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传记--刘禅刘禅,字公嗣,小名阿斗,刘备长子。长久以来,扶不起的阿斗从来都是亡国昏君的代名词。在罗贯中笔下的刘禅,确实是昏庸无能,玩物丧志,百无一用,亡国之后,更是乐不思蜀,是一代昏君的代表,为广大三国爱好者所唾弃。唐代诗人刘禹锡曾赋诗,“得相能开国,生儿不像贤。”,便是感叹刘禅把父亲刘备辛辛苦苦,数10年打下的蜀汉基业全数拱手让人。然而,众所周知三国演义不是历史,在刨去其的小说艺术成分之后,刘禅是一个怎样的人?扶不起的阿斗能从历史角度上扶起吗?刘禅的太子时期,史书所载不多,但仍可由已知史实加以推测:自建安十二年(西元207)出生,自章武三年(223年)继任君主,其十七年间,刘备多在外忙于奔波,刘备此人虽出生寒微,但一向以汉室宗亲自诩,对自己编草席的出身尤为不齿。如此可知刘备对后代教育极为重视。而在对刘禅的教导上,刘备把这个重任交给了坐镇后方大本营担任后勤补给重任的孔明。刘备遗诏曰:「。。。。。。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於所望。。。。。。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已毕,未送,可自更求闻达。。。。。。。」由此,不难看出诸葛对刘禅是一种代父亦师的角色。然而刘禅天生资质愚钝,性格懦弱,实是凡人,虽师从孔明,却无经天纬地,治国平邦的才干。但是以刘禅后来的作为来看,刘备,孔明为刘禅的成长选择了一种正确的教育方式,使刘禅的天赋得到最好的诠释。223年,刘备白帝托孤之际,虽云曰孔明:“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然同时在有意无意间削弱了诸葛的权力,另令李严为尚书令,外事,孔明是荆州人士,而李严是蜀郡降,如此做法,为日后的朝廷斗争埋下了隐忧。刘禅登位之初,因刘备举国伐吴之故,国力亏空,时之蜀汉,不可不谓危在旦夕,其时北有鲜卑之乱,南有孟获造反,中原魏国虎视眈眈,而江南东吴作壁上观,意向不明。而最要命的是内部不和,中原派(赵云),西川派(李严),荆州派(孔明),明争暗斗,形势险恶。而对於这种情形,刘禅的作法是:事孔明如父,委以诸事,不加干涉。如此一来,军政大权归于孔明一人,从而平息了蜀汉内部的党派之争。其后孔明排除异己,彻底掌握大权,赵云等老将,皆为孔明之用。而李严这个同属托孤重臣的尚书令兼中都护,却成了诸葛的下属。而后在诸葛北伐时,孔明联合众臣上表弹劾,贬其为庶人。在安定内部纷争之后,孔明定鲜卑,平南蛮,联合东吴,北上伐魏,大展英才。但是,我们因该要看到,孔明之所以能大展抱负,是建立在刘禅的权能区分的政策上的。有权者能使有能者充分发挥,而使自己位於监督的地位,刘禅自知已有能力不足以有效管理全国,故能不暴己短,一切委於能者,让他们代管其国,结果不但国家井井有条,自己也乐得轻松。纵观历史,能做到这一点的,又有几人?就连其父刘备也自愧不如,刘备重用关长,庞统,法正,李严等人,孔明则坐镇后方(当然,原因是孔明是亲吴派,而刘是中原派)。在诸葛死後,太守李邈曾上书后主:「亮身仗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没,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结果后主大怒,立即将之「下狱诛之」,由此可见,刘禅不昏庸,对是非能有一定的判断,而不为言语所惑;其二,在延熙元年,下诏蒋琬北伐曹魏,由此可以得知,他对亡父之大志并未完全忘怀。孔明死前,托政事于蒋琬、费等人,后主一一照行不二,毫无疑心。蜀汉能得享三十余年以上安定,虽有战事,但政治清明,法理有序,确有刘禅放权任贤之功。直至费遇刺身亡,国内良臣贤将相继凋零,蜀中仅由年高的姜维独撑大局。在少贤相辅佐之际,政治才逐渐走下坡,面对这种情况,年近47岁的刘禅亲政,禅是凡人,无治国之才,后期更是重用皓等人,在勉强维持十年之后,蜀汉亡。后主降后,曾有乐不思蜀之言,我个人以为,这是刘禅保身之道。要知道,在三国那个乱世,凡降人者,最怕降者怀有二心,就连魏国重臣司马懿都要演出一幕疑呆、中风状,方得以麻痹政敌,夺得大权,更何况刘禅这个外来的降国之君?更何况蜀亡之际,姜维等蜀中旧将忍辱负重,心怀复国之志,若刘禅有心登高一呼,天下应者众,故其若言行稍有不慎,刀斧加身,自是难免。另自刘禅从政30余年来,先后经历有李严、诸葛之争,主战(姜维)主/和(蒋琬、费)之争,刘禅对政治处理手法有相当的办法和柔性,出不思蜀之言,而宗族性命得以保全,这对于一个资质平凡之人,是个了不起的成就,而对于一个亡国之君,也是一个很好的结局。蜀汉之立国,来自诸葛之隆中对,然而更要指出的是,孔明之成就,与后主是分不开的,若无后主的力排众议,委事与孔明,恐蜀汉早亡;若无後主自知、自制,大胆放权,诸葛孔明恐难以大展其志,便如辛弃疾一般含恨而别。如此说来,后主之治蜀,功过并存,远胜夏桀商纣,并不能简简单单以昏君一词概括。对比当时之君主,曹魏内争不断,帝位更迭频繁,曹氏和司马氏的斗争,终以为司马夺权终结,魏亡于晋。而东吴孙权后期大行特务政治,重用酷吏,使陆逊,陆抗,朱据等人纵有盖世之才,郁郁不得志,老死病榻。如此看来,刘禅,以平凡之天资,明自身之缺,无意气之行,放手孔明,使其施展大才,解累卵之危,维持政权40年,实是了不起之成就。三国人物传记--魏延魏延是三国蜀汉中,地位仅次于五虎将之后的第六号人物。在西蜀后期,他实际成了西蜀的支柱。他的悲剧不在于能力不足,而在于能力太强,又个性突出,不太循规蹈矩而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和曹操相持数月后,终于击退曹操,彻底占据了汉中。接下来,刘备即位汉中王,将治所迁到成都。同时,刘备考虑选拔一员重将镇守汉中。当时的舆论,都认为这重任非猛张飞莫属,但是刘备却把这一重任交给了魏延。魏延坐镇汉中的八年,正是蜀汉的“危急存亡之秋”,关羽荆州之失,刘备彝陵之败,使本来就弱小的蜀汉在军事上受到了惨重的损失,而南中少数民族的叛乱给蜀汉政权的稳固带来一定的威胁。为确保汉中,魏延审时度势,根据汉中的地形特点,采取了固险重守的战略。魏延的苦心经营,确保了蜀汉北大门的安全,为诸葛亮平定南中解除了后顾之忧,同时为继任者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公元244年,镇北将军王平,悍拒曹爽,就是以此为蓝本依样画葫芦而来的。一次随诸葛亮出兵北伐,魏军派夏侯驸马为安西将军,镇守长安。魏延向诸葛亮献计,出奇兵,兵出子午谷,奇袭长安。但诸葛亮却没有采纳。事实上,魏延这直取长安的奇袭战略是相当高明的。后世和现代的军事研究者都对这一战略给予了高度评价,批评诸葛亮过于谨慎,不会出奇制胜。魏延是有本领的,尤其是在蜀汉后期,五虎将相继故去,能够独当一面的蜀将当首推魏延。但他性格也存在着缺陷,他过于自负,以致于有时都不把诸葛亮放在眼里,就深为孔明所记恨。在对待魏延的问题上,诸葛亮是有过失的。刘备看中的是一个勇猛、韬略的魏延,而诸葛亮却只看到了一个叛逆、爱出风头的魏延。在魏延刚投刘备的时候,诸葛亮就好毫无根据地、武断的认定魏延脑后有反骨,要杀他。后来虽用魏延,却一直不信任他,使魏延常有怨言。这更增加了诸葛亮对魏延的不满,同时诸葛亮对身后人事问题上的不妥安排更加深了魏延的怨恨,试想,让平时就与魏延不睦,功劳和本领都远不如魏延的杨仪凌驾于魏延之上,魏延能服气吗?魏延因为自己的作战方案不被采纳而发出的某些怨言和牢骚,被诸葛亮看作是其心不正、身后必反的征兆,一想到魏延若反,无人能制的身后情况,谨慎了一生的诸葛亮于是定计斩杀了魏延。魏延是有缺点的,但是这样个一个有勇有谋的将军,没有死在疆场上,却死在了自己人手里。魏延被杀,是诸葛亮死后,蜀汉无法弥补的一个重大损失。直接导致了后来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局面的出现。
更多文章
廉颇身为赵国的大将军,为何要“负荆请罪”?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是知名武将战功赫赫,心思粗犷不会讨好当权者,而蔺相如是门客,属于耍嘴皮子的那一类,而且懂得君主的心思,自然会被廉颇瞧不起。但是蔺相如很有人格魅力他的肚量很大,而且很有远见,于是廉颇被蔺相如的人格魅力折服,为了
写自己人物传记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每个人都可以写人物传记。日本人写的,一本叫《窗边的小豆豆》写自己的话,要给一些自己的信息,才会真实写人物传记主要有以下要点:①以时间为序组材,概括人物一生;②突出人物重点活动,详略安排得当。介绍人物的思想精髓。范文如下屈原-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出自哪本书?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发生在赵国首都邯郸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故事又被称为将相和。在邯郸市串城街(邯郸道)有一处巷子回车巷,这里就是蔺相如回避廉颇的窄巷。还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回车巷碑记,记述负荆请罪的故事。意思:负:背着;荆:荆条
渑池相会到负荆请罪你觉得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得其位而未得其时从完璧归赵到渑池之会再到负荆请罪将相和,蔺相如的形象甚至有如圣人,文武兼备,虚怀若谷,有勇有谋,碧血丹心。从史书上看来,蔺相如几乎没有任何的缺点。但可惜的是,他的发迹太晚了。他真正被赵国上层所赏识的时候已经是赵惠文王执政的后期,国家已经成型,他的出现完全是一个偶然。是因为秦王索要和氏
求推荐历史人物传记类小说!?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二月河的清朝帝王小说系列如《康熙大帝》(已经拍成康熙王朝)《雍正皇帝》(已经拍成雍正王朝)像美国一个什么人写的《毛泽东传》也不错如果再往前,你觉得最好看的是《史记》。里面的人物事件社会风情等等各各方面都描写的非常好。只是读起来会有点吃力。不过,一旦看明白了,会感觉非常的过隐。特别是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
负荆请罪的主人公是谁 百度知道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赵国大将廉颇。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有一天,蔺相如
当阳长坂坡历史2000字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刘备在火烧新野后,虽挫曹军锐气,但实力过于悬殊,随全军整体后撤,因随军百姓过于庞大,前军后军脱节,刘备与两位夫人及刘备唯一幼子失散,故赵云七进七出,怀抱幼主,冲出曹营,在当阳桥前张飞前来接应,猛张飞虽一粗人,此时形势所逼,用马尾帮草绳在小树林做疑兵,曹操来到桥下未敢先动,张飞声如震天,气若斗牛“吾来
近现代历史上,河南都出过哪些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名人?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1、杨靖宇杨靖宇(1905--1940),著名抗日英雄。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汉族,河南省确山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32年,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
负荆请罪历史人物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蔺相如和廉颇历史故事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有一天,
政治、经济和技术领域的人物传记书有哪些值得推荐?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实在不好意思,我一老农民,真答不了这题。以下书单是近些年口碑非常好的。楼主可以尝试做选择。1、《富兰克林自传》《富兰克林自传》是一部影响了几代美国人、历经两百余年经久不衰的励志奇书,它包含了人生奋斗与成功的真知灼见,以及诸种善与美的道德真谛,被公认为是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美国精神读本。推荐语:能透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