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本源代表了高度。没有高度的东西,谈什么深度与广度都只是那个层次上的。当然,有些人觉得人们可以从低往高爬,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层级都浪费了过多的时间,而且容易产生错误的思维,而这些思维如果通过宣扬又会发展成一个顽固的东西,只会让我们的目光变得短浅。从某种角度来说,一开始就要高,剩下的就是扩展而已。
刚学哲学先学习那方面的哲学好?是孔孟哲学?还是现代马克斯哲学?
要学真正的哲学的话我是绝对反对你看马克思的哲学的,尤其是中国的哲学马哲思想,往往误导了人,西方的哲学要纯粹思辨点,中国哲学要实用点(说明白点就是有些功利,往往跟政治挂钩),不过与马克思相比较呢还是看孔孟好点
什么是模糊哲学?
模糊哲学所谓模糊哲学,是一个新词语。但是是从厚黑学中或者中国古代哲学中引申出来的。老子里的“大智若愚”或者“水至清则无鱼,人之察则无徒”,还有“难得糊涂”的处世哲学。做人,一则不能太显摆,强打出头鸟;二则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看淡些;三则不必斤斤计较,要海纳百川,心胸开阔,宰相肚里能撑船,有气度才能胜。
人类最早关注的不是哲学问题,而是具体科学问题。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许多哲学家往往首先是自然科学家,然后
①哲学与具体科学相互区别,二者研究的领域、回答的问题和功能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是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②哲学与具体科学相互联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人类哲学史上,一些自然科学家是在关注和思考某一领域的基础上才开始思考哲学问题进而成为哲学家的,显然离开具体科学,哲学就会干涸和枯萎。另一方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就会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失去正确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
谁能介绍一下历史观的概念?
在历史研究中,每遇到一个较大的事情,尤其是事情的发生或者兴衰,人们就会问道:这是真的吗?事情为什么会这样?这事合乎理性吗?合乎人性吗?这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问题多了,研究者就会进一步抽象地思考: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历史发展有没有规律?历史发展有没有目标或目的?等等。这样,就把思考推到世界观和认识论的哲学领域中去了。可以说,历史观就是关于历史的世界观(包括宇宙观)和认识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属于哲学思想。哲学思想原来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不过没有在抽象层次上明确起来,甚至不曾去抽象思考过,但在生活上遇到具体问题时,就会不自觉地做出判断和决定。历史学家也是这样,他们都有自己的历史观,不过有些问题还不肯定,不能系统地表述出来,但遇到具体历史问题时,就会做出选择、解释、判断。这就是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