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是知名武将战功赫赫,心思粗犷不会讨好当权者,而蔺相如是门客,属于耍嘴皮子的那一类,而且懂得君主的心思,自然会被廉颇瞧不起。但是蔺相如很有人格魅力他的肚量很大,而且很有远见,于是廉颇被蔺相如的人格魅力折服,为了弥补自己之前的错误所以廉颇就负荆请罪,而且因为廉颇是武将不屑于跟文官一样写个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歉意,负荆请罪这种方式是最有诚意的道歉方式。
以上纯属于个人观点,如有不同可以在评论区讨论,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也请大佬们指出我会在以后改正的谢谢。
廉颇,生卒年不详,嬴姓,廉氏,名颇,山西太原(一说山西运城,山东德州)人。是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至赵悼襄王时,由于不得志,他先后投奔魏国大梁和楚国,奔魏居大梁,后老死于楚,葬于寿春。
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从这则故事可以推测出廉颇向蔺相负荆请罪的原因。
廉颇真实的内心还是顾全大局的一个战将,身为长年在外征战的将领,劳苦功高,性格是直率,不拘小节的,所以才导致了他在蔺相如功高于他这件事情,一时耿耿于怀,主要还是在于开始对蔺相如的不了解。为了不造成内耗,蔺相如是一直回避廉颇,避免正面冲突,这样间接的关闭了两人沟通的路径,导致两人缺乏有效沟通的渠道,累积了众多的误会。从当时的“国际环境“来分析,赵国能够不被秦国的攻打,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廉颇和蔺相如的存在,在国家利益面前,廉颇还是识大局,通情理的,在多方面听到蔺相如推心置腹的传话后,廉颇也认识到了自己的狭隘后,并能从大局出发,抛开个人恩怨,放低自己的姿态,去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为了国家的利益,携手同进,共同保卫赵国。
“负荆请罪”中的廉颇与蔺相如最后有怎样的结局?你怎么看待这个故事?
战国时期,战功卓著的赵国老将廉颇,不服上卿(相当于丞相)蔺相如,仅凭”口舌之能“官居其上。廉颇与其寻衅做对,而蔺相如从国家利益考虑,处处礼让,终感动廉颇”负荆请罪“。此后,赵国“将相和”国力强盛,雄于列国。
廉颇,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赵悼襄王时,廉颇因兵权重而受到猜忌,忿而出走魏国。居魏时,赵王曾想再次征用廉颇,有“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典故。后,廉颇又到楚国为将,最终老死于楚地,葬于寿春。
公元前259年,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蔺相如也已病危。赵孝成王中秦国的反间计,派赵括替代廉颇,蔺相如曾进言反对。后来,赵括果然惨败,四十万赵军被坑杀,赵国几乎灭亡,幸得五国出兵相救,蔺相如大约在这一个时期去世。
老百姓看这个故事,就是一个文臣武将相互和谐的美好故事,不然也不会写进课本了,觉得文臣武将就应该这样,国家才能强大,廉颇知错能改,蔺相如胸怀宽广格局大。
但是政治家可不这样看这个问题。
在政治家看来,这是一场政治斗争,蔺相如高风亮节,因为不争而争赢了,以退为进,
廉颇因为争而输了,但马上意识到自己输了,马上改变战略,两人和好,传为美谈,虽然输了,但及时止损。
所以后世看这段故事,肯定喜欢蔺相如多点,对廉颇印象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