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古代所指的"阴阳"理论,具体是什么理论?

中国古代所指的"阴阳"理论,具体是什么理论?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479 更新时间:2024/1/17 3:18:50

展开1全部

中华养生理论阴阳协调的辩证论

阴阳,原指日照的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它是古人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现象的对立双方,以及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种因素的抽象概括。战国末至西汉初出现的《易传》中,阴阳学说才在哲学领域首次得到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发挥。《易传》一书中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充分肯定世界具有永恒运动属性的同时,《易传》还着重探讨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认为一切运动都源于阴阳两种对立势力的相互作用。《易传系辞》称:“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这就是说,无论春夏秋冬的循环推移,或是昼夜明暗的交替,却无一例外地产生于阴(柔、月、寒)阳(刚、日、暑)的相互作用,正所谓“天地腽、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系辞》)可见,世间的万事万物无不处在阴阳的相互作用中生长、变化;若阴阳一旦毁灭,则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也就不复存在。在此基础上,《易传》作者明确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乃是世界运动变化的总规律。

后世的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大多因循《易传》的思路,用阴阳学说作为自己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明代著名医家兼养生家介宾在《类经阴阳类》中就指出:“道者,阴阳之理也。阴阳者,一分之二也。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故阴阳为天地之道。”“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所造化万物;人物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类经图翼医易义》)正因为如此,所以阴阳法则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古人把握和分析人体物质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辩证论治和养生防病的基本纲领。事实上,中国传统养生理论正是在阴阳学说的直接指导下解释生命活动现象,建构却病延年的理论与实践方法的。

首先,中国传统养生理论认为阴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属性。《素问生气通天论》称:“生之本,本于阴阳。”所谓“本于阴阳”,这一方面是指人体生命活动从本质上可以归结为“阴精”和“阳气”的矛盾运动。另一方面则是指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它的一切组织结构均可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

其次,祖国养生理论认为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本标志。《黄帝内经》提出了相应的人体健康标志:“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又说:“平人者不病,不病者,寸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灵枢终始》)既然机体阴阳平衡标志着健康,那么平衡的破坏自然也就意味着疾病的发生。

明代张景岳所著《类经》就认为,“人之疾病,或在表,或在里,或为寒,或为热,或感到五运六气,或伤于脏腑经络,皆不外阴阳二气”失去相对平衡所致。

再次,祖国养生理论以协调阴阳为最基本的指导原则。《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谈到:“阴阳不和,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所谓“圣度”,实质上就是把协调阴阳当作养生长寿的最高准则。正是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祖国养生实践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协调阴阳的具体方法,现略述数例如下:

阴阳匀平,调养精神。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

谨和五味,平衡阴阳。在古代养生家看来,各种食物与中药一样,具有寒、热、温、凉四性之异和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分。如果食物的性味配合得当,则有助于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从而对健康有益;反之,若性味配合失宜,则会打破机体的平衡态,从而损害健康。

顺应自然,护养阴阳。《黄帝内经》中提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这就肯定了从逆阴阳将对人体强弱寿夭产生直接影响。

尤为可贵的是,中国养生理论所理解的平衡并非一种绝对静止,而是一种充满矛盾的特殊运动形式。《素问六微旨》中就提出了“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的观点,意思是说,世间万物,包括健康的“平人”在内,它的平衡都是运动过程中的一种相对静止状态。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古代的阴阳家与道家有何不同?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诸子百家中的“阴阳家”和“道家”听起来有点像,但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学派。虽有关联,但分歧也比较明显。实际上诸子时代的百家争鸣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是互相融合的过程,所以很多学说看起来有相似的地方。阴阳家:以“阴阳”、“五行”入“世理”阴阳家起源比较晚,要到战国末期才初露端倪,主要学说分两个,一个为“阴阳

  • 名词解释--天人合一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汉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代表“道”、“真理”、“法则”

  • 阴阳哲学原理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展开1全部阴阳是一个简朴而博大的中国古代哲学。阴阳哲理自身具有三个特点:统一、对立和互化。在思维上它是算筹(算数)和占卜(逻辑)不可分割的玄节点。自然界中生物的基因,人工智能中的二进制都充分彰显了阴阳的生命力。阴阳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的描述,是各种事

  • 阴阳五行理论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展开3全部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阴阳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认为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以阴阳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例如天是阳,地是阴;日是阳,月是阴。阴阳的对立和统一,是万物发展的根源。凡是旺盛、运动、强壮、外向、功能性的,均属阳;相反,凡是宁静、寒冷、抑制、内在、物质性的,均

  • 什么是哲学?有什么特征?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什么是哲学?试作如下回答: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这里的世界观是一种传统的说法,其实际是指宇宙观。人类对于宇宙的看法,包括如下一些认识:1、对立统一规律,2、矛盾运动规律,3、物质不灭定律,4、内因外因论。除此之外还有静与动,有与无,变与不变等等的一些对运动的基础的矛盾理解概念。这些认识与概念构

  • 谈谈你对中国哲学中天人关系的认识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在天人关系上,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都有相应的思考。天人关系,也是现实与彼岸,主体与客体,普遍与终极性问题。中国哲学文化,关心的重点不同,哲学思想也就不同。对天(大自然)的关心就是道家,对人的关心就是儒家,对天人都不关心,就是佛家。中国古哲为什么会关注天人关系?因为这涉及到人的价值和意义,人在宇宙当中的

  • 阴阳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展开1全部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早至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1]都有提到阴阳。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学,历法,中医,书

  • 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天人互泰”自然观是指天与人、人与自然彼此保持安定太平、和谐美好的常态关系,即天人统一的共同体关系。它辩证地阐明了天人彼此之先后秩序、包容关系、和谐原则、中庸法度及变化规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呼吁人的自律与反思,唤醒人的德性良知。“天人互泰”是一种现代辩证的哲学理念,是在古代朴素哲学思想“天人合一”

  • 如何理解传统文化里的阴阳概念呢?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展开3全部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而逐渐总结出关于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的意识。所以我国的传统文化分支是非常广泛的,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非物质文化。而在众多的传统文化当中存在一个关于阴阳的概念。对于一般人来说,阴阳最常见的解释就是太极。另一方面阴阳也是一个相反的概念词,例如我们所说的白天就是阳,黑

  • 阴阳学是什么?古代中国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展开3全部中国的思想还有派别古代有很多,比如孔子的儒学,还有墨家,道教等等,而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学派很是独特,这就是阴阳派,内容就是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构成的,而确实是古代中国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我们来具体看看。首先我们都看过太极图片,一阴一阳,和世界上的分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