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说法有误。
黄帝内经、道德经、论语,或者准确地说,医家、道家、儒家,乃至其它诸子百家都是从易经这个根上生出来的。这三家是同一个根系上生出来的三枝竹笋,同根同源,所以易经才被称作诸子百家之源。
将《黄帝内经》比作太极,将《道德经》和《论语》当作是在这个太极上生出来的阴阳两仪,没有任何理论依据,也于理不通。
从与易经的关系上来看,《道德经》无疑是最接近《易经》的本意的,两者在哲学高度上也比较接近。虽然我们说医易同源,但《黄帝内经》只是易经思想在医学领域、在人体科学上的一个应用而已,其地位、其哲学高度远不能与易经和《道德经》相比,因为《易经》与《道德经》具有普适性,是站在宇宙之外(道)的高度,来看待宇宙万物,非常超脱。
相比之下,《论语》与《易经》的关系就没有那么紧密了,甚至在论语中都很少(如果不是没有的话)提到《易经》,也很少提到太极、阴阳等易经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另外,认为儒家和道家一阴一阳也不是很正确。虽然两者在入世出世的态度方面似乎有一点对立的味道,但可能还上升不到一阴一阳的程度。若是儒家和道家一阴一阳,那法家、兵家、墨家等等诸子百家该怎么算呢?
我们知道易经中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之说,这是易经中分析事物的常用方法,我们称其为阴阳二分法。但除了阴阳二分法外,易经中还有另外一种划分方法,叫做维度划分法,维度划分是从多个维度(多个角度)来分析事物,而阴阳二分法则是从多个层次(阴阳、四象、八卦乃至64卦)来分析事物,两种方法综合应用,从而能够得到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分析模型,有助于我们得到一个事物全面细致的全景图。
《黄帝内经》、《道德经》、《论语》、《孙子兵法》等诸子百家的典籍都是从不同维度对易经进行的研究和应用,各家之间的关系是维度的不同,而非阴阳的不同。
以上意见,谨供参考。
这是一个模糊观点。把《黄帝内经》和《道德经》《论语》对立起来,显然是没有任何根据的。也不是“太极”生阴阳、生两仪,能发生联系。
《黄帝内经》和《道德经》《论语》都讲太极,但各自的理解和演绎很不相同。《黄帝内经》讲太极的同时还讲五行。注重阴阳二气的同时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理论来解释疾病的生成和克制。和《道德经》《论语》不同。《道德经》重点是万物负阴抱阳,强调万物自身含育有对立矛盾。《论语》重点讲人伦关系,不好拿太极来比喻,只能说人有等级,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仁义礼智信。后人勉强把仁义礼智信往五行上靠,牵强附会。把善恶当作阴阳两极。而不谈人际关系,善恶概念没有任何意义。把善恶的作用拔高,拔高到宇宙星际高度,提出了“天人合一”理论。圣人在“善”的极端;人欲和邪恶在“恶”的极端。构建成太极的两仪。
太极图本来就是一个模糊概念。按道德经的叙述宇宙之间有一物不能状其形不能命其名,它忽兮恍兮却控制着万物的生成运动壮大与灭亡,勉强命名为道。这个道就是浑元太极,称其为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显然按此理论就是宇宙是个太极。万物在这个巨大的太极里运行。然而道德经又讲,万物负阴抱阳。万物都有太极。那么太极究竟是万物的总体还是万物的本体?概念岂不是模糊了吗?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