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人的生活为什么是以农业为主的?

古代人的生活为什么是以农业为主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233 更新时间:2024/1/22 11:17:04

华夏五千年的农耕明造就了灿烂的历史篇章。

1、古代的交通不发达,维持生计最好的办法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活动。

2、中华民族的文化使然,我们拥有最为渊博的文化传承,我们骨子里流淌的是中华文化的骄傲,古代全世界的天朝圣国是我们文明优越性的象征,我们的文明具有无可比拟的包容性,我们要做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所以我们发展农业,采菊东篱下。

3、得民心者得天下,历朝统治者都需要解决民生大事,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所以中华文化是治水文化,治水才能国泰民安,百姓丰衣足食。

我们建国初的时候似乎有八成的人口是农民,而在古代,这个比例只会高,不会低。

我们家是农民,早年没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时候,种地全凭人工畜力。松土靠犁,我国的犁发明得很早,貌似在汉代就有了吧,历史课本上学过的,我已经忘光了。播种靠耧,这个农具是什么时候发明的我不清楚,但我们本地有个老故事,说一个穷光蛋相中了富家女,说家中有车有楼,小姐嫁过来一看,车是手推车,楼是播种的耧,这个故事可以说明耧这种农具是家家户户都必备的标配。除草就用锄了,锄禾日当午,大家都学过,更早的陶渊明务农也月荷锄归。锄有两种,一种画里见那种叫扒锄,还有一种弯柄的锄,用来耪地的。都是除草用的,扒锄适合苗间除草,锄适合垄间除草,都非常累且效率低下,一个壮年人一天能锄3亩地就很了不起了,当年我只能锄1亩……而草3天长一茬,基本锄完一遍又可以从头开始了。我们还用过一种畜力的耘锄,效率比锄高得多,扶锄的技术好的话也不易伤苗,但是据说那个农具是建国后才发明的,以前没有。收割谷类、小麦用镰刀,这个在各种历史的砖画、壁画中有体现,历史课本上的插图也出现过的。收割玉米、高粱要用,要把根刨了。谷、豆、小麦等收割以后要压,将种子脱粒出来。……以上种种农活凭人力、畜力的话都很耗,我家早年共有9亩地左右,爷爷、奶奶、叔叔、爸爸和妈妈都能下地干活,可是每年还得荒一亩,就是那种除草不及时或者被虫害太厉害、灌溉不上基本绝收的情况。

而古代的人除了自己家的地要种以外,还得服徭役和兵役,和平年代每年都有两三个月要去挖河挑沟修路修城墙,战时就业务更多,可能还得出兵役,死在外面回不来。女人们还得绑小脚,劳动力更低一等。而地亩基本是靠天吃饭,水车之类是南方的水田有水的地方才用的,大北方天旱起来哪里都没水,有水车也没用。而且据我小时候的记忆,地亩之间沟塘较多,虽然是在平原,地亩间却也有一定的高低错落,人工提水一瓢瓢的浇也是有的。而粮食的产量也非常低,一方面水肥不足,一方面天灾虫害,早年我妈说亩产400斤都是好的,现在亩产都能奔1200斤去了,一般的地亩出1000斤完全没问题。

古代的农民,真的是忙忙碌碌仅仅是维持温饱能活着就已经很辛苦了,没能力想七想八。男人披星戴月地干活,女人也一样,除了要种地还要照顾家人,还要纺线织布做衣服鞋袜。自己种地,可能还没有给地主种地生活自在,因为给地主种地不需要自己养牲口买工具,只要像上班一样定点上班就可以了,连带家里的女人也清闲很多。但是给地主干活就像上班一样,稳定,但是工资比较死,没啥前途,自己种地风险大,收入也多一些,所以也有很多自己也种些地,同时给地主干活的。我外婆家祖上原来是小地主,幸亏上面有一代败家败得差不多了,我外公的父亲又早逝,家里的宅子虽然多,评成分的时候却给按贫农算的,逃脱了被批斗。但即使是祖上兴隆的时代,也要自己下地干活,家里也没有现在的戏里那样的丫鬟小厮,用不起。但是当时的大城市里面是真的有奴仆成群的人家的,上面七八代左右有个行医的,因为给外地的财主治好了病,对方听说他是本地地主,就把女儿嫁给他了,结果财主女儿带着俩丫鬟来了一看所谓地主就是地多,也没人伺候,没多少养人的嫌钱,就把丫鬟打发回去了。外婆家还有祖传的枣树林若干,他们家生活好,跟这些不需要太多特殊打理的枣树也有关,要发点闲财,要弄点不占人力的经济副业才有。

古代的劳动生产力那么低,绫罗绸缎只供应得起为数不多的人,堪比当代的阿玛尼、香奈儿。更多的人穿棉麻的粗布,而且一穿很多年。人们大都紧紧巴巴地生活,粮食也是不够吃的,玉米、红薯、胡萝卜等引进之后可能要好些,这些高产作物引进前的生活是怎样的真的很难想。不过古代也是真的地广人稀,只要勤快,肯去开垦荒地,多种些作物,日子也是能过的,但是需要防抢防偷,尤其是偷,早年我家种的南瓜就经常丢,一个大南瓜要老了熟了才放得住,没熟的只能当菜赶紧吃掉,否则就萎了。一个几十斤,照样被人摘走。古人说瓜田下,瓜田不弯腰,李下不整帽,就是为了避免盗窃的嫌疑,可见古代盗窃其实是很频发的。特别是古代没有避孕措施,孩子一个一个的生,即使各种原因夭折,也是带得女性不能下地劳动,还得供应小孩的口粮的,于是一些多子的女性就只好靠用偷窃的方式养孩子了。

总之,现代的生活一定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温饱安定,基本自由。而未来一定是可以更好的。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为何中国古代要重农抑商?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秦以前历经原始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社会以及奴奴隶社会,历学家比较一致的看法,封建经济形态(即封建社会制度),从秦统一六国开始开起了封建社会的元年。在中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一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史书上讲,到了明代鼎盛时期,江南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这个萌芽一直没有成气候。归根结底,中

  • 中国古代为何重农轻商呢?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1,统治的需要:每个王朝,要想政权稳固,肯定得做到让百姓丰衣足食,那么先决条件就是农;2,生产力因素:古代科技水平普遍不高,人均生产力低,人口少,而且交通不便,所以农业是国之根本,只有更多的人从事农业生产,才能保证百姓的物质需求。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大多是以农业为主,这时候土地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

  • 古代重农抑商有什么内在逻辑?难道古人不知道资本积累吗?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民以食为天古代发生战争时,常有“军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见粮食是大军出征和战斗的基础,在冷兵器时代饿肚子的士兵战斗力是很低的,容易造成大量伤亡。粮食从何而来?自然是农业生产。古代百姓最先要解决的吃饭问题,也就是生存问题。在灾荒之地甚至发生过吃树皮、观音土,易子而食等情况,从而引发抢劫、殴打,以及动乱

  • 为什么我国古代一直重视农业发展,抑制商业发展?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谢邀,为什么在古代一直重视农业发展,却抑制商业,这是因为在古代粮食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最重要的,在古代粮食不但是行军打仗的保障,也是国家稳定的根基,有道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乃国之根本。在战乱年代,百姓为了躲避战乱,流离失所,田园荒废,粮食就会紧缺,有时用钱也买不来粮食。所以在和平或建国后,就会

  • 有哪些比较经典的哲学巨著?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我喜欢中国的当代哲学家:艾思奇和他的著作《大众哲学》。柏拉图:《理想国》,亚里思多德:形而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奥古斯都:忏悔录》,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洛克:人类理解论》,政府论》,斯宾诺莎:《人类理智新论》,孟德斯鸠:《论法精神》,卢梭:《社会契约论》,《论人生不平等的起源》,密尔:论

  • 古典文化的具体定义和内容是什么?古典文化应该是外国的概念,中国说的是古代文化,网上搜的说成了古代文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首先清楚古典的含义;“古典”的词义解释1,指由古代流传下来的在一定时期被认为正宗或典范的东西。如:古典哲学。2,指古代人创造出来的经典文化。如:古典诗词。3,富有古代特色的。如:古典女子。4,指典故。然后我们单纯谈文化,在这里我们要与其他两个概念相比较,典与传统、时尚古典与时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 请写出《哲学与人生》课程的基本理论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按教学大纲的指导性要求,制定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教学训练和要求的“三基方案”,列出教材中需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集体教学研讨,针对教学对象的知识水平编写难度系数不同的重点、难点及学习指导参考材料,让学生全面了解课程的学习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三基方案”的要求学有所思

  • 农业与哲学存在什么联系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这应该属于理论结合实践!也存在必然联系!例如面对各种灾情要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尽量的减少损失抓住主要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等等扭转局势其实就是理论应用实际!只要理解哲学的含义就能应用于各个领域!哲学是任何领域道理的总结应该就是这种联系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对精耕细作的理解。由《荀子王制》“凡农之道,

  • 明代宋应星的>,提出什么哲学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 历代农书提出了哪些主要的农业经营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试述历代农书提出的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答:(1)水土利用的统筹规划。提出整地,浇水,种植,施肥,收获和准备再耕一盘棋思想,指出关键在于控制人对自然资源的使用限度,农业经营不能违反自然规律。(2)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农作物的栽种不能孤立地看待,要协调好劳力,农具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注意如何选择雇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