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在中国,大学里哲学系主要学习西方哲学,那中国哲学学什么?学易经吗?

在中国,大学里哲学系主要学习西方哲学,那中国哲学学什么?学易经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313 更新时间:2024/1/24 15:39:42

首先,我回答什么叫“哲学”的问题,“哲学”就是共识,共识观就是哲学观!哲学的内容包括天文、地理、文字、戏剧、语言、风俗,中国新年就属于哲学的内容。西方哲学讲究的是“分”的理念,“分、分、再分”,中国哲学讲究的是“空间太极”的理念,万物都是移动的,静止的东西一定不能永恒。《易经》讲的是大道,也就是“道法自然”的哲学观,“自然法”就属于中国哲学涉猎的内容。人是自然的人,人必须遵循自然的生存法则,违反自然法则的言论和论点都是反哲学的东西!

中国的哲学是阴阳五行!

古人修身养性的哲理小故事有哪些?

古人修身养性的哲理小故事很多,今天我讲一个在战国时期鲁穆公时期的丞相一一公孙仪的一个小故事。

一天,公孙仪弟弟不解地问公孙仪:“你不是很喜欢吃甲鱼吗?现在很多人上门送甲鱼给你,你为什么都不要,让人带回去了?”

原来公孙仪特别喜欢吃新鲜的甲鱼,当他当鲁国的丞相后,大家知道他喜欢吃甲鱼,纷纷都上门给他送甲鱼。

公孙仪却全部让人拿回去,弟弟就不理解他。

公孙仪对弟弟说:“如果我因为喜欢吃甲鱼,经常收别人的东西。大家会传出来,别人会认为我是喜欢贪侑的人,我就有贪污受贿的坏名声,那么我宰相的位置都会丢掉。到时候,我再喜爱吃甲道都吃不成了。现在我不收别人的甲鱼,我还可以安稳地做丞相,多吃几年甲鱼。”

公孙仪拒收甲鱼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个人好恶与事业兴衰成败之间的关系,成大事需要做到管住小节,抵御诱惑,慎其所好,也就是说清白做人,堂正为官。

答:修身养性,修身:使身体健康;养性:使心智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在古代,很多文人墨客都比较注重修身养性,因此,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就成了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

焚香:古人焚香是为了享受高雅,也是宫廷贵族们显示身份的象征。在客厅里摆上一个香炉,焚上一柱香,闭目养神,静静地感悟香气中带来的奇妙感受。熏香还有助于提神醒脑、消除疲劳,自己浮躁的心也会变得踏实。

品茶:品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

听雨:听雨是一种以平静的心态对待万事万物,聆听点点滴滴洒落大地的雨声。仿佛淅沥淅沥的雨滴,是雨精灵所奏的催眠曲,让大地生物都能安然入睡,获得一种心灵的惬意。

赏雪:欣赏雪花的晶莹剔透,冰清玉洁,让人想到在这凡尘世界也要保持一种像雪花一样的纯洁无瑕,保持一份超凡脱俗、高洁的心境。

候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

修身养性的典型人物有:诸葛亮曾国藩、王阳明、苏东坡、陶渊明……

其中诸葛亮的《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如果一个中国人抛弃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孔子学说,会影响他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吗?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打倒孔家店不是当代的事情,而是一百年前的五四运动。也就是说,儒教已经被中国人民遗弃一百年了,现代中国人,难道就不会生活了吗?岂有此理。我觉得现在的中国人。对于孔孑的那套学说无须深刻了解。略知一二便可。现代人只要深刻了解中国近代史,掌握毛泽东思想体系。知道中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样得到的。知道感恩党,感

  • 哲学中辩证唯物论的内容有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共八个原理: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二.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三.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原理四.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原来五.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原理六.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七.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八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望采纳!哈哈哈哈,我们刚刚学咯!主要内容是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界的历史发展过程,二是自然界

  • 论述中国古代本体论和西方本体论的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本体论(ontology):表述哲学理论的术语.在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中分别具有各自的含义.在西方哲学史中,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本体”一词来自拉丁文on(存在、有、是)和ontos(存在物).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1547一1628)在其著作中第一次使用了“本体论”一词,将其解释为形

  • 古代读书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志,是否适宜当代?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礼记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朱熹在《大学章句集注》中称:“此八者,大学之条目。”按顺序依次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明明德于天下。其

  • 哲学,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这门学科曾经岂止是一门学科而已,它无所不包,是思想和知识大全!它建立在文学和史学基础之上,以“爱智慧”为新的取向,这种取向如果放在今天的文学作品中读者会很不喜欢(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结尾就整个是长篇大论),但人类思维、意识、精神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就不得不回过头来反思,将感性认识提

  • 物极必反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谢邀:“物极必反”是事物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客观规律。它提示人们,无论做什么事,要有度,不能过度,否则不但达不到目的,还会起反作用。比如,我们吃饮食,是为身体健康补充营养,延续生命,但要适量,如果过量,反伤身体。又如,药能治病,但过量就要问题。再如,我们应该热爱和关心娃娃,也要有分寸,该严的必须严,

  • 人为什么活着读后感的哲学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人为什么活着》,一本稻盛和夫探析经营哲学的书,却渗透了很多人生哲学.其实也是在后来才明白,或许这本书,它本来应该取名为《人应该怎样活着》.人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活着?其实在某些方面,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可以互通的,虽然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法准确地面面俱到地回答.但看完这本书,至少有一个原先就有的观点被

  • 关于孟子这本书的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内容记述孟子政治活动及仁政、孝义、性善等政治伦理哲学思想。《孟子》现存7篇,主要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其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孟子大力宣扬孔子学说,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他还提出“性善论”,作为“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他主张法尧舜,制井田,提倡“尚贤”、“薄赋”、行“王道

  • 中国古代科技的主要特征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中国独自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科学技术成就,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在首创性、历史连续性、全面多样性上都是举世瞩目的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思想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显示出阶段性高潮的特点经验性、描述性、实用性与本土化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学科更多地得到发展是我国古代

  • 什么是朴素唯物主义?什么事机械唯物主义?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想必百科上的解释你都看过了吧。我来跟你说说我对这两个主义的定义。朴素唯物主义:就是只相信已经证实的,已经掌握的东西,认为已经证实的东西才是最可信的,不相信没有事实根据的东西。机械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注定好的,世界就像一个复杂的钟表一样,时间到了已经注定的事物就会发生,比如:风向什么方向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