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泉”一词的背后却融合了我们传统的民间宗教、道教和佛教等一系列思想。了解这个词,恰好也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融合性有多强。
在古人看来人死不是消失而是去另一个地方很多人认为,九泉这个词好像应该来源于佛教。其实,并不是。要想了解“九泉”,我们要先从黄泉这个词说起。
其实,黄泉这个词的来源简单。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在以前,古人喝水都需要打井。我们知道,因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陕西、河南等地都是黄土,所以井水出来之后,颜色偏黄。人们就习惯把地下的泉水称作“黄泉”。
下面来划重点。那么,黄泉怎么和死后的世界出现了联系呢?这就要涉及到中国的阴阳学思想了。在古代,人们讲入土为安。所以,人死之后要下葬。在古人看来,人死并不是消失,而是去到了另一个世界。
人的身体是阴阳和合的产物,人的死亡,其实就是阳气耗尽,只剩下阴气。阴气下沉,就落入黄泉之中。因此,黄泉就用来指代人死后的世界。那么黄泉,又是怎么变成九泉的呢?
九泉和九州有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的典籍《尚书》中,有大禹划分九州的说法。当时的古人认为,中国是由九个州组成的。那么,九个州,每个地方就应该有一个泉,就变成了九泉。
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里面,九是至大至极之数。《素问》里面记载:“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
那九泉与佛教和道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来看道教的影响。汉代时期,道教兴盛,于是就出现了阴曹地府的思想,人死之后就进入阴曹地府,地府中会有官员对你进行审判。你做好事,有可能会成为神仙,如果好事做得不够,你虽然也是进入阴曹地府,但是你不会受苦,还会和你在阳间生活没什么区别。我们现在说“含笑九泉”,就是以此而来。如果你在阳间穷凶极恶,那么就要遭受惩罚。这个时候,九泉就有了分别,有好与坏之分。
十八层地狱:九泉说法的细化那么,佛教又如何影响了九泉的思想呢?原来,佛教传入之后,在道教的基础上,又对阴曹地府的思想进行了发展,出现了地狱的说法。我们现在说,“十八层地狱”就是佛教提出的。
十八层地狱的出现,要比阴曹地府和九泉的思想更加完善也更加细致。它依据你在世的果报,分得更加详细,刻画的地狱场景也更加形象,更能震慑人心。
不过,我们现在,十八层地狱、九泉等几乎可以通用。但是,它在历史上确实柔和了不同的信仰传统。
后来,九泉的说法在唐代诗人的作品、明清小说中多次出现。
比如,崔珏在《哭李商隐》诗中说:“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
《西游记》里在提及九天元圣的时候,天尊说:“我那元圣儿也是一个久修得道的真灵:他喊一声,上通三圣,下彻九泉,等闲也便不伤生。”
所谓九泉,也就是传说人死后所要去的地方,九泉之下,含笑九泉,都是这个意思。古诗中也常有这样的描写,比如:
魂断九泉招不得,客边一日几沾衣。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九泉是不是真的有九个泉呢?
按照道家的说法,还真有这么九个泉。
古人认为,阴间和阳间是一一对应的,所谓“事死如事生”,阳间有啥,阴间也有啥。
华夏自古有九州之说,那么相应的,古人也将阴曹地府划分了九个区,叫做“九泉九狱”。
根据道教的《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这九泉九狱有不同的功能,人死后,按照生前的善恶表现,被分配到不同的“泉狱”,这九泉是:
酆泉狱主摄天魔。衙泉狱主摄不职典祠。黄泉狱主摄山魈精魅。寒泉狱主摄江湖水怪。阴泉狱主摄血食邪神。幽泉狱主摄山林毒恶。下泉狱主摄古伏尸。苦泉狱主摄师巫逆鬼。溟泉狱主摄刑亡横死。
我们常常说的黄泉,只是“九泉”之一。
这九泉九狱就是阴间的监狱,用来关押犯罪的恶鬼,当然,也是为了挽救幽魂。
有恶鬼就要有狱主镇住,什么能镇的住呢?世间什么最重?当然是山岳,所以繁体的岳字,上面是山,下面是个狱。
当然,如果抛开道教那一套的话,一般认为九泉就是黄泉。九并不是实指,而是因其为最大的阳数(1、3、5、7、9),一般借指极限,比如九五至尊、九霄等等。九泉就是土地的最深处,也就是阴间。
用黄泉来指死亡之地很早就出现了。《左传》中的《郑伯克段于鄢》记载,郑庄公弄死了作乱的弟弟后,对支持叛乱的老娘说,这辈子娘俩,“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老郑说的是一时气话,过后很快就后悔了。领导不开心,底下人就要想方设法给领导分忧解难。有个高人说,这有啥难的啊,您掘地一直挖到有水冒出来,然后在里面弄个隧道,母子相见呗。“若阙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领导本来的意思是母子至死不再相见,结果,经高人一指点,变成了“遂而相见”,导演了一场“黄泉见母”的好戏。最后,“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母子和好如初。
高,实在是高!其谁曰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