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ontology):表述哲学理论的术语.在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中分别具有各自的含义.在西方哲学史中,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本体”一词来自拉丁文on(存在、有、是)和ontos(存在物).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1547一1628)在其著作中第一次使用了“本体论”一词,将其解释为形而上学的同义语.现代西方的一些哲学流派脱离客观物质世界,从抽象的概念出发谈论世界存在及其性质,它们把本体论同认识论和逻辑学相分离,并把它作为全部哲学的基础或独立分支.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缺失是什么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缺失是辩证思维:矛盾统一规律下的中庸思想,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是什么呢?是“中”,“中”又是什么呢?自己悟去!西方哲学思维方式以亚里思多德的“排中律”(要么是要么不是)为标志演绎下来,以判断性思维(肯定式)的方式最终与科学对接。
中国哲学史中三表法的局限
三表法是墨子在认识论方面提出的判断是非真假的一种标准。三表分别是:第一表,“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第二表,“原察百姓耳目之实”;第三表,“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三表法的出发点是唯物主义的,主张根据前人的间接经验、群众的直接经验和实际效果来判断是非,在认识发展史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他过分夸大了感觉的作用,忽视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因而不能分辨古书记载和众人见闻的真伪,也不能区别不同阶级对事物的不同态度,在实际运用中不能不陷入经验论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