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人关于勤俭节约的名句

古人关于勤俭节约的名句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012 更新时间:2024/1/24 11:13:58

只要勤奋,肯去求知,肯去创新,对自己节俭,对别人慷慨,对朋友讲义气,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迟早会有所成就,生活无忧。——嘉诚君子以俭德辟难。【出处】《周易·否》。【大意】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提示】《周易》含有朴素的辩证思想,有许多地方阐述事物变化的道理。这句话就有辩证的思想。一方面,阐明俭朴的德行有助于防患于未然,防止奢靡腐化等行为;另一方面,在面临危难的时候,特别是在面临物质匮乏的困难时,具备俭朴的德行有助于克服危难。《周易》的作者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顺与不顺、通与不通之时,不顺不通,就要修身养德,不能过分彰显自己,以渡过难关。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出处】《尚书·大禹谟》。【大意】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提示】克勤克俭,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传说中的古代圣贤都是这样做的,他们对于国家大事尽心尽力。大禹勤劳于治水大业,数过家门而不入。特别关心群众,认为别人挨饿受冻,是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到家,是自己的过错。古代圣贤的生活却十分节俭,经常穿着粗布衣裳,吃粗米饭,喝野菜汤。由于尧、舜、禹在事业和生活上克勤克俭,所以赢得了百姓的拥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出处】《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大意】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提示】鲁庄公命人在庙堂的柱子上涂红漆,在椽子上雕花纹,这都是奢侈而不合礼法的事情。大夫御孙劝谏他时,说了这句话,并指出这样做实际上是在先人的“大德”中注入了“大恶”,不但不能取悦先人,反而是辱没了他们。可见,古人是从礼的规范和德的大小的高度来看待节俭,而把奢侈浪费看做一种恶行。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戒奢以俭,不靡费财物,仍是值得我们崇尚的美德。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从哲学角度分析勤俭朴实,自力更生

(1)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哲学依据是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2)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勤俭节约有什么哲学依据,我想了半天觉得它跟哲学没

世博的本质是什么?展示,说俗了就是显摆,人类显摆自己的进步;为了展示——临时的,夸张的,甚至虚假的形式都是必要的——把美人鱼运来多浪费呀!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大进步就是:劳动——勤,节制——俭,智慧——节约(用最少的付出取得最大的效益),所以勤俭节约本身就是人类最大的进步,也是世博会最应该展示的;显然以上二者在世博主题里是一个永恒的内在矛盾。

...中华优秀传统化历来推崇节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检以_百度知...

(1)①崇俭抑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②社会群体以实际行动践行节俭精神,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③当代社会需要节俭,节俭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价值导;④节俭精神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每点3分,共12分)(2)①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网民响应“光盘”行动号召,厉行节俭,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发扬,但是如果影响了他人正常、合理的消费,就造成了对他人合法权益的侵犯。(3分)②矛盾两个方面的地位和力量是不平衡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我们应该支持“光盘”行动在号召节俭方面的积极作用。(2分)(3)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积极改变原有的不良生活方式。②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节俭要从点滴小事做起。③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养成节俭消费意识,需要长期的引导。(每点3分,共9分)

试题分析:(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推崇节俭,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崇俭抑奢”在文化生活角度,应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去考虑。并通过结合材料展开来表述。(2)本问限定的答题范围是矛盾的观点。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矛盾的观点”这一角度包括哪些知识点;其次是带着这些知识点去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归纳出这些知识点并结合材料展开说明。材料中“目前,越来越多的网民不但将自己吃剩的“光盘”拍照上传网上、更有网民开始“随手拍”他人的浪费行为,但有人认为,随手拍下他人的消费情况,也会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观点、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观点等;材料中“对于近期越来越流行的“光盘”行动,大部分网民表示认可,愿意借鉴并从自身做起”体现了抓主流的观点。(3)本问限定的答题范围是发展的观点。首先,明确发展的观点主要包括: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发展的动力等知识点。其次,通过对材料的把握来确定用到的知识点,并结合材料展开说明即可。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勤俭节约的古代名言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1、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2、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唐·白居易《观刈麦》3、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唐·白居易《观刈麦》4、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唐·李商隐《咏史》5、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地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明·朱柏庐《夫子治家格言》6、珍珠为

  • 哲学的意义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首先,哲学意味的事物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发明的”。那么,“哲学对于人类的意味”这一问题的指向很明显是“人类缺什么”或者说“人类需要什么”而哲学的思考就是在“意识的”层面里给予以上的两个问题的最抽象的、冰冷的、形而上的同时又是多解的、多变的、丰富的、精彩的回答。他可以意味着,神性的一统他可以意味

  • 我国的医学的发展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中华道德文化系统,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巨系统,包括道、释、儒三大分支。其中以道学最为历史悠久,远溯于上古人纪时代。道德文化系统,是生命真相的探索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和脊梁。道医学,源自于道家的修身学说,最初期是诞生于伏羲黄老学说中所提及的守一法之中,在2500年前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传统医学系统。

  • 中国古代文字发展史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汉字有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大致是:商代之前为起源史,殷商甲骨文为成熟期。此后出现一系列演化,特别是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楷书到隋唐基本定型,在宋朝刻印的书籍中被美术化成为「宋体字」,后有模仿宋体字而来的仿宋体,大体就是我们今天

  • 哲学的含义和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哲学的和含义意义?观点一:哲学即爱智慧,哲学的意义即让人爱智慧。人们对林林总总宇宙现象,经纬万端,变幻莫测,百思不得其解,产生了好奇之心,设定了难题所在,并且溯本追源,穷究下去,于是产生了哲学。但是,在宇宙中,最巨大的难题,最深邃的奥秘莫过于宇宙自身,万物自身,人生自身。宇宙万物是哪里来的?消灭之后

  • 有没有好的关于古代哲学的书推荐啊??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人对于哲学有很深的理解和造诣。中国儒家在宋明时期演变出了”理学“,其对于世界,万事万物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是中国古代哲学一支。按亲的要求,便可接触接触理学。说起理学的奠基人”明道先生“,其著有《论王霸札子》《论十事札子》,便是可以小读的。其胞弟程颐先生《程颐文集》《易传》《经说》,都是理学大作。

  • 中国传统农业与西方传统农业有什么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1、中西文化差别中国文化从宏观角度观察事物,讲究“天人合一,和谐共处”,崇尚顺应与和谐,而西方文化从微观角度观察事物,崇尚“征服与对抗”,追求以人类自我为中心,认识、改造甚至征服自然的目的就是更好的为人类服务,发展到与自然相对抗的地步,致使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严重,越来越突出;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生

  • 有哪些古人的教育理念值得借鉴?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孔子是最伟大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的有理论有实践的教育家,一部论语,也是一部教育百科全书,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念金句比比皆是,如果单挑一句来说,我最欣赏的也是最值得借鉴的就是论语的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话至少有这几层意义。一是讲学习是最快乐的事,也就是快乐学习法,如果做到教与学都是最快乐的事,学

  • 汉朝重农抑商,那么农业都有哪些发展前景?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先从政策方面厘清一下问题。汉朝重农抑商的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时代变化进行了调整。这是对农业政策的一个补充。使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农业的盛世。汉朝农业发民又带动了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使得汉文明呈现兴旺景象在文帝时期晃错提出了贵粟政策,实际上是对重农抑商政策的一个调整,晁错说:“欲民务农,在于贵

  • 第一个对《红楼梦》作出美学评价的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王国维第一个对《红楼梦》作出美学评价的是王国维。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他第一个试图把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融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中,构成新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既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又开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先河。第一个对《红楼梦》作出美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