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一个中国人,学点古代文化常识意义重大。常言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代文化常识范围很广,古人的称谓,官职,节气,历法,儒家文化,宗教,孝道,地理山川,诗文书画,历史事件和名人都可以说是古代文化。掌握了这些东西,首先可以说你的血液里流的是中华民族的血液,出了国你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遇事尤其是关键时刻,你会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气节。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你能根据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很轻松的识别人和事,信手撷来写诗作文,而且在与人谈话,讲座或开会中,谈天说地,引经据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旁证博引,讲出的道理让人信服。也让人对你充满了尊敬。所以,掌握古代文化知识是任何一个人的必修课,会受益无穷。
这些东西,是你一辈子都受用的,尤其是在说话,办事情的事情。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是短时间内可以看出来的。
道德经从哲学意义上讲是被高估了还是低估了?它有什么价值?
由于长期被曲解,它应有的价值被忽视了。《道德经》是作者在实践经验基础上积累形成的哲学思考的产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领导者治国安邦,对做人齐家治国都有积极的一面,有积极借鉴作用,消极成分并不多,可惜并未被正确解读和把握。
《道德经》是写给“士”的,写给执政者的。要善于从《道德经》中汲取精华,来指导实践。比如学会辩证看问题,把握好老子的“无为”思想并非什么都不做,等着上天的赐予,等着命运的安排,而是要遵循自然规律,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不滥为,不妄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实际还是要有所为的,即“无为而无不为”,通俗些说就是“不做又什么都做”。要把握无为与有为的辩证法,有所为有所不为。本职所在的该为的必须为,不该为的一定不为。为政要脚踏实地,不要搞政绩工程,不整事,不弄景。为的太多,轰轰烈烈,出问题必然就多,顺应事物之性的无为少为,是明智的。要保持稳定,可持续发展。做人要经常用《道德经》的思想警示自己,不自我表现,不自以为是,不自我标榜,不自高自大,因为“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自贵者为人所轻。要把握“守中”的原则,避免“多言数穷”;避免“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一类的左倾或右倾。要坚持“见(现)小”“守柔”的原则,不示强,不逞强,做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为政虽然讲求完善,但不可过分追求圆满,特别是对物质的追求不可过分,那些贪官就是前车之鉴,因为“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也不要狂妄自满,因为“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要坚守静重,借鉴不争、不斗、善居下处弱、后其身、外其身的思想,置身于纷争之外,不为荣观所动,不为利益所扰。要善于做小事,不把小事做大,易事搞难。要谨慎做事,慎始慎终。治国理政不要跟人民动心眼,要取信于民。要防患于未然,避免邪恶的东西泛滥而扰乱人民的思想。要遵循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让贫困的人也能活下去;要减少食税阶层,避免“其上食税之多”。国际交往中避免争强好胜。要慎用战争,“不得已而用之”要“恬淡为上”,“善有果而已”,“胜而不美”,要警惕乐杀人者。
《道德经》可以给我们启发的思想还有许多,当我们真的读懂了,会有更多的领悟。
显然会低估了。由于独尊儒术“,一家独大。道德经与其它诸家被打入冷宫。从哲学角度讲,孔孑说的儒,实乃入世之术也。而老子的道德经乃经天纬地之大道也。与同时期西方世界可比肩的东`方巨人一惟有老子。所以道德经畅行于全球。儒术仅是世俗版的道一即入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