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思想定义是相对模糊的。所谓科学一般是指近代西方的自然科学;科学是客观的、朴素的;相对来说,人文学术更加偏向于主观。古代科学技术是指人类处于远古、中古、近古时代所产生的关于生产力、文化、自然现象等一系列思想著述与实际理论。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有哪些内容?
一.以人为本以人道代替天道,相信人的智慧和力量,重视人的价值和地位,考虑人际和谐,善于运用人的智慧和计谋等。二.以德为先优秀的品格因素会给领导者带来较大的影响力和树立良好的威信,使下属产生敬重感,作为学习的榜样。三.中庸之道中庸在《礼记.中庸》中解释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程颐的解释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朱熹则解释道:中者,无过无7a686964616fe4b893e5b19e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中庸之道运用于管理中包括以下几方面观念:1.凡事要适度:中庸之道反对处事走极端,主张任何事情要遵循一个适当的度。2.统一把握好矛盾的双方:从事物对立的两方面找出解决的问题的答案。即所谓执两用中,这样就能统一考虑到矛盾中对立的两极,不至出现偏颇,在对立面的互补中取得一种整合效应。3.掌握灵活多变的原则:要能衡量事物的情势相应的变通。4.保持矛盾双方的协调:《礼记.中庸》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的目的是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但和并不是无原则的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和的各方面有所不同;相同的东西相加叫做同,同的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由此看出孔子反对在管理中人云亦云,盲目附和,而是追求一种有原则的协调与和谐。四.无为而治无为是道或天道的一项重要属性,并非无所作为。《老子》中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道要效法天道,就管理者来说,无为是指人适应自然,自觉服从客观规律的管理行为过程。道家的管理宗旨就是通过无为,最后达到无不治的管理效果。具体说,无为而治在管理实践中的作用有:1.无为可以减少管理的心理阻力,避免引起反感。道家认为,以智取天下,别人还之以智;以力为出发点,别人还之以力。《老子》认为智慧出,有大伪。治天下者机智巧诈,被管理者反而因之作奸作伪。因此,在管理中不人为破坏自然规则,顺应自然,就能够防止下属出现心理抵触,使下属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管理要求,实施有效管理。2.无为可以减少冲突。道家认为,过分的利益引诱,回导致相互争斗。管理者既要满足下属的合理需求,又要防止贪欲带来损害。圣人为腹不为目,主张生活简单,反对追求官能享受。管理者无为,清心寡欲,即不过分注重利益,就会有利于管理。3.无为可以充分发挥组织机构的作用。老子有句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夫烹小鱼者不可扰,扰之则鱼碎;治大国者当无为,为之则民伤。在组织中一旦建立起稳定的组织机构,明确各自的分工职责,就应充分发挥其作用。管理者应适当超脱,避免主,随意决策,不干扰日常的管理工作。这样就能达到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的境界。道家无为论其实是最优管理原则。从正面看:无为而治主张实行开明,自由,各司其职;从方面看:无为而治是反对蛮干妄为,粗暴干涉。五.以和为贵和既是和谐,协调的意思,也有合作的含义。和谐是管理成功的标志,是管理追求的理想境界。兵法讲得更明确:上下同欲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前两者是讲内部关系和谐,后者是指审时度势,把握战机,不是绝对不打,而是要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日本企业经营战略专家上野明概括成功企业的特征时说:不单纯重视‘和为贵'的想法,而且重视‘和而不同'的想法。下级对上级能坦率提出反对意见,上级能谦虚地倾听部下的反对意见的厂风,是优秀企业的共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