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古代的耕读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古代的耕读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173 更新时间:2024/1/22 11:18:39

引言“耕读关系”的出现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它指的是古代人民一边耕种一边读书的半耕半读的生活方式。由此渐渐的形成了耕读结合、耕读传家的耕读化。那么中国古代的耕读文化是怎样形成的呢?

耕种生存,读书发展中国古代的经济是以农耕经济为基本模式的,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农业是最重要的、从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一个人能够生活在世界上,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自己穿衣吃饭的问题。种粮、养蚕、植桑等农作方式恰好能满足这一点。

不仅如此,在古代“士农工商”的地位等级中,农民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农本思想也是历代统治者治国的基本方略。所以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人们最直接的就是从事以耕种为主的农业。

虽然农业能够保证自己的生存,但要想通过农业来发展自己,那是很困难的。怎么办呢?读书成了当时人们追求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方式。“学而优则仕”,历朝历代都是通过才能品德来为国家选拔人才的。读书入仕后,人们能够获得更好的待遇和更高的社会地位。

所以古代人民普遍以“耕种谋生存”,以“读书谋发展”,慢慢的形成了耕读文化。

碍于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水平低下,耕作方式十分原始,产量不高。为了提高粮食产量,采取的精耕细作的耕种模式,这就导致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农业生产。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全家出动。耕田、除草、捉虫、施肥、松土等这些农活都等着人来做。

所以当时的人们虽然想读书,但是白天却没有时间去读,只能在夜晚就着油灯,熬油点亮的来攻读。有的人家贫困,买不起灯油,就只有通过别的方法,如: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

正是碍于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使得家庭里的任人不得不参与农事。很少有人能够独立于农事之外,专心读书。随着发展,就形成了所谓的“耕读文化”。

读书学理,实践于耕耕种和读书两者并不是矛盾的存在。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读书学的是理论上的知识,而耕种则是将书中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

隐士进行耕读生活,既能陶冶情操,又能激发灵感;官员进行耕读生活,不仅将先的教诲融入农业生产,教导农事,而且可以用农事来检验自己的施政方式是否妥当;农主进行耕读生活,不仅可以通过读书入仕,而且可以通过读书改良品种,发明机械,提高效率。

若木语耕读方式是一种十分合理的既劳作又学习的生活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我们的体能得到了增强、知识得到了充实、心灵得到了锤炼。由耕读方式形成的耕读文化通过传承,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古人。

(文/若木图/网络)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古代人的生活为什么是以农业为主的?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华夏五千年的农耕文明造就了灿烂的历史篇章。1、古代的交通不发达,维持生计最好的办法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活动。2、中华民族的文化使然,我们拥有最为渊博的文化传承,我们骨子里流淌的是中华文化的骄傲,古代全世界的天朝圣国是我们文明优越性的象征,我们的文明具有无可比拟的包容性,我们要做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所

  • 为何中国古代要重农抑商?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秦以前历经原始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社会以及奴奴隶社会,历学家比较一致的看法,封建经济形态(即封建社会制度),从秦统一六国开始开起了封建社会的元年。在中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一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史书上讲,到了明代鼎盛时期,江南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这个萌芽一直没有成气候。归根结底,中

  • 中国古代为何重农轻商呢?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1,统治的需要:每个王朝,要想政权稳固,肯定得做到让百姓丰衣足食,那么先决条件就是农;2,生产力因素:古代科技水平普遍不高,人均生产力低,人口少,而且交通不便,所以农业是国之根本,只有更多的人从事农业生产,才能保证百姓的物质需求。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大多是以农业为主,这时候土地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

  • 古代重农抑商有什么内在逻辑?难道古人不知道资本积累吗?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民以食为天古代发生战争时,常有“军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见粮食是大军出征和战斗的基础,在冷兵器时代饿肚子的士兵战斗力是很低的,容易造成大量伤亡。粮食从何而来?自然是农业生产。古代百姓最先要解决的吃饭问题,也就是生存问题。在灾荒之地甚至发生过吃树皮、观音土,易子而食等情况,从而引发抢劫、殴打,以及动乱

  • 为什么我国古代一直重视农业发展,抑制商业发展?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谢邀,为什么在古代一直重视农业发展,却抑制商业,这是因为在古代粮食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最重要的,在古代粮食不但是行军打仗的保障,也是国家稳定的根基,有道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乃国之根本。在战乱年代,百姓为了躲避战乱,流离失所,田园荒废,粮食就会紧缺,有时用钱也买不来粮食。所以在和平或建国后,就会

  • 有哪些比较经典的哲学巨著?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我喜欢中国的当代哲学家:艾思奇和他的著作《大众哲学》。柏拉图:《理想国》,亚里思多德:形而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奥古斯都:忏悔录》,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洛克:人类理解论》,政府论》,斯宾诺莎:《人类理智新论》,孟德斯鸠:《论法精神》,卢梭:《社会契约论》,《论人生不平等的起源》,密尔:论

  • 古典文化的具体定义和内容是什么?古典文化应该是外国的概念,中国说的是古代文化,网上搜的说成了古代文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首先清楚古典的含义;“古典”的词义解释1,指由古代流传下来的在一定时期被认为正宗或典范的东西。如:古典哲学。2,指古代人创造出来的经典文化。如:古典诗词。3,富有古代特色的。如:古典女子。4,指典故。然后我们单纯谈文化,在这里我们要与其他两个概念相比较,典与传统、时尚古典与时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 请写出《哲学与人生》课程的基本理论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按教学大纲的指导性要求,制定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教学训练和要求的“三基方案”,列出教材中需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集体教学研讨,针对教学对象的知识水平编写难度系数不同的重点、难点及学习指导参考材料,让学生全面了解课程的学习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三基方案”的要求学有所思

  • 农业与哲学存在什么联系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这应该属于理论结合实践!也存在必然联系!例如面对各种灾情要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尽量的减少损失抓住主要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等等扭转局势其实就是理论应用实际!只要理解哲学的含义就能应用于各个领域!哲学是任何领域道理的总结应该就是这种联系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对精耕细作的理解。由《荀子王制》“凡农之道,

  • 明代宋应星的>,提出什么哲学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