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读书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志,是否适宜当代?

古代读书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志,是否适宜当代?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071 更新时间:2024/2/24 22:11:35

《礼记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朱熹在《大学章句集注》中称:“此八者,大学之条目。”按顺序依次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明明德于天下。其中,“修身”是关键环节,如《大学》中所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孟子曾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由此可见,“八条目”是古人道德修养由己身而达于家国的基本途径,经宋代儒学家发扬光大,成为后世学人遵奉的金科玉律。

因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当今时代的读书人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古时读书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志,我觉得同样适合现代社会。

首先,从人出生,到会说话,父母就教我们如何尊师重道,教我们待人接物的礼行,直至上学,我们又从书本上学到更多的东西,教会了我们更多做人的道理。这些知识的积累,不紧打开了我们的眼界,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知识的储备不是没用,拿来就饭吃的,我们要把这些知识潜移默化运用到生活中,工作中,社会实践中,去体现你的个人价值,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

一、休身,只有我们提升了自身的修养,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与智慧,我们才能在看待事情、对待事情上思路开阔,眼界高远。

二、齐家,其实人一切的努力,都是想有一个好的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只有我们把家庭处理好了,我们才有时间和精力处理其他的事情。

三、治国,说大可大,说小可小,不要觉得和我们平头百姓无关,离我们很遥远,实际上和我们每一个身处社会中的人都息息相关。只有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心尽责,团结一致,我们的国家才会兴旺发达,持久稳定。

四、平天下,只有我们的国家强大了,富有了,我们才能够过上幸福平稳的生活,才能够持续持久。

所以,我觉得这四句话,在任何朝代、任何国家都适用。

/芷若幽平

2020.5.18

依据"对立统一”哲学思想和“万有引力"定律,宇宙是无穷的吗?

宇宙空空阔无穷,有引力不会生。

只是学者未看透,扯出劲道拉妖精。

宇宙;是一个物质世界!肯定是物质在对应的条件环境下,无穷的演变而转化,绝不会在对立的条件下,又去达到统一。

一一一一东方道人一一一一

“中庸”与“平衡”有何区别?为何中国人好中庸,西方人爱平衡?

中庸里讲平衡,但平衡里没有中庸中庸强调的是动态的平衡,也就是总体的平衡;而平衡二字我们一般都指的是静态的。也就是说中庸是活的,而平衡是死的。

中华文化里从来不讲什么绝对,比如这件事绝对可以做好,这个东西绝对最美等等;而西方文化里却喜欢说:这件事绝对可以做好,或者说自由民主绝对是治理社会的最佳方式等等。中华文化里会说老子孔子等都是圣人,但一般不会区分说谁是第一位的;但西方文化会说耶稣地位第一,不容质疑;伊斯兰世界会说真主地位第一,不容质疑。

由此,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华文化是一种“活的文化”,而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是一种”死的文化“?个人觉得可以这样讲,这也是为什么几千年来,中华文化总能死而复生愈久弥新,而其他文化总是断层的重要原因。

中庸的智慧中庸是世界各民族文化里中华文化独有的智慧,讲究的是阴阳的动态平衡,是总体趋势的平衡,而不是指某时某刻的平衡。举个例子:如果你持中庸的观点,那么你就不会去要求绝对的公平,因为压根不存在绝对的公平,毕竟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运动,完全的平衡只是瞬时的。反过来讲,如果真的存在绝对的平衡,阴阳对半分,那么这个世界上的万物也就停止变化了,就会如“死水一潭”,毫无生机,从而走向灭亡。

生活中很多人尤其是西方人总喜欢追求极致,以为极致的东西最是美好。比如资本家追求金钱(尤其是犹太资本家),总是以赚尽天下钱财为目标,可是当所有工人的剩余劳动价值都被资本家榨干后,工人也就不会再乖乖的去操作机器了,而是会团结起来造资本家的反,从而将资本家的钱财重新分配。

而如果资本家持中庸的观点,那么就不会对金钱那么嗜血,对于金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你也可以将这称之为国家资本主义,或者叫xx特色社会主义。

举个实际例子,某某云,整天说这不行那不行,就他的阿巴行,吃着大家锅里的饭,还要砸锅,完全不懂过犹不及的道理。虽然做了很多事,引领了时代的发展,但本质上就事不懂中庸,不知道极致的前面就是反面,所以跌下神坛。希望经历一番风波之后,懂得收敛锋芒,有点敬畏之心,懂得阴阳动静平衡之道。

中庸就是长久之道若要想长久的幸福,那么在奋斗的过程中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当遇到一个事物变得极端,千万不可用另一个极端来对抗,以为这可以维持阴阳的动态平衡。阴阳之间的对抗从来不是主要的,阴阳相生才是目的。生活中单一追求阳或者单一追求阴都是不可取的,举个例子,资本主义社会里应该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反过来亦是一样。

结语:中庸就是追求平衡但从来不要求平衡,中庸讲的是恰到好处,不过亦无不及。

平衡,是操作!中庸是天道中的永恒真理!怎么比!???大海与瓶中一滴水之比!你也太不懂了!古人的中,用例子比;是人晨初醒!喜怒哀乐全有时的状态!庸;是普遍!中庸;是在人无念情况下,处理天下事,治理天下及自已内心习气!!!平衡,是找个平衡!是起用后的一种方法!!!天壤之别!!!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哲学,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这门学科曾经岂止是一门学科而已,它无所不包,是思想和知识大全!它建立在文学和史学基础之上,以“爱智慧”为新的取向,这种取向如果放在今天的文学作品中读者会很不喜欢(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结尾就整个是长篇大论),但人类思维、意识、精神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就不得不回过头来反思,将感性认识提

  • 物极必反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谢邀:“物极必反”是事物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客观规律。它提示人们,无论做什么事,要有度,不能过度,否则不但达不到目的,还会起反作用。比如,我们吃饮食,是为身体健康补充营养,延续生命,但要适量,如果过量,反伤身体。又如,药能治病,但过量就要问题。再如,我们应该热爱和关心娃娃,也要有分寸,该严的必须严,

  • 人为什么活着读后感的哲学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人为什么活着》,一本稻盛和夫探析经营哲学的书,却渗透了很多人生哲学.其实也是在后来才明白,或许这本书,它本来应该取名为《人应该怎样活着》.人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活着?其实在某些方面,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可以互通的,虽然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法准确地面面俱到地回答.但看完这本书,至少有一个原先就有的观点被

  • 关于孟子这本书的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内容记述孟子政治活动及仁政、孝义、性善等政治伦理哲学思想。《孟子》现存7篇,主要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其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孟子大力宣扬孔子学说,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他还提出“性善论”,作为“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他主张法尧舜,制井田,提倡“尚贤”、“薄赋”、行“王道

  • 中国古代科技的主要特征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中国独自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科学技术成就,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在首创性、历史连续性、全面多样性上都是举世瞩目的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思想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显示出阶段性高潮的特点经验性、描述性、实用性与本土化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学科更多地得到发展是我国古代

  • 什么是朴素唯物主义?什么事机械唯物主义?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想必百科上的解释你都看过了吧。我来跟你说说我对这两个主义的定义。朴素唯物主义:就是只相信已经证实的,已经掌握的东西,认为已经证实的东西才是最可信的,不相信没有事实根据的东西。机械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注定好的,世界就像一个复杂的钟表一样,时间到了已经注定的事物就会发生,比如:风向什么方向吹

  •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下列观点与之不一致的有 A.天下兴亡,匹夫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C试题分析:“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表达的是爱国主义。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是勤俭节约。故C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本题选C项。点评:解答诗词名言引文类题目的关键是双向理解与把握。对诗词名言的理解与把握应结合语文知识,借助诗词欣赏和文言文阅读,努力提高对古诗词、古文的鉴赏能力;

  • 管理哲学有什么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①它属于哲学范畴,具有较高层次的概括性,不同于一般的科学理论;②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哲学,它是从管理活动和管理科学中概括出最一般的本质和规律,对于管理领域来说,具有普通性意义。因此,它的概括层次要比一般哲学低。中国画在观察认识、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在对客观事物的观

  • 一个哲学问题,“存在即是对的”这种说法正确吗?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谢【今日头条】谢题主。一个哲学问题,“存在即是对的”这种说法正确吗?不正确。存在只是一种现象。它需要客观条件的支撑,和主观意识的理由支持。“存在即合理”是德国哲学家“格尔”在他的著作《法哲学原理》序言里说的一句话,德文是;Was.rernunftig.ist.das.ist.wirklich.Und

  • 知行合一的议论文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