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比如江上书院和汉阳学院,可以去咨询咨询了解。关于国学的定义,除基本定义外,在具体的定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现“国学”概念产生于十九世纪,当时“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热,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国学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百家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共存共鸣的,没有主从关系,如果按时期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或显性或隐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领域不同而已;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在思想教化领域起主流作用的是儒家,但其它各家学说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领域的道家与法家、军事领域的道家、兵家、医学领域的道家、医家、还有其它各领域的各家(名家、墨家、农家……)等等,某一领域起主流作用并不代表全部。所以,国学的各个学派学说并没有主从之分,并不存在以哪一家学派学说为主体
中国古代的世界观?
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什么是美学法则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美是什么?这是来自柏拉图的发问。正是这一问,开启了全部美学的历史,它作为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激励着历代美学家、哲学家们进行不懈的努力。怎样认识美学的本质?(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他研究的是人类的审美现象。(2)美学与人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审美现象的美学离不开对人的研究,即使在研究作为审美对象的美的事物时,也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加以研究的,并不是把美的事物作为与人无关的对象来研究的。(3)美学离不开人,美学与人生价值问题紧密相联,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探讨:1.从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从客观精神方面的探讨:柏拉图、普罗丁、黑格尔……从主观精神方面的探讨:休莫、康德、一些现代美学家……2.从物质方面探讨美的本质:亚里士多德、荷加斯、博克……3.从精神和物质统一方面探讨美的本质:狄德罗、车尔尼雪夫斯基……中国古代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中国古代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更多的是通过对“道”、“气”、“妙”的探讨而反映出来,与西方强烈的思辩特性相比,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更强调宇宙本身的意蕴和人的精神境界。如:“比德说”,即从不同角度联想和想象自然事物与人之间形状、习性的相似。把自然人格化、道德化,人的特性客观化、自然化。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比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与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尔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美是自然的一种最大的秘密,我们可以看到和感觉到它的所有效果,但是一种普遍而清楚的意见:它在本质上还属于未被发现的真理。”问题:美的本质问题是否是一个问题?是!应如何探讨?不是?是否可以取消?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认为自然即为美,美的本质是自然。这里的自然是指符合事物的规律,也就是中国哲学中所说的“道”。合乎自然的即为美,反之则为丑。这个审美标准,它不仅仅适用于天地万事万物,也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人和社会的和谐自然为美,人自身的和谐自然同样表现为美。大道至简,大道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