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勤奋,肯去求知,肯去创新,对自己节俭,对别人慷慨,对朋友讲义气,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迟早会有所成就,生活无忧。——李嘉诚君子以俭德辟难。【出处】《周易·否》。【大意】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提示】《周易》含有朴素的辩证思想,有许多地方阐述事物变化的道理。这句话就有辩证的思想。一方面,阐明俭朴的德行有助于防患于未然,防止奢靡腐化等行为;另一方面,在面临危难的时候,特别是在面临物质匮乏的困难时,具备俭朴的德行有助于克服危难。《周易》的作者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顺与不顺、通与不通之时,不顺不通,就要修身养德,不能过分彰显自己,以渡过难关。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出处】《尚书·大禹谟》。【大意】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提示】克勤克俭,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传说中的古代圣贤都是这样做的,他们对于国家大事尽心尽力。大禹勤劳于治水大业,数过家门而不入。尧特别关心群众,认为别人挨饿受冻,是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到家,是自己的过错。古代圣贤的生活却十分节俭,经常穿着粗布衣裳,吃粗米饭,喝野菜汤。由于尧、舜、禹在事业和生活上克勤克俭,所以赢得了百姓的拥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出处】《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大意】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提示】鲁庄公命人在庙堂的柱子上涂红漆,在椽子上雕花纹,这都是奢侈而不合礼法的事情。大夫御孙劝谏他时,说了这句话,并指出这样做实际上是在先人的“大德”中注入了“大恶”,不但不能取悦先人,反而是辱没了他们。可见,古人是从礼的规范和德的大小的高度来看待节俭,而把奢侈浪费看做一种恶行。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戒奢以俭,不靡费财物,仍是值得我们崇尚的美德。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从哲学角度分析勤俭朴实,自力更生
(1)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哲学依据是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2)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勤俭节约有什么哲学依据,我想了半天觉得它跟哲学没
世博的本质是什么?展示,说俗了就是显摆,人类显摆自己的进步;为了展示——临时的,夸张的,甚至虚假的形式都是必要的——把美人鱼运来多浪费呀!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大进步就是:劳动——勤,节制——俭,智慧——节约(用最少的付出取得最大的效益),所以勤俭节约本身就是人类最大的进步,也是世博会最应该展示的;显然以上二者在世博主题里是一个永恒的内在矛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推崇节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检以_百度知...
(1)①崇俭抑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②社会群体以实际行动践行节俭精神,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③当代社会需要节俭,节俭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价值导向;④节俭精神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每点3分,共12分)(2)①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网民响应“光盘”行动号召,厉行节俭,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发扬,但是如果影响了他人正常、合理的消费,就造成了对他人合法权益的侵犯。(3分)②矛盾两个方面的地位和力量是不平衡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我们应该支持“光盘”行动在号召节俭方面的积极作用。(2分)(3)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积极改变原有的不良生活方式。②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节俭要从点滴小事做起。③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养成节俭消费意识,需要长期的引导。(每点3分,共9分)
试题分析:(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推崇节俭,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崇俭抑奢”在文化生活角度,应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去考虑。并通过结合材料展开来表述。(2)本问限定的答题范围是矛盾的观点。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矛盾的观点”这一角度包括哪些知识点;其次是带着这些知识点去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归纳出这些知识点并结合材料展开说明。材料中“目前,越来越多的网民不但将自己吃剩的“光盘”拍照上传网上、更有网民开始“随手拍”他人的浪费行为,但有人认为,随手拍下他人的消费情况,也会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观点、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观点等;材料中“对于近期越来越流行的“光盘”行动,大部分网民表示认可,愿意借鉴并从自身做起”体现了抓主流的观点。(3)本问限定的答题范围是发展的观点。首先,明确发展的观点主要包括: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发展的动力等知识点。其次,通过对材料的把握来确定用到的知识点,并结合材料展开说明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