,说这支赵军很客气,没有侮辱他们,还让他们吃饱,让他们带粮食回来。城里的百姓有的就想出来投降赵奢了。齐将见俘虏给城中带来了骚动,便将他们都关了起来。士兵和百姓对此都有怨言。赵奢让围城的赵军用抛石机把粮食抛入城中。赵军每天把粮食抛入城中后,就回营休息,也不向城中说什么。这样过了几天,齐军又把这些粮食送回来,对赵奢说,你要打就过来打,成天往城里抛粮食算怎么回事儿?。赵奢还是不进攻,隔了几天又向城里抛粮食。这样又过了几天,齐军代表来赵军约战,但赵奢听从赵括的意见,拒绝与他见面。过了几天,麦丘的人杀了守城的齐军将领投降了。赵括的办法奏效了,赵奢暗暗佩服这个儿子比自己强。
赵惠文王对赵奢能够在不到一个月就攻下麦丘而且伤亡很少的事感到很好奇。赵奢就对他讲了这是赵括的办法,惠文王重赏了赵奢和赵括。
麦丘之战是有的,但上面这段记述我并没有找到出处。
另外,在赵奢被封为马服君的阏与之战中,赵括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也没有找到出处,这里不再详表。
但至少有一点,赵括经常跟着父亲打仗,并且有战功,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赵括厉害的第三个原因,就是《史记》里对他的称呼。先看《白起王剪列传》里的一段:
四十七年……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
之所以要专门把“马服子”拿出来说,主要是要搞清楚,马服子是什么意思?究竟是指“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还是赵括继承了赵奢的称号,但还没有封“君”,而是被称为“子”?就如孙子、孟子一样的“子”?倘是后者,则说明赵括相当厉害,只不过还没有立到大功来变成“君”而已。
我们分析一下哈:
“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这句话似乎翻译成马服君的儿子比较顺。但“秦闻马服子将”,这句话,依然这么翻译恐怕不妥吧?为什么不是“秦闻赵括将”,或者“秦闻括将”,都可以啊。司马迁为什么不记赵括的名字,非要说秦国听说马服君的儿子当了大将,有这个必要吗?因此,从这里看,似乎马服子是赵括的尊称,而不是父亲的儿子。另外,我专门在网上搜了一下,如果马服子是指赵奢的儿子,那很多名人也可以有儿子,比如孟尝子、平原子、春申子、信陵子,等等,但是,没有,也就是说,除了马服子以外,从来没有别的人被称为“谁谁的儿子”。这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马服子”是对赵括的尊称,而不是专指“马服君的儿子”。
也就是说,赵括并非没有打过仗,甚至有可能领兵打过仗,只不过,功劳没有他爹大而已。但此时的赵国,廉颇打不过秦军,李牧当时恐怕还是个新兵蛋子。乐毅到了赵国后,并没有打过大仗,此时恐怕年龄也大了,请不动。田单被请来当相国,田单也是名将,不过,这记录出自《战国策》,有没有这回事儿,恐怕得打个折扣。而乐乘连廉颇都不如,更不是秦军的对手。
也就是说,赵国缺粮,必须与秦国决战;廉颇不是人家对手,不换不行;从上数到下,只有赵括可用,故以赵括替换廉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