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中的“阴阳家”和“道家”听起来有点像,但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学派。
虽有关联,但分歧也比较明显。实际上诸子时代的百家争鸣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是互相融合的过程,所以很多学说看起来有相似的地方。
阴阳家:以“阴阳”、“五行”入“世理”阴阳家起源比较晚,要到战国末期才初露端倪,主要学说分两个,一个为“阴阳说”,另一个为“五行说”。
所以,阴阳家又称“阴阳五行家”。
阴阳家所流传下来的著作几乎都散轶了,但从其他类别的典籍上所提及到的情况来看,它是属于著作比较丰富的一个学派。
从阴阳家的行事方式上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受到了道家学说很大的影响,其叙述有庄子“汪洋恣意”的影子。
但是它所走出的道路和道家不同,它是从大的玄理中悟出生活里的小道理,并运用于实践之中。
所以,这个学派在“阴阳”等学说上并不是一味地谈玄,而是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其创始人比较出名的就是邹衍,战国时期齐国的政治家,“五德终始”和“大九州”就是他的代表观点。
阴阳家比较关注社会问题,而不是世界起源,它所运用的阴阳重点在于对社会发展趋势的阐释以及整改社会弊病的方法。只不过借着阴阳、五行的外衣来施行。
这种学说其实有点怪异,今天来看有点牵强附会的意思,世界构成及发展这种自然物质和人文、社会虽然有共同特点,但如此捏合在一起确实也是不太科学。
阴阳家其实更像儒家,只不过它的手段曲折,通过“谈天事”的方式来说明社会一定要节俭、要仁义,说这些都是世界运行的规律。
如果抽象出来,阴阳家是先体悟出一个共性的道理,然后用这种道理来指导生活实践,它要比道家更为具体一些。
而阴阳家最接近权力中心的一次机会是在汉代,为了解决汉代政权的正统地位,这一学说有过一次努力,所运用的理论是其“五行说”。
秦亡之后,刘邦建立了汉朝,在现在看来是一件比较正常的事情,但在当时遇到了问题。
刘邦之前所有帝王,包括天子和诸侯皆为贵族,到了刘邦这里,非贵族的人却当上了皇帝,成为了最大的贵族。
这打破了当时的成例,自然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否则就会对贵族的固有地位产生冲击。
在皇权领域里,这个问题被称为“帝王合法性”,而在国家层面上来说,这涉及到“正统”地位的确立。
即,汉代能不能成为一个正统王朝。
阴阳家将“五行”学说和朝代更迭联系起来,曾创造出了“五德终始”的说法,后世继承者用此来解决汉代正统问题。
邹衍曾经推算,黄帝为土德,那么夏商周依次就是木德、金德和火德,周之后是秦,那么秦就为水德。
刘邦本来也认为自己是水德,“北待我而起”,北方属水,服饰尚黑。但是张苍却认为汉应该是火德,因为刘邦当时宣传的是自己为“赤帝子”,斩白蛇起义。
而秦朝暴虐无道,不能算在“无德”之中,所以汉朝所承继的是周的火德。所以虽然服饰尚黑,但旗帜上却有红色。
汉朝的花饰多为黑红,与此有关。
但是秦朝毕竟也是一个正统王朝,不能不算,于是有人提出汉朝既不是火德也不是水德,而是克秦的土德。
这种说法也有人提出反对,认为“五德终始”不是相克关系,而是相生。周朝不是火德,而是木德,正因为秦朝是水德,顺序不对,所以才短命而亡,正该汉朝火德出世。
这一系列争端到了汉朝灭亡都没有争出一个结果来,但也能看出阴阳家在这一方面的努力。
道家:以“自然”、“无为”谈治国很多人认为道家学说比较“玄”,更像是对世界本质的阐发,其实不是,道家作为诸子百家中的一个,也是宣扬其治国理念的学说。
道家的治国思想主要是“无为”,是和儒家、法家等相对立的一种方法。
道家的阴阳观念和阴阳家不同,它更注重事物在对立中存在的辩证,有高才有低,有上才有下,所以因为将“德”作为推崇的品质,那么一定是因为有“失德”的现象存在。
所以,道家的阴阳观念很多时候并不是用来支持自身理论的,而是用这样的论证方式来证明如何治国。
道家认为,当人们觉得某一件事情是好的,那么就说明这个世上已经出现了坏的事情。
这就是:
天下皆之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所以,统治者如果想要达到圣人一般的统治,那么就需要让百姓将善行、善事当做本能来行动,而不是大力提倡。
它要求的是让治下百姓回归到一种原始的状态,而具体做法就是所谓的“愚民”。
道家的“愚民”随便不像法家那么残酷,它认为只要治下人民得到满足,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更好的生活,那么自然就不会产生比较的心理,也就不会去“争”。
在一个范围内,所有人的生活其实相差并不大,人民不羡慕其他人的生活,同样也不认为自己的生活有多么糟糕,这样一来,小国寡民的社会就会变得稳固,国家也便更为安定。
而“无为”的思路并不是说国家什么也不做,而是顺其自然地引导人民。
比如说,青铜所制的农具终将被铁犁牛耕所取代,道家并不是要让人们全都退回使用青铜农具的年代里,而是在所有范围内普及铁犁牛耕,让人们重新回到一个平均线上。
这一学派并不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而是在适当的时机来进行调整。
但是,它也绝不会主动地去帮助那些处于劣势地位的人,这在其思想中也是有明确表述的。
就像我们今天所说的那样,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摧残,道家也认为如果认为过多地干预百姓生活,那么会使得他们产生依赖意识,对社会的发展是不利的。
所以,道家所倡导的“圣人”不是儒家那种心系苍生的圣人,而是“与天地合其德”的圣人,不能有“仁”的思想,只需要在社会变革的时候出把力,剩下的交给民众自己去发展。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阴阳家和道家是两个区别很大的学说。
阴阳家虽然和道家有很多承继的思想观念,但更为注重入世,想要通过他们的统治来主动地改变社会;
而道家认为,统治者可以在合适的时候给予社会变革的助力,但最好还是以“自然”、“无为”的方式来过渡,是一种被动地接受。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两者有关联,不过也有明显的区别。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有过大致的比较。
首先,道家借鉴了阴阳家的理论阴阳家对中国古代思想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提出“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
四时春夏秋冬;
八位八卦之位,即乾、坎、艮、震、巽、离、坤、兑;
十二度古代为观测日、月、五星的位置和运动,把黄赤道带自西向东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称为十二度,也称十二次;
二十四节,即二十四节气,这个大家都熟悉。
阴阳家思想的正式出现,晚于道家,其借鉴了《老子》等道家著作的思想,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更加完善、系统的理论,反过来又被战国时的道家采纳:
道家......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
可以这么理解:道家是集各家之所长,以阴阳家的理论为基础,还广泛汲取了儒、墨、名、法等各派的精髓。
因此道家与阴阳家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对待自然规律的态度。
阴阳家主张“畏惧”,道家追求“顺势而为”“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
阴阳家认为,四时、八位、十二度和二十四节气都有一系列颜严肃的规则,什么时候适合干什么、忌讳做何事,都有很严格的规定,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因此在古人看来,阴阳家“使人受束缚而多所畏惧”,过于强调对规律的顺从,实际上是对人的束缚。
而道家则积极得多:
“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道家使人精神专一,行动合乎无形之“道”,使万物丰足。
“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随着时势的发展而发展,顺应事物的变化,树立良好风俗,应用于人事,无不适宜,意旨简约扼要而容易掌握,用力少而功效多。
一言一概之:阴阳家过于强调对自然规律的顺从,是纯粹的“无为”;而道家既主张“无为”,也主张有为,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具有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