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道教中的众神都是历史中什么人物?

道教中的众神都是历史中什么人物?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18 更新时间:2024/3/25 11:47:00

玉帝,王母,太上老君,太乙真人都是修道的道教人物玉帝,王母就不用说了太上老君就是老子道教的创始人

太乙真人就是原始天尊的徒弟原始天尊灵宝道君道德天尊(太上老君)道教的三清

原始天尊的弟子:广成子赤精子玉鼎真人太亿真人黄龙真人文殊广法天尊(文殊菩萨)普贤真人(普贤菩萨)慈航道人(观音菩萨)灵宝大法师惧留孙道行天尊清虚道德真君

道教是怎样产生的?

道教是公元一四二年道陵倡,入道者捐五斗米。五斗米教,以公元前李耳的“道德”作典。教徒李耳太上老君,道陵天。角又以李耳的“太平”建了太平道。后教合一教,“道教”。行了中国史上的巾起。

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文化的根都在道教里。那什么是道教?道教是怎样产生的,下面我就抽丝剥茧地梳理一下。

什么是道教?这也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问题,综合各种观点,基本可以这样概括这个问题:道教是在中国本土产生,广为流传的民族宗教,是中国神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孕育于上古,产生于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问世,标志着道教的确立。汉唐间道教迅速发展,唐代达到极盛,宋元明清在民间广泛传布,它是与儒、释并列的大教。

道教以老子为至尊,信奉多神论。道教善于兼容包收,它从道家吸收治心养性,从民间吸收多神和迷信信仰,从巫祝吸收斋醮,从佛教吸收教义和教规,从儒家吸收哲理。

道教以道为万物本源和变化根据,道是最高观念。道教派别纷繁,而道教信徒有两大类,是专门修道的道士,是信仰道教的广大民众。

道教分为修炼和符两大体系。道教有独特的教规、有丰富的经典,有众多的宫观,有许多杰出的人物。道教一直在传统文化中放射出神秘的异彩。

此外,还有必要说明的是:

“道教”一词出现很早,如《墨子非儒下》中有“而儒者以为道教”,此处道教指圣人之教。“道教”与“道家”经常被混淆,《抱朴子外篇自叙》中说:“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实,《抱朴子内篇》是道教经典,并不是先秦道家一系的文献。

道家是哲学,道教是宗教。道家哲学为道教提供了思想基础,而道教借用了道家哲学。道家和道教在哲理终端上有同一性。道教之所以要供奉道家的开山老子和庄子,这是必然现象。

《魏书释老志》中关于有一段详细的文字介绍,介绍了道家与道教的关系及其渊源:

道家之源,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为紫微,为飞仙之主。千变万化,有德不德,随感应物,厥迹无常。授轩辕于峨嵋,教帝喾于牧德,大禹闻长生之诀,尹喜受道德之旨。至于丹书紫字,升玄飞步之经;玉石金光,妙有灵洞之说。如此之文,不可胜纪。其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积行树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升天,长生世上。所以秦皇汉武,甘心不息。灵帝置华盖于濯龙,设坛场而为礼。及张陵受道于鹄鸣,因传天官章本千有三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斋祠跪拜,各成法道,有三元九府,百二十官,一切诸神,咸所统摄。

我们简要了解了什么是道教,那么回答题主的问题:道教是怎样产生的呢?

东汉末年,张陵创五斗米道,张角创太平道,标志着道教的产生。而道教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思想渊源而言,它是神秘主义观念发展的结果。从统治阶级思想来看,儒学的宗教化和谶纬的神学化造成了道教产生的诱导气氛。

董仲舒的儒学把天打扮成万物的主宰,把君主说成是天在人间的代理人,天和人间有感应现象,人可以通过登坛作法等仪式祈求吉瑞,减免祸灾。《春秋繁露》中的《求雨篇》后来就被道教仪式所借鉴。

谶纬流行,易理被神秘化,人们相信预兆迷信,相信宿命论。唯心论盛行,社会形成了产生道教的温床。从学术渊源看,老庄的道家思想日益受到重视,人们试图从道家找到人生寄托。道家经典为道教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从社会观念看,广大民众深受封建统治压迫,希望从困苦中解脱,愿意接受宗教观念。加上巫术流行,迷信盛行,形成了道教产生的土壤。

此外,佛教这时已经传入中国,刺激了本土宗教的产生,也为本土宗教提供了借鉴。道教的产生,在组织上有长期的孕育过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就流散着许多方士,这些人信仰长生不死,尊从黄帝,宣传阴阳五行学说和各种迷信观念,他们构成了没有组织形式的方仙道。

从战国以后,方仙道发展为黄老道,他们以黄帝和老子为宗师,我们可以从《老子》中找到修道理论,就是以“道”为信仰核心,《后汉书皇甫嵩传》中也明确记载:“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在这样一种条件下,道教的产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道教的产生有两个重要的途径。

首先是方士兴道。上古很早就有了方士,方士是掌握了方法,有一定本领的人。周代的方士掌管狱讼,《周礼秋官方士》中记载:“方士掌都家,听其狱讼之辞,辨其死刑之罪而要之。”

春秋后期周灵王时,方士就在宫内活动。《史记封禅书》记载:“(长弘)以方事周灵王。诸侯莫朝周,周力少,苌弘乃明鬼神事,设射狸首。狸首者,诸侯之不来者,依物怪欲以致诸侯。诸侯不从,而晋人执杀苌弘。”

战国时,方士泛称医、卜、星、相之士。《素问至真要大论》:“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这是指医生。到了秦代,方士指求仙之士,他们多活动于东海之滨,自称掌握了长生不死之道。《史记秦始皇纪》:“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

汉朝刘向在《列仙传》中记载了一个叫方回的仙人,说他是时人,隐住在五柞山,炼食云母粉,为人治病。后来,有人强迫他传道,把他劫持在禁室中,他化身而去。像方回这样一批人,形成了方仙道。方仙道活跃于战国至秦汉,宣扬养生、服饵、炼丹、黄白之术。

方士的职业决定了方士的流动性,他们浪迹江湖,周游天下,到处为人治病,驱邪避灾。这样,方士在社会上就有较大的影响,方士深知民众疾苦及愿望,方士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张陵和张角之所以在东汉末年有巨大的号召力和组织能力,这不是偶然的。

实际上,“方”与“道”在字义上是可以相通的。《论语雍也》中解释:“可谓仁之方也已。”这里的“方”就是“道”的意思。方士与道士、方术与道术也有相通之处。方士在政治上失意,转向民间,演变为道士。张陵传授五斗米道时,以符水为人治病,又以祷祝惑众。张角传授太平道,教病人叩头思过,用符水治疾,治愈者感再生之恩,以张陵、张角为神,笃信教义,于是就纷纷参加起义。

历史上的“道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的道术包括方术、道教之术、佛教之术,还有治世之术。《庄子天下》中说:“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可见道术是很普遍的方术。狭义的道术是道士的修道之术,包括个人性命的修炼以及为民众、为国家择吉避灾之术。

需要指出的是,道士并不是道教徒的专称,道士还指方士、有道之士。《汉书王莽传》中有说明:“卫将军王涉素养道士西门君惠。君惠好天文谶记。”《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阐述:“古之道士有言曰:“将欲无陵,固守一德。”这都不是指道教徒。

佛教也经常称“道”,《世说新语言语》记僧人竺法兰自称“贫道”。佛教的应用器物称为道具。佛教的诵经礼拜之处称为道场。佛僧有道生、道安、道宣,皆以“道”命名。

其次是“三张”创教。“三张”创教,得从五斗米道和太平道说起。五斗米道是由“三张”创立的。“三张”即天师张陵、嗣师张衡、系师张鲁祖孙三代。

东汉顺帝年间,张陵从祖籍沛国(今江苏省丰县)移居四川,在鹤鸣山(在今成都市郊)学道,他创作道书,向民众传授道术,受道者出五斗米为资,被当时的统治者称为“米贼”。张衡的事迹不详。张鲁字公祺,他很有组织能力,把初入道者叫作鬼卒,小头目叫作祭酒,派教徒到处宣传教义,甚至免费为过客提供食宿,受到民众拥戴,很快成为巴郡和汉中的地方“强势”。曹操率军入川后,拜张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张鲁的五个儿子也封为列侯。

张鲁约死于正始六年。这之后,五斗米道停止了活动。从西晋开始,五斗米道试图恢复。《华阳国志》记载有个叫陈瑞的人“以鬼道惑民,其道始用酒一斗,鱼一头,不奉他神,贵鲜洁。其死丧产乳者,不百日,不得至道治。其为师者日祭酒。”陈瑞自称为天师,发展了上千道徒。益州刺史王怕他们势力闹大,就以“不孝”的罪名杀了陈瑞。

东晋时江南有五斗米道的影响。《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凝之弥笃。”这说明五斗米道已深入到世家豪族。豪族们称五斗米道为天师道,因为教主张陵是天师,加上此时已不时兴交五斗米为资,故五斗米道这个名称逐渐消失。《晋书》中记载郗、何昙信奉天师道,而不言五斗米道,说明名称已发生变化。

与张陵祖孙“三张”创教的同时,还有张角弟兄“三张”也在创教。张角,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他在东汉熹平年间创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他与弟弟张梁、张宝在河北传教,“兄弟三张”很有组织能力,只用十几年就在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发展了数十万教徒,这些教徒以万余人为大“方”,六七千人为小“方”,共三十六方。

公元184年,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发动了教徒起义,起义者头系黄巾为标志。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在黄河流域与东汉军队展开激烈的战斗,震动京师。汉灵帝调遣各地军队,镇压了这次起义。以后,太平教的残余势力融入五斗米道,太平教在历史舞台上消失。

自此,道教还经过晋代得到发展,其中葛洪撰写的《抱朴子》等书,使道教理论正规化和系统化。此后,道教在隋代得以风行,隋文帝专门下令保护道教和佛教,禁止毁坏神像。道教在唐代得到了兴盛,唐代初年,流传着一个故事,说老子(被道教尊为太上老君)下凡显灵,自称是李唐王室的祖先。因此,李唐王室便自称是老子的后裔,尊老子为“圣祖”,道教因此大盛。唐太宗、唐高宗都极力推崇道教,玄宗、武宗干脆亲受法录,自称道门弟子,成了道士皇帝,连杨贵妃都有了道号;宪宗、穆宗、敬宗则热衷于服食道教金丹,至死不悟。在唐王室的扶持下,道教一时达到极盛,学道求仙,也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思潮。

此后,道教在宋代得到创新,宋徽宗笃信道教,道士林灵素宣称赵佶是长生大帝君降生,大臣都是天上神霄界玉清府下降的辅佐之神,一时间宋朝成了道教的王国。到了元朝时期,北方以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势力最大,南方以正一道、茅山道、净明道势力最大。

到了明清,由于统治者对道教采取抑制政策,导致道教衰微。以上就是道教产生的时间脉络,说明道教的历史还是源远流长的。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夏朝的最后一个王子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桀(?—公元前1600年),姒姓,夏后氏,名癸,一名履癸,谥号桀,史称夏桀,帝发之子,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在位52年(夏商周断代工程中预测为公元前1652年公元前1600年),都于斟(今河南洛阳)。桀文武双全,但荒淫无度,暴虐无道。商汤在名相伊尹谋划下,起兵伐桀,汤先攻灭桀的党羽豕

  • 长寿道士李诚玉,从光绪10年活到了2003年,长寿原因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这是我们中国的骄傲,她是世界上最长寿的人之一。她长寿的原因说起来很简单,就五个字:八成是假的!嗯,严格一点说是:不能证实。说起来她不过是118岁,人是可以活到这个年龄的,但能活到120岁左右的人,在全球都是凤毛麟角。证明一个人年龄的最可靠的依据就是出生证明。或者父母所记载的没有被修改过的出生记录。这

  • 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还是启?为什么是他?说说你的理由,最好是有说服力的理由?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肯定是禹了,因为没有老子哪来儿子。崇伯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功成名就,于是,帝舜巡游天下并诏告诸候,禅位于禹。禹依照“法先王”政治观,效仿帝尧传位舜(“唐尧逊位,虞舜不怡”),舜先让位于尧子丹朱的做法,离开权力中心,率自己的部落去阳城另建城邑居住,继续由舜子义均(后来的商均)主政。然

  • 提起邯郸,你想到的第一个历史名人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我想到的名人是廉颇,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为古赵立下了赫赫战功,被赵王封为上卿。提起邯郸应该最先想到的是赵武陵王,他带领赵国人民励精图治,使赵国屹立于乱世之中,留下了丰功伟绩!第二就是刘伯承的一二九师和晋冀鲁豫边区,在刘伯承的领导下,建立了全国最大的抗日根据地,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永载史册!第

  • 道藏里什么地方提到过“中华九大仙草”?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道藏开放分类:道教、古典、名著、书目、书名【简介】道藏(拼音:zàng)道教经籍的总集,是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经典编排起来的大型道教丛书。有某些学者认为他是模仿的佛教的大藏经而创制的。事实上,南北朝时陆修静公元471年编的道教《三洞经书目录》大大早于最早的佛教《大藏经》的编

  • 凿壁偷光历史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西汉匡衡凿壁偷光(凿壁借光),成语典故。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最终成为大学问家的故事。现一般用此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凿壁偷光的故事发生在山东邹城市钢山街道杨下村。据《汉书匡衡列传》记载,西汉丞相匡衡幼年时期,由东海郡逃荒迁居此地,因家贫,白天打工干活,夜晚凿壁借邻居杨老太纺线灯光读书。后匡衡封为

  • 史记夏本纪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夏朝不像商朝有甲骨文记载下的历史,太史公的记载也多是道听途说。《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密谈,写得生动多彩,难道就没有太史公的臆想。至于龙,我是相信有的,长得怎么样无从考证。但绝没有人传说中的那么神,就是一种普通动物,只不过现在灭绝了。哥们射日那个后羿传说中是尧时代的人当然神话本身就有很多矛盾的地方,各个

  • 历史上姓吴的除了吴三桂,还出过哪些名人?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历史上姓的名人,书写几位共赏!学谦(19212008),上海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国外交战线杰出的领导人之一。中共十二届、十三届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国务院副总理,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玉章(18781966),四川荣县人。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

  • 学历史听些什么好?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广义历史: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狭义历史: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历史学:研究历史的学问,简称史学。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历史学也有广义与

  • 砸壁偷光的历史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从前有一个人,名字我忘了,他非常爱学习,废寝忘食,日夜不愿停,不过家里太穷,买不起灯油晚上不能学习。但他邻居是一个地主,晚上灯火通明,他就把自己家的墙壁上凿了个小洞让地主家的灯光通过小洞照进来,靠那微弱的光芒学习。由于他的刻苦,最终学业有成,金榜提名。凿壁偷光就是由此而来,望采纳。卧薪尝胆【勾践】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