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在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名与实是说的什么?

在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名与实是说的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49 更新时间:2024/1/24 23:44:30

中国古典哲学名实

“天地及由其所产生的一切皆是物。物以其物质存在本身为限而不超出物的本体,这便是实。实以其实质充满于物的实在而不显出空缺,这便是位。实一旦离开它本应处在的位,便不在其位。处在本应属于的位,就叫作正。应当用正来矫正不正的位,而不是以不正的位使之固定化。所谓正位便是矫正实;矫正了实,名也就正了。”(《公孙龙子名实论》原文:天地与其所产焉,物也。物以物其所物而不过焉,实也。实以实其所实而不旷焉,位也。出其所位,非位,位其所位焉,正也。以其所正,正其所不正;以其所不正,疑其所正。其正者,正其所实也;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

中国古典哲学中名实概念是如此重要,以至先秦诸子几乎家家都将它作为探讨的主要题目。现代国人对这个概念遗忘得是如此彻底,当他们满怀希望的引进西方的诸多概念条文的时候,对于后面的“实”则不甚了了。那些西化概念在中国变了形,中国西化知识分子的儒家士大夫本性马上暴露出来,用儒家泛伦理的逻辑将之归结为道德问题,然后就是灵魂改造之类的玄虚了,当然其中不乏对国人素质的历史性抱怨。

中国古典哲学中名实的本质是一种责任体系,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先秦学者对它如此重视,不厌其烦地讨论这一主题。谷斌、张慧姝、郑开在注《黄帝四经道法》“刑(形)名”时说:“有关形名(名实)关系问题的讨论,在先秦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形名(名实)关系的论题之下,各家不仅讨论了事物的名称与事物的对应关系,而且还进一步讨论了人的名分、地位与社会等级制度之间的关系。因此,形名(名实)之名,不仅指事物的名称,还包括有人所拥有的名分、地位之义;形也不仅指事物的形体,还包括等级制度以及由之规定的人应有的名分、地位之义。因此,名不正、名实不符,不仅指事物的名称与事物不相符合,还包含有人所拥有的名分、地位与既有的社会等级制度的规定不相符合之义”。

上面的解释注意到了“名”包括社会横向的和纵向的分层,也注意到了“实”所包含的权利,但忽视了“实”后面的责任、义务,《黄帝四经道法》中则强调依法监督信托责任的执行。上面说:

“道体虚空无形,寂静深远,万物赖之以生。人一降生便有患害随之,这是因为人的本性中存在着欲望且这种欲望永无止境。人生则好妄动,妄动必有患害。具体表现在不能相识而动,甚至还逆时而动。妄动必然妄举事,举事则患害随之,具体表现在行事违逆事理或举事不量力而行,甚至行事不知功用何在。凡人举事必有言说,有言说即有患害,具体表现在言无征而爽信或口出大言不知尊敬他人,或者明明做不到的事却称能做到,或言过其实浮夸,或力所不及却扬言力量大有余。宇宙万物万事都生于道,其死生成败都是由道决定的。祸福同出一门,人们却不知道它们产生的原因。要想明白死生、成败、祸福的道理,只有依靠道了。依靠道,就能把握所出现的细微事物的形和名,形和名的观念一旦确立,那么是非黑白的分界也是随之确定了。所以懂得大道的人示范天下的便是变通而不固执,功成而不依赖它,顺时而动不妄为,处事公正不以私意。因此天下之事便可以在形名确立、名实相符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得到治理。各项法令制度都已确立,官职都已建置,那么天下万物就无所逃匿隐迹了。心胸广阔,能包容一切的人是精明的,最为精明的人总能建立功业。遵循正道的人总能达到因时而静的最高境界(至静),至静的人就是圣人。大公无私的人总是睿智的,至智的人可以成为天下所取法的榜样。如果用法度来审定是非,并且参照自然、社会的必然规律,那么天下之事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证验了。事物繁多,多得如同仓中的粟米,然而法律制度一一设置具备了,那么再隐秘微妙的东西也无法逃脱。所以说法度已经具备了,所有事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监督和治理。”(原文:虚无[刑]形,其冥冥,万物之所从生。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生必动,动有害,曰不时,曰时而□。动有事,事有害,曰逆,曰不称,不知所为用。事必有言,言有害,曰不信,曰不知畏人,曰自诬,曰虚夸,以不足为有余。故同出冥冥,或以死,或以生;或以败,或以成。祸福同道,莫知其所从生。见知之道,唯虚无有。虚无有,秋稿[毫]成之,必有形名。形名立,则黑白之分已。故执道者之观於天下也,无执也,无处也,无为也,无私也。是故天下有事,无不自为刑[形]名声号矣。刑[形]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匿正矣。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静,至静者圣。无私者知[智],至知[智]者为天下稽。称以权衡,参以天当。天下有事,必有巧验。事如直木,多如仓粟,斗石已具,尺寸已陈,则无所逃其神。度量已具,则治而制之矣。)商鞅认为名分(名实)与法治是统一的,是实现社会治理的前提条件。《商君书定分第二十六》:“圣人一定给法令设置法官,设置法官做天下人的老师,就是为了定名分。名分确定了,奸诈之人可以变得正直诚实,人民都谨慎忠诚,而且都能自治。所以确定名分是势所必治的办法,不确定名分是势所必乱的办法。势所必治就不会乱;势所必乱就不会治。势所必乱再加治理,就会更乱;势所必治再加治理,才会更治。圣在势所必治的情况下来治国,不是在势所必乱的情况下来治国。”(原文:故圣人必为法令置官也置吏也,为天下师,所以定名分也,名分定,则大诈贞信,巨盗愿悫,而各自治也。故夫名分定,势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也。故势治者不可乱,势乱者不可治。夫势乱而治之,愈乱;势治而治之,则治。故圣王治治,不治乱。)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中国画怎样表现意境?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画意境,就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它能使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思想感情受到感染。绘画是否具有意境,这是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一个极具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品种,经过上千年的积累和沉淀形成了它特有的面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审美

  • 东汉到魏晋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在诗词上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谢谢邀请!从东汉到魏晋时期的诗词大都是表达作者的远大志向的居多!前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诗词多为表现诗人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和报国情怀。如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反映了诗人年老不服老,不信天命的人生态度。良马即使老了卧在槽头,还想着驰骋千里;有志之士即使到了晚年,雄心壮志决不能

  • 哲学中有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之分,谁可以给我解释一下形而下学!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西方的形而上学是指在物理学之后,即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第一哲学,形而上学在西方是纯粹的哲学,是哲学的核心。在中国古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就是说在中国哲学里面形而上的即是玄学,显学之类,而形而下即器之学,即是具体的事物或者形态。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面,把形而上学看成是用静止的,孤立的,片

  • 《春日》诗中最富有哲理的诗句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朱熹。1.全诗如下: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2.译文如下: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3.作品赏析:从字面上看,

  • "一"字在我国的古代说法中,是表示什么呢?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一在古代表示: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示例: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说文》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淮南子诠言》抱一而天下试。《老子》故一人有事于四方。《书君》。传:“天子也。”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

  • 中国古典哲学书籍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礼记、易经、道德经、南华经、管子、说难、孤愤、春秋繁露、四书集注、正蒙。儒家的先秦哲学以伦理学为重,纯哲学还是宋明理学比较多,而且我们对理学的误解也太深了,应该好好读读。佛典也很值得一读,心经、四十二章经、华严经、六祖坛经。杂书:菜根谭、白虎通黑格尔辩论法在中国古代被称为什么

  • 我家里的沙发牌子叫左右家私,有谁知道它的品牌意思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左右”其意取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中庸之道”--“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一左一右,不偏不倚。“左右家私”以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起名,用现代的几何概念作为图形设计表象,其商标具有深刻的内涵:上、中、下三个圆点,分别代表着天、地、人的宇宙万物概念,一左一右的两个括号,寓意处于宇宙万物之中应以不偏

  • 中国汉字的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仓颉造字”是传说吗?《淮南子本经训》说:“昔日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大意是说,过去仓颉造字的时候,天空下起了谷子,鬼在夜里发出哭声。《荀子》、《韩非子》等古代典籍里也有关于仓颉造字的记载。到了秦汉时代,这种传说流传更广,影响更深。过去的历史学家们曾考证过仓颉是否实有其人,如果有,大约在哪个时

  • 请问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的理念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

  • 在我国古代出名哲学著作 庄子 天下,中有一句话:“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你同意吗?为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展开全部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分子,原子,电子…夸克也可再分…换成数学来代表就是:1/21/41/8……1/2^n庄子已经会高等数学微积分了。求采纳主张人的心理活动是由“脑”或“心”支配的言论形成了中国古代的“主脑说”与“主心说”。明代以前主心说居于主导地位,从明代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到王清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