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近现代德国造就出了一批伟大的哲学家,二十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有,狄尔泰、胡塞尔、舍勤、海德格尔、雅斯贝斯、伽达默尔、施密特、施持劳斯、阿伦特。
德国哲学都是起源于应对和回答现代化和现代性向人类提出的种种问题。从苏格拉底开始,哲学就总是将时代的问题上升为哲学问题,通过回答哲学问题回答时代问题。德国哲学最好地体现了哲学的这个传统。任何真正的哲学家,不能不面对由严峻的历史提出的时代课题。
研究哲学还是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哲学思维是经过严格艰辛锻炼训练而成就的。研究西方哲学不能照抄照搬、囫囵吞枣、浅尝则止、就事论事,要反复三思而行,不能轻意下结论一锤定音钉棺下断定,进行比较研究,找准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觉角度立场和观点,连续不断的纠偏、修正错误、找准方向,得出自己独到的结论。
“知性反思的能力”,是西方哲学的特色!在这样一个大众通俗文化流行,解构深度推崇浅表化的世俗文化中,“哲学”是一个稍显生涩冷僻、日趋“边缘化”的名词。全球化语境下,多元文化交流对话成为当务之急,跨文化信息交互理论将以实用快捷成为主流,有可能取代过去哲学的功用地位!就是西方哲学过于经院狭隘,不如东方哲学切中世务。
西方哲学可以理解为人类文明认知史上,一种因好奇、爱智慧而产生的“知性反思的能力”,它不是知识概念的堆积与记忆,它离不开每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是应答、解决宇宙、人生、社会问题、危机的智慧经验的结晶。
主要是克服蒙昧思想、教条主义束缚,为思想解放开辟新的道路,是人类文明之“光”!
西方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基本可概括为:古希腊罗马的探求世界本源的本体论,中世纪研究神学的经院哲学,文艺复兴之后兴起的科学“认识论”,以及以“存在论”和“语义哲学”为主导的现代西方哲学时期。
对于我们本土的文化而言,没有西方那样的背景与积淀,试想在“华夏大地上”研究西方哲学是一种什么体验?没有“前认知”,一直追问西方哲学就会是一种“无根”的研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要在平衡协调好与本土文化的关系之上,认同传统确立文化身份与自信,再来谈对外来文化的研究发展才比较“靠谱”!
根据禅宗的“中国化”历史经验,外来文化必须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才有生命力。以此类推,就是把对西方文化的研究纳入本土文化的复兴道统上,把西方哲学作为建构人类“未来哲学”文化的研究资料,可资利用的文本,才有望扎下根来,与中国哲学一起获得实质性发展。
乐活一家之言,一起学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