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五千年的农耕文明造就了灿烂的历史篇章。
1、古代的交通不发达,维持生计最好的办法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活动。
2、中华民族的文化使然,我们拥有最为渊博的文化传承,我们骨子里流淌的是中华文化的骄傲,古代全世界的天朝圣国是我们文明优越性的象征,我们的文明具有无可比拟的包容性,我们要做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所以我们发展农业,采菊东篱下。
3、得民心者得天下,历朝统治者都需要解决民生大事,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所以中华文化是治水文化,治水才能国泰民安,百姓丰衣足食。
我们建国初的时候似乎有八成的人口是农民,而在古代,这个比例只会高,不会低。
我们家是农民,早年没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时候,种地全凭人工畜力。松土靠犁,我国的犁发明得很早,貌似在汉代就有了吧,历史课本上学过的,我已经忘光了。播种靠耧,这个农具是什么时候发明的我不清楚,但我们本地有个老故事,说一个穷光蛋相中了富家女,说家中有车有楼,小姐嫁过来一看,车是手推车,楼是播种的耧,这个故事可以说明耧这种农具是家家户户都必备的标配。除草就用锄了,锄禾日当午,大家都学过,更早的陶渊明务农也戴月荷锄归。锄有两种,一种画里常见那种叫扒锄,还有一种弯柄的锄,用来耪地的。都是除草用的,扒锄适合苗间除草,锄适合垄间除草,都非常累且效率低下,一个壮年人一天能锄3亩地就很了不起了,当年我只能锄1亩……而草3天长一茬,基本锄完一遍又可以从头开始了。我们还用过一种畜力的耘锄,效率比锄高得多,扶锄的技术好的话也不易伤苗,但是据说那个农具是建国后才发明的,以前没有。收割谷类、小麦用镰刀,这个在各种历史的砖画、壁画中有体现,历史课本上的插图也出现过的。收割玉米、高粱要用,要把根刨了。谷、豆、小麦等收割以后要压,将种子脱粒出来。……以上种种农活凭人力、畜力的话都很耗,我家早年共有9亩地左右,爷爷、奶奶、叔叔、爸爸和妈妈都能下地干活,可是每年还得荒一亩,就是那种除草不及时或者被虫害太厉害、灌溉不上基本绝收的情况。
而古代的人除了自己家的地要种以外,还得服徭役和兵役,和平年代每年都有两三个月要去挖河挑沟修路修城墙,战时就业务更多,可能还得出兵役,死在外面回不来。女人们还得绑小脚,劳动力更低一等。而地亩基本是靠天吃饭,水车之类是南方的水田有水的地方才用的,大北方天旱起来哪里都没水,有水车也没用。而且据我小时候的记忆,地亩之间沟塘较多,虽然是在平原,地亩间却也有一定的高低错落,人工提水一瓢瓢的浇也是有的。而粮食的产量也非常低,一方面水肥不足,一方面天灾虫害,早年我妈说亩产400斤都是好的,现在亩产都能奔1200斤去了,一般的地亩出1000斤完全没问题。
古代的农民,真的是忙忙碌碌仅仅是维持温饱能活着就已经很辛苦了,没能力想七想八。男人披星戴月地干活,女人也一样,除了要种地还要照顾家人,还要纺线织布做衣服鞋袜。自己种地,可能还没有给地主种地生活自在,因为给地主种地不需要自己养牲口买工具,只要像上班一样定点上班就可以了,连带家里的女人也清闲很多。但是给地主干活就像上班一样,稳定,但是工资比较死,没啥前途,自己种地风险大,收入也多一些,所以也有很多自己也种些地,同时给地主干活的。我外婆家祖上原来是小地主,幸亏上面有一代败家败得差不多了,我外公的父亲又早逝,家里的宅子虽然多,评成分的时候却给按贫农算的,逃脱了被批斗。但即使是祖上兴隆的时代,也要自己下地干活,家里也没有现在的戏里那样的丫鬟小厮,用不起。但是当时的大城市里面是真的有奴仆成群的人家的,上面七八代左右有个行医的,因为给外地的财主治好了病,对方听说他是本地地主,就把女儿嫁给他了,结果财主女儿带着俩丫鬟来了一看所谓地主就是地多,也没人伺候,没多少养人的嫌钱,就把丫鬟打发回去了。外婆家还有祖传的枣树林若干,他们家生活好,跟这些不需要太多特殊打理的枣树也有关,要发点闲财,要弄点不占人力的经济副业才有。
古代的劳动生产力那么低,绫罗绸缎只供应得起为数不多的人,堪比当代的阿玛尼、香奈儿。更多的人穿棉麻的粗布,而且一穿很多年。人们大都紧紧巴巴地生活,粮食也是不够吃的,玉米、红薯、胡萝卜等引进之后可能要好些,这些高产作物引进前的生活是怎样的真的很难想。不过古代也是真的地广人稀,只要勤快,肯去开垦荒地,多种些作物,日子也是能过的,但是需要防抢防偷,尤其是偷,早年我家种的南瓜就经常丢,一个大南瓜要老了熟了才放得住,没熟的只能当菜赶紧吃掉,否则就萎了。一个几十斤,照样被人摘走。古人说瓜田李下,瓜田不弯腰,李下不整帽,就是为了避免盗窃的嫌疑,可见古代盗窃其实是很频发的。特别是古代没有避孕措施,孩子一个一个的生,即使各种原因夭折,也是带得女性不能下地劳动,还得供应小孩的口粮的,于是一些多子的女性就只好靠用偷窃的方式养孩子了。
总之,现代的生活一定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温饱安定,基本自由。而未来一定是可以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