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是禹了,因为没有老子哪来儿子。
崇伯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功成名就,于是,帝舜巡游天下并诏告诸候,禅位于禹。禹依照“法先王”政治观,效仿帝尧传位舜(“唐尧逊位,虞舜不怡”),舜先让位于尧子丹朱的做法,离开权力中心,率自己的部落去阳城另建城邑居住,继续由舜子义均(后来的商均)主政。然而,百姓听说后,竟纷纷离开智邑(今山西永济),随百官跑到阳城朝参拥戴禹,于是大禹便继承帝位,取国号为夏,改定历纪为夏历(以寅月为正月),并依照“二王三恪礼”的规制,分封商均于虞、封丹朱于唐。
夏朝建立后,帝禹到涂山召开诸候大会,届时,禹身着法服,手执玄圭,立于讲坛中央,四方诸候代表分列周围各部旗帜之下,齐向大禹稽首为礼称臣……。禹在检讨自己功过是非的同时,以先王遗嘱告诫诸侯百官:“…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旨在希望大家:共同遵守先王规戒、劝喻,从我做起,若骄傲矜伐,须当面告知,本人将洗耳恭听,但同时,也恳请大家明确各自的责任……九州各大部落及诸侯们,对大禹的德能和言行表示敬重佩服。史书记载了本次“禹会诸候于涂山”,乃至“献玉帛者万国”的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涂山大会之后,四面八方大小部落诸候纷纷来帝畿献金,且年年增加,帝禹追忆起从前轩辕黄帝釜山合符,铸鼎勒功的故事,他为了纪念涂山会盟与平定天下的功绩,也将各方诸候贡献的金(青铜)铸成九鼎,以象征九州,并将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邑,以显示国家统一、帝禹为九州之主、“天命”所在及王权至高无上。
帝禹在确定九州版图及各州贡物品种同时,进而划分出“五服”:帝畿(京都)以外五百里的区域为甸服;此外五百里的区域为候服;再外五百里的区域为绥服;再向外五百里的区域为要服;“四服”以外的区域为荒服(只接受政教、遵从朝廷法令,无须纳贡服役)……这一切均标志着夏禹完成了国家的建立(正式以文明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彻底结来野蛮社会),是夏朝当之无愧的开国君主。
帝禹晚年,也想效仿尧舜禅位,然而,依照西北和东南联盟轮流执的先例,下一帝理应从东南联盟中产生人选,因此,禹决定让既有名望而又贤能的皋陶接替自己,但皋陶先他而亡,东南各部落又推举伯益做他的继承人。尽管帝禹表示同意,但此后不久,“帝禹东巡至于会稽而崩,三年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避居箕山之阳(青州谭坊)……”。
“帝禹之子启”,随禹母为姒姓,在禹患病身亡及服丧期间任“夏后”主政(后:同“司”,神权执行者)。由于姒启把国事处理得很好,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高了起来,而伯益作为继承人,却没有新的政绩,时间一长,他过去做的好事,人们也渐渐淡忘了,而多数诸候及部族首领也都表示:启是禹的儿子,我们还是愿意效忠他。因此,尽管有一些东夷部族、夏后同宗有扈氏等方国,以保持传统规制为借口,意图摆脱有夏一朝而反动叛乱,但姒启组成夏后氏部落联盟,不但从军事上给了反对派沉重打击,而且在政治上确立了后(王)及受命于后的“六事之人”取代议事会,等等一系列新规新政,并公开宣布自己是夏朝第二代国君,从而巩固了夏王朝的专制政权。自此,父亡子继的家天下制度便取代了任人唯贤的公天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