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有人说,是“仁”。
大概未必。
有一个成语,叫“见仁见智”,是说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很可能得出的结论便有所不同。
如果让我说,《论语》,作为弟子记录而成的“语录体”著作,集中体现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以及立身处世的总体思想。
《论语》不是孔子自己写的。
宋儒程颐说:“《论语》之书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故其书独二子以子称。”这是说,能有《论语》传世,全仗孔子的学生有子和曾子的门人,所以在《论语》中,单独称此二人为“子”。
由古籍记载可知,《论语》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曾称为《传》《经》《记》《论语说》《语》《论》《孔子》等等。至西汉文帝时,才以《论语》一名确定了下来。
《论语》之传承,曾有“三条线索”《鲁论语》,就是现在通常所见的二十篇;《齐论语》,多出《问王》《知道》两篇,共二十二篇,海昏侯墓已出土此版本;还有《古论语》,《子张》分为两篇,共二十一篇,篇次排列亦不同,目前未见传世版本。
就传世本《论语》来看
《学而》,以论学为主,特别强调读书与做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强调学以致用。
《为政》,主要论及为政、教化、学习、孝道等内容。
《八佾》,多讲礼、乐,阐述“礼”的重要性。
《里仁》,讲述义、利关系,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孝敬父母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公冶长》,记述孔子及弟子们对“仁德”特征的探讨。
《雍也》,讲述政治、伦理、哲学、人性、人才等问题,阐述“中庸”和“恕”的学说,讲解“文”与“质”辩证关系,还讲到了如何培养“仁德”的主张。
《述而》,主要阐释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他关于道德范畴辨析。
《泰伯》,记录孔子及弟子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发挥了孔子的教学方法。
《子罕》,在介绍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同时,记述了其弟子对老师的议论和孔子的一些活动。
《乡党》,记载了孔子日常生活的侧面。
《先进》,主要记述孔子对弟子的评价。
《颜渊》,孔子回答弟子所问怎样才是仁,还谈到怎样算是君子等问题。
《子路》,讲到了孔子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还讲了他的教育思想,以及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尤其是“和而不同”的思想。
《宪问》,通过孔子对社会现象的评论,着重讲了君子必备的“见利思义”义利观。
《卫灵公》,记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
《季氏》,通过孔子及其学生的政治活动,讲述与人相处和结交之原则、君子“三戒”、“三畏”和“九思”。
《阳货》,介绍了孔子的德育思想,对仁的进一步阐释,孝的观念等。
《微子》,讲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塑造独立人格的思想,其弟子与他人谈孔子等。
《子张》,讲述孔子对殷纣王的批评,关于学与仕的关系,有过失时君子与小人之不同等。
《尧曰》,讲述尧、舜、禹三代善政,以及孔子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要求等。
可以看出,“礼”和“仁”,是孔子穷其一生的主张;他认为,“礼”,是一种完美的政治秩序,而“仁”,则是最高的道德规范。但同时,孔子也具有鲜明的“民本”思想,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
不妨说,《论语》,是以“礼”和“仁”为主构成的一个孔子学说体系。
汉代以始,《论语》几乎成为影响最大的一部书,在到清代结束两千多年时间里,对中国的政治、法律、伦理、教育、文学,乃至民俗、为人处世、行为习惯和语言,都有《论语》影响的痕迹。
主流的观点,把《论语》当做忠恕之道、礼仪之本,当然有道理,黑格尔也这么看。但孔子能成万世师表,绝不是这么简单。
人类智慧用了在两大方向,一个是让人类更凶残,一个是让人类更和平第一个方向:解决物种之间的竞争问题。掌握更多资源、掌握更强大的力量、打败其他竞争对手(其他生物)、无止境地去征服生存环境。
在这件事上,全地球的人干得热火朝天,成就斐然,不仅把其他生物结结实实地踩在脚下全球无敌,还有了毁灭地球千百遍的能力。照目前的趋势,这个能力还在不断上升,看不见终点。
在这件事上,西方文明无疑是领头羊,我们至今仍然谦卑地向西方学习。虽然民族崛起、中华复兴指日可待,虽然崛起靠的是中国人自己,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是我们全面向西方学习的结果,我们的思想、教育、科技都是来自西方。
第二个方向:解决物种之内的竞争问题。
人类跨入农耕文明,生产力比采猎方式提升十倍百倍,人口跟着暴涨,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人类内部矛盾迅速激化。小到打架斗殴,再到部落冲突,再到国与国之间兵戎相见,几千年几乎没有一天消停。而动物之间同类相残却极其罕见。
诸子百家几乎都在思考这问题,怎么解决社会内部的矛盾,理想的国家是个什么样子。并没有过多地“格物致知仰望星空”去想着怎么提升技术水平,怎么去研究科学,并不是因为中国古人就不如希腊先哲们聪明,而是因为社会主要矛盾不一样,和地理物候条件有关。
在这个问题上,放眼全球,没有比先秦诸子百家做得更好了。
在这个问题上,数遍百家,没有比孔子做得更好的了。
孔子的高明之处恢复周公之礼,只是孔子的一个“术”,繁文缛节,让很多人不屑一顾的礼教也只是表面。黑格尔批评孔子浅薄,因为他只看到这些,只看到孔子讲的这些都是一些看似常识性的伦理道德,随便拉出几个三流学者都能做这件事。
孔子到底在追求什么?仁也好,忠恕之道也好,都对。
但是追究到根本上,孔子所作的一切,是用血缘关系来平息社会矛盾。
黑格尔批评孔子浅薄,是因为他没有看到这一个选择的高明之处。
没有去塑造一个神仙、创一个宗教来平息冲突;
没有去建立一套法律契约,靠国家强权来解决矛盾;
而用最为稳定的、人类长在基因里的血缘之爱,来消灭人类内部的冲突。
高明在哪里?最原始、最低级的东西,最为稳定。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