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102 更新时间:2024/2/24 19:19:00

老子核心思想,以道德经明心,

经本道性,故之所处,对照。

一语破、天开地明为经首。

故老子佛也,道也,

达磨祖上曰,

佛之有三身,化身迦牟尼,

法身禅祖,老子也。亦名大仙。亦名佛。

报身老子,达磨祖师也。

故所为三界三花一果,所指三佛一指观。明心见性,正遍行觉!无碍方圆。是为无教辨解,

人之所难,难之所处。

皆因身心小之其私,

私则动与周围,而不能达广大。

故经中一句含其万物旷意。

明为印心方可或。

老子五千字的《道德经》,八十一篇的哲学论述,谈的都是认识论方法论,都与道德修养有关。从老子的著说中提炼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者见仁的。但简而言之,老子的核心思想大体有以下五个方面,那就是谦下、不争、虚静、慈善和知足。

谦下老子告诉人们,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我夸耀,反能得有功劳。善于用兵的人,只要达到用兵的目的就可以了,并不以兵力强大而争强好斗。达到目的了也不去夸耀骄傲,达到目的了也不要自以为是,达到目的都出于不得已,达到目的也不逞强。就是要做到不自以为是,不自我夸耀,不自我骄矜,这是避免祸患、消除纷争的有效方法。与此相反,“自是”“自伐”“自矜”都会招来祸患。要避免祸患就要“勿矜”“勿伐”“勿骄”“勿强”。孔子老子请教,老子也告诫孔子“勿骄”。

不争老子告诉人们,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老子说他有三件宝: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节俭,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善于带兵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老子的不争思想就是为而不争,有所为而不争逐名利。他特别崇尚水的美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最高的德行莫过于水,它善于滋润万物,却从不与万物相争,最后停留在最低下的地方。所以水最接近于大道的精神。他告诫人们要向水学习,多做善事好事,而不图名利回报。

虚静老子告诉人们,古时候善于修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他小心谨慎,好像冬天踩着冰过河;他戒备警觉,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谨慎,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浑浊的河水。谁能使浑浊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停滞灵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深知什么是雄强,却能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深知什么是荣耀,却能够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崇高的道理就好像深邃的峡谷。老子告诫人们,待人处事要虚怀若谷,能宽容于物、宽待于人,能包容万物、容天下难容之事。

慈善老子告诉人们,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于他,这样就可以使人人向善。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依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无德之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自然规律是没有亲疏偏爱的,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会留下残的怨恨,这不能算是妥善解决问题的办法。大生于小,多生于少,应防微杜渐、以德报怨,把怨恨解决在萌芽中。待人处事要与人为善,而且要善待不善之人,做到不与人结怨。自己的善心被别人误解,而受到委屈时,也要忍辱负重,像虚旷的山谷一样,默默地包容一切。要做个有德的人,把个人的得失、荣辱、恩怨置于度外。即使别人做了有损于我的事,我也不计较、不报复,而且还要以德相报,化解怨恨,而不是把怨恨越结越深。

知足老子告诉人们,最大的罪过就是贪欲,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就是只想得到。执政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也守藏不住;富贵而且又很骄横,那就自己种下祸根。最充盈的东西,它的空间是最大的,就像空虚的一样,其用是没有穷尽的。人要知足,知足者富,知足者乐,“知足之足长足”,知道满足的人,是最富足的人。精神上的富足远远胜于物质名位上的富足。一切祸害都来自于欲望贪心不足。在对待名利的问题上,要不醉心,不趋之若鹜、争先恐后,要适可而止。贪图利禄,得寸进尺,恃才傲物,富贵而骄,都不会有好的结果。要心胸广大,虚怀若谷,不要满,不要骄,不恋位,永远保持冲虚不盈,知足为乐。

老子关于修身之道的论述,特别是他的核心思想远不止以上提到的这些,我们今天读《道德经》,学习老子的思想,就是要善于从儒、释、道等中国传统化中摄取营养,从传统的中国文化宝库中博采众长,丰富自己修身齐家的思想。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就是男女二人之爱,任何事都是以自己开始,从我做起。《中庸》上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小事为事,事做大了就是政。仁政就是站在民众的立场思考问题处理国事。现在推行民主,民主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站在民众的立场思考。所以以前做不到的,现在可以实行了。孔子的儒家思

  • 五经指的是哪五经?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四书五经中的五经一般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诗》温柔宽厚,《书》疏通知远,广博易良,《易》洁静精微,《礼》恭俭庄敬;《春秋》属词比事。四书五经中的五经一般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诗》温柔宽厚,《书》疏

  • 怎么理解老子《道德经》中的无为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无为不是什么也不想,而是真为。真为是用独立个体为修行的根,从而实现自然而然应运的过程。道德经》重读也有一段时日了,这个春节处于非常时期,深居简出,对道德经》的理解似乎又深入了一点,特别是“无为二字。无为二字可以说是老子道德经》的一个主旋律,反复出现,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次出现在《道德经》第三章,原文

  • 孔子的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仁;礼孔子的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和礼。“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

  • 运用哲学知识,分析建设节约型社会,为什么要增强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树立正确的理念,深刻认识到节约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素质、一种责任、一种公德。树立善待地球、保护生态资源的理念。人类社会的发展依赖于地球生态系统以及由其提供的自然资源和条件。但由于长期以来人类对地球不断进行掠夺式开发,地球资源已经到了全面紧缺的地步。联合国

  • 墨家学说的4大核心是甚么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天志:墨学的逻辑原点,也是墨学成为中国古代第二套系统的哲学的核心,墨学的根本世界观。尚同、明鬼这些观点都是天志的补充。节用:墨学的经济哲学根本观点,主张节制无谓的浪费,节葬、非乐这些观点实质上是节用的具体表现。兼爱:墨学的伦理观和社会观,主张无差别的博爱,需要和天志联合起来,才会有严密的理论体系。非

  • 孟子的哲学思想有哪些,能否详细谈谈?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反对不义战争,实行仁政和德治。不完全适合现实社会,现实社会实行德政和法治。一,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二,仁政学说。继成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三,道德伦理。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钟,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关系,君臣

  • 中国古代儒家管理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原发布者:云无心以出岫9儒家的管理思想及其发展(1)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治人”(2)儒家管理思想的人性假设。儒家十分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可以说对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儒家理论的核心。有了人才有管理,这种观点和儒家的哲学是分不开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治人而展开的

  • "道家""儒家""墨家""法家"4学派的思想核心分别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道家的《道德经》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可以说这与基督教的三位一体的一神论及创世论不谋而合。神这一观念往往被人们人格化。基督教认为:神既有人格的一面,也更有超人格的一面,神并非有限的人

  • 儒家学派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仁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