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前369~前286)战国时期思想家。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关于庄子生卒车月,学术界有不同说法。据《庄子》记载,庄子住在贫民区,生活穷苫,靠打草鞋过活。有一次他向监河侯借粟,监河侯没有满足他的要求。还有一次,他穿着有补钉的布衣和破鞋去访问魏王,魏王问他何以如此潦倒,庄子说:“我是穷,不是潦倒,是所谓生不逢时。”他把自己比作落在荆棘丛里的猿猴,“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史记》中记载,庄子曾在家乡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官,在职不久就归隐了。楚威王闻知庄子很有才能,派了两名使者,以厚币礼聘,请他作相。庄子说:千金、相位确是重利尊位,但这好比祭祀用的牛,喂养多年,便给它披上绣花衣裳送到太庙作祭品,我不愿如此,宁愿象条鱼,在污泥浊水中自得其乐。这些记载反映出庄子的性格和人生观。在当时学者名人中,他和惠施经常往来,《庄子》书中有不少他和惠施进行讨论、争辩的故事。庄子对现实十分悲观,消极厌世,对整个人生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他把提倡仁义和是非,看作是加在人身上的刑罚。他认为仁义是一种黥刑,是非是一种劓刑。他仕《应帝王》中所推崇的上古帝王就是个睡得安安稳稳,醒时无思无虑的浑浑噩噩的人。庄子这些言论虽然是对当时统治者的“仁义”和“法治”的抨击,但他提出的治理社会的方案是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和独特的学风、文风。庄子用相对主义的理论回答了先秦哲学中“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这两个方而的问题。庄子和老子一样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理,讲天道自然无为。但在“道”和“物”的关系上,他具有与老子不同的明显泛神论色彩。他认为形体产生于精神,而个别精神产生于“道”。但他又说:“通天下一气耳。”认为道即气,道作为世界统一原理,不是在天地万物之外的“造物者”,而是一切事物内在的原因,因此带有泛神论因素。他用“周、遍、咸”三个词来形容道的无所不在,认为天道瞬息万变,充满天地。他认为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移,虚满、生死都只是一时的现象,其形态是绝不固定的。他过分强调了绝对运动,由此导致否定相对静止,否定事物质的规定性。他认为,从道看来,小草茎与大屋柱、丑人与美人、宽大、狡诈、奇怪,妖异等等,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差别,从而形成了相对主义的理论,在天人之辩中有关人的这一方面,他认为自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人为的一切都是不好的。因此,不要以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去对抗自然命运,个要以得之自然的天性去殉功名。从这种自然原则出发,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在于任其自然,具备了理想人格的人就是无条件地与自然为一的“至人”。庄子认为真正获得自由的“至人”是无所待的,这样的至人超脱于是非、名利、生死之外,进入“灭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神秘境界。在“名实”关系方面,庄子以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基础。庄子对任何形式的独断论都表示反对。他说,人爱吃牛羊肉,鹿爱吃草,蜈蚣爱吃蛇,乌鸦爱吃老鼠,可见“味”的“正”与“邪”是依认识主体的感觉经验而定的。感觉经验是相对的,理性思维更是如此。认识是否正确,是没有确定的客观标准的。庄子认为诸子百家“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原因在于是非产生于主观片面性。主观是受自己存在的条件限制的,即听谓“囿于物”,这就叫“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而这种是非争辩,都是对道的全面性的歪曲,所以,是非是无法辩明的。他还认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从道的观点来看,是非、彼此、物我都是一样的。庄子还对逻辑思维能够把握宇宙发展法则的观点提出了种种责难。他认为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是不可能的。庄子认为人类生活应当一切纯任自然,这样就能超出于一切利害得失的考虑之上,解除人生的一切痛苦,达到一种绝对自由的境界。这种与“道”合一的绝对自由境界,在庄子看来就是唯一的真正的美,庄子提倡的超功利的人生态度,实质上是一种审美的态度。庄子关于通过“心斋”、“坐忘”而与“道”合一的理论,一方面带有神秘主义色彩,另一方面又包含了对审美经验的深刻理解。庄子美学思想有着素朴的辩证观念和批判精神。它多方面地揭露了阶级社会中美与真、善之间所存在的尖锐矛盾,以及美与丑区分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在这一类看来是厌世虚无的说法中,庄子及其后学朦胧地意识到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出现了物统治人的现象。庄子美学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儒家美学强调美善统一而对美自身的价值和特征认识不足的缺陷,历代对审美与艺术特征有深刻理解并且对儒家思想表现了叛逆倾向的美学家。文学家都曾受庄子美学思想的影响。庄子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潮融合儒、道,“祖述老庄”。玄学的代表人物向秀、郭象作《庄子注》,东晋南北朝盛行的佛教般若学中渗入儒、道思想,很多名儒研究庄子的思想,宋明理学也以儒为主,融合道、释。这些都反映了庄子思想的影响。明清之际王夫之所著《庄子通》和《庄子解》,对庄子“不避是非”、“逃之空虚”等消极避世思想提出了批评,同时吸取和发挥了庄子相对主义中包含的辩证法因素。庄子的著作,今存《庄子》一书。海内外多数学者认为,其中内篇为庄子本人著作,外、杂篇为庄子后学或道家其他派别的著作,只是其中一部分反映了庄子的思想。也有学者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认为外、杂篇反映的是庄子的思想。
更多文章
中国古时候得病有中医,外国古时候又是什么情况呢?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外国古时候医学是非常落后的,十九世纪以前,欧洲古代用酒泡制了一些药酒,有一些万灵丹,十五世纪一场温疫欧洲死了几十万人,十八世纪古希腊才用植物有效成份做成最早的西药传入欧洲。外国也是一样,用草药治病!但是科技发达了,人家去伪存真,摒弃了很多,重新走进了现代医学的怀抱,可是中医就是这么高傲,自以为是,所
老舍的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它是道家的主要精典著作
中国古代车萌芽的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是最早使用车的国家之一。相传中国人大约在4600年前黄帝时代已经创造了车。大约4000年前当时的薛部落以造车闻名于世。《左传》说薛部落的奚仲担任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前17世纪)的“车正”官职。《墨子》、《荀子》和《吕氏春秋》都记述了奚仲造车浅析中国古代园林的特点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从中国古代园林
《黄帝内经》中,对哲学的原理借鉴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中医是“辨症施治”。现代西方哲学“对立统一辩证法”当红之时,《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被悄悄地变成了对立统一辩证法。辨证,辩证,是不同的概念。辨,辩,音同字不同义不同。据《史记》,古有阴阳家,五行家。战国邹衍纳阴阳与五行为一体:“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万言,其语闳大不
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是“中庸”,两千多年来,无论“仁义礼智信”,还是“温良恭俭让”等思想,始终涵盖统领于中庸思想的规范之下。实践证明,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不管是在刀光剑影的混乱时代,还是在和平昌盛时期,成功者始终是受其支配的,并能传承至今、扩展世界,说明它是一种颇有价值、能促进发展的文化,更是一种引领
老子[春秋时期大思想家]的生卒?老子的父母?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它是道家的主要精典著作
中国古代的元气说是什么主义的观点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哲学术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中国古代朴素的“元气论”认为“元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本质、最原始的要素,其源头可认为是老子的“道”。按照元气论,万物的产生、灭亡和发展变化都是元气循“道”(即自然规律)而运动的结果,气为万物之精微,完全连续而无处不在。气聚而成形,变为有形色的实物
学哲学有什么坏处?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高考有个误区,家长怂恿孩子选择热门专业,为了将来好找工作。所以热门专业门槛很高,优秀的孩子大部分变成打工仔,调皮捣蛋挤不进好专业的孩子,不少最终不得不当了领导或者富豪老板。有些专业真很冷门,20-30年前最冷门的专业是地质专业,20年后,随着经济大发展,有色金属矿业需求飞速膨胀,矿业冷门少有人读,人
中国古代的统治阶级为什么选择了儒家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儒家思想做事对人要耍滑头,唯命是从或绕圈圈,搞利己主义。搞科研必须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精神不能唯命是从把人分阶级是二维思维思考的结果,这种二维平面的思维,你只有进入这个平面才有共同语言,不然鸡同鸭讲。是无法讨论问题的。确切地说应该是中国古人选择了儒家思想为主导思想。儒家思想的中心是仁爱。现代人不须要仁
黄帝内经与道德经论语是太极生阴阳两仪的关系吗?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这个说法有误。黄帝内经、道德经、论语,或者准确地说,医家、道家、儒家,乃至其它诸子百家都是从易经这个根上生出来的。这三家是同一个根系上生出来的三枝竹笋,同根同源,所以易经才被称作诸子百家之源。将《黄帝内经》比作太极,将《道德经》和《论语》当作是在这个太极上生出来的阴阳两仪,没有任何理论依据,也于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