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活着》,一本稻盛和夫探析经营哲学的书,却渗透了很多人生哲学.其实也是在后来才明白,或许这本书,它本来应该取名为《人应该怎样活着》.人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活着?其实在某些方面,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可以互通的,虽然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法准确地面面俱到地回答.但看完这本书,至少有一个原先就有的观点被再次巩固和强化,那就是:勤奋努力地工作,用乐观积极、与人为善的心态好好活着.首先一点,勤奋.按稻盛和夫书中的定义来说:劳动的目的不应仅取得粮食、免于饥饿,也是为了锻炼人类的心智,如果每个人都勤奋努力,就能够培养出美好的心智,让人变得更完美.我认同这个观点,我们都不完美,但都可以努力让自己更完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想,努力劳动在给我们带来物质回报的同时,确实带来了精神上的收获,虽然在劳动的过程中,我们不免抱怨、烦恼,心情郁闷,但当事情过去后再回头看,或许这其实也是一个修炼心智的过程,正是因为有好多好多这样的抱怨和烦恼,我们才逐渐变得成熟,变得稳重,变得能独当一面了.此文很受启发啊。
求马克思的哲学著作,有关历史唯物论和辩证法的
主要是一些文章,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1838年-1841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论犹太人问题》(1843年-1844年)*《神圣家族》(1844年-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1846年)
“人病则忧俱,忧俱则鬼出”,我知道是唯物主义,为什么是古代朴素的呢
所谓唯物主义是从世界的本原问题即世界观层面上讲的,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是古人从鬼神观念的产生这一具体的角度来阐述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一般问题,加上古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建立在猜测的基础上,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是朴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