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人怎么保护环境?

古代人怎么保护环境?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328 更新时间:2024/4/28 8:58:48

在中国古代,人们就已经具有环保思想,他们很早就认识到,要想利用自然资源,尤其是生物资源,必须要注意保护,合理开发,反对过度利用,特别是破坏性的开发。中国传统化中的许多典籍论述了关于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保思想。

礼仪规范在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有什么作用

中国俗称礼仪之邦,自古重视礼仪文化建设。孔子是中国礼仪文化的奠基人,认为/礼0之基础是/亲子之爱0,/仁0之核心是/爱人0。这里将/礼0的自然情感基础与/仁0的精神内核作了沟通,使社会规范的外在性与道德主体的内在性相接轨,使礼制的强制性与道德的自觉性有了转化的可能。5左传#昭公十二年6引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0礼与仁都是讲人际的关系,礼用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秩序,仁则寻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人和谐,天人和谐,才能社会和谐。可见,传统的礼仪文化与和谐文化是紧密相连的,礼仪文化的本质就是一种和谐文化。1./和谐0是礼仪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社会的和谐状态一直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理想目标。而且我国传统的礼仪文化从一开始就服务于这一目标。5礼记#经解6云:/发出号令而*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地委托项目/礼仪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研究0的成果。作者简介:易银珍,湖南女子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湖南长沙,410004。文教#历史用形式。它源承于中国几千年的/和0文化思想。/和0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基本状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历史上,统治阶级及其思想家,既提出了礼的规范,又制定了繁多的仪式和在日常生活中区别尊卑等级、协调人际关系的礼节规则,可谓形成了内容比较完备的礼仪体系。透视这浩瀚的礼仪体系,无论是做人之道、从业之道、治国之道,还是日常行为的规范、人际关系的协调、社会秩序的稳定,都包含着最为关键的要素,即/和谐0。首先,从礼仪所指向的秩序、尊重与合作观念上讲,即是和谐的内在要求。古代之礼,是以/中和0为主体,以仁敬、正义、诚信、辞让、慈孝为主要支柱的一种结构范式。/礼之用,和为贵。先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0[2]方面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某些研究显示,非正式约制甚至比正式约制更为有效。礼包括有形部分(仪式)和无形部分(礼仪),事实上,礼仪对于社会秩序的建构需要借助仪式来完成,并通过仪式的不断演练来强化规范,获得认同。最早的仪式可追溯到原始的祭祀仪式以及宗教仪式。人类学家白朗通过对原始部落的观察表明,宗教仪式具有维系社会团结的功能,并使之代代相传。由于仪式活动是增强个体与群体间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它巩固了群体的规范,给个人的行为提供了道德制裁,为共同体平衡所依赖的共同目的和价值观念提供了基础0[3]。因而,仪式行为可以被看作是对社会秩序的演练,不断巩固着社会的结构。2.培养道德观念与价值标准礼的精神内核是人伦关系、伦理价值,可以说,礼仪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道德行为,体现出一定的道德精神。法国学者孟德斯鸠认为,/他们(指中国的立法者)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道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品德。0荀子认为,君王所制定的礼仪制度,其目的是/以礼定伦0,通过/礼0来确定伦理纲常,维护社会秩序。从礼仪的历史演进来看,礼首先表现为一种生活仪式,最后才上升到伦理道德高度。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祖先崇拜的一种祭祀仪式,对于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强制性,后来逐步融入有关是非善恶、长幼尊卑的道德标准与伦理关系,并在不断完善的礼乐制度中得到巩固和强化。由此,通过仪式不断强化的集体道德得以形塑,并以一种内生性的力量促使社会成员自觉遵守为社会所认同的秩序和规范,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孔子对于礼仪与道德的关系作了明确的阐述,他认为/内仁外礼0,礼与仁互为表里,也即/仁0所包含的内在道德精神,必须通过/礼0的外在仪式而表达出来。孔子将/礼0的自然情感基础与/仁0的精神内核作了沟通,使社会规范的外在性与道德主体的内在性相接轨,使礼制的强制性与道德的自觉性有了转化的可能。[4]可见,礼仪贵在和谐,大到国家典章制度,小到百姓日常规范,都应依礼而行,这是/先王之道0值得赞美之处。如果仅是知道和谐境界的美好,仅是倡导人们向往和谐,而不用礼仪规范人们的言行,就不能形成和谐的社会秩序。其次,从施礼的起止过程来看,和谐贯穿由己及人、齐家治国的方方面面。孔子讲和,是先讲个人的心性之/和0。只有个人达到/人之齐圣0、/各敬尔仪0、/温温恭人0(5论语#学而65诗经#小雅#小宛6)的基本要求,才能在与人交往中/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0。/礼敬而不狡,和柔而不铨0(5晏子春秋#内篇向下6,也才能在处理家庭人伦关系中做到/贵者敬焉,老者孝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0。(5荀子#大略6)最后才能达到/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0(5左传#隐公十一年6的目标。可见,一切皆涵界/和0之要义。就个人来说是求人际和谐、家庭和睦,立足人际文明秩序之协调;就国家来看,是求国强国泰,立足于社会大秩序之稳定。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先秦文化的知识有那些?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1、歌谣神话远古时期民族的歌谣和神话传说,在古籍中时有记载。神话是远古时代的先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

  • 哲学分为几大类?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哲学分为形而上学、逻辑学、认识论、伦理学、以及美学5种:1、形而上学在不同的语境下意义不同,主要包括两个。一个是指哲学中探究宇宙万物根本原理的那一部分。而另一个则是黑格尔开始使用,马克思也沿用的术语,它指的是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2、狭义的逻辑学指:研究推理的科

  • 古希腊时期在中国是什么年代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古希腊时期在中国是周朝秦朝汉朝初期。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主要源头之一,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146年,古希腊文明持续了约650年,而此时的中国的周朝到汉朝初期这一段时间。1、周朝,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共传30代37王,享国共计791年。2、秦朝,公

  • 儒道释美学思想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我可以给你提供一些书《国画家》2004年第一期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于奴隶社会,形成并发展在封建社会,从周秦时期到明清时期,在近两千年的时间跨度内,使中国形成了自身的哲学、美学体系。儒道释三家在华夏大地上建立起哲学思想,以及美学体系,都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成为中国艺术的三大精神支柱.这种影响可以理

  • 如何评价高中生读哲学?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作为一个高中学的文科的学生,到现在已经大学毕业,非常感谢高中学了哲学,让我面对很多事淡定也坚定了很多,后来因为兴趣看了很多哲学书,但知识的积累却不如高中那么系统性,记忆力也强,最后常用之与生活的还是大部分是高中学过的哲学思想。所以认为非常好,如果学的理科,不是系统性的学哲学,也不需要背,思考,与考试

  • 黑格尔法哲学对中国教育有哪些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法哲学原理》是黑格尔在1818年任柏林大学教授时写的。该书于1821年正式出版,系统地反映了黑格尔的法律观、道德观、伦理观和国家观,也是人们研究黑格尔晚年政治思想的重要依据之一。《法哲学原理》从哲学的角度解析法,用辩证的思维探悉法、道德与伦理之间的奥秘,从而迈向自由的意志。黑格尔的法哲学属于其哲学

  • 我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特点:1、中国科技偏重实用,忽视理论的研究;2、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3、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意识4、成就上具有首创性、历史连续性、全面多样性。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主要有四大特征:1、皇

  • 儒家思想对中国发展的影响,从开始到现在,利弊占比大概多少?而利弊体现出来的各前三种情况分别是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儒家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占着统冶地位,而且长达二千多年,它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但也有其阶级局限性,阻碍社会的发展进步。①儒家思想倡导的中庸之观点,愚忠观点,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恭俭让,为社会的和谐、安宁、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工具,站在当时的历史角度看问题,儒家思想是神,

  • 古代的私塾教育是有利于学生发展还是不利于学生发展?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到死的变化过程。这个变化既有连续的,渐进的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变化;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增长和单纯的量变,而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从就的质到新的质的不断的变化的过程。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包括身高体重的增加,骨骼构造的变化,神经组织的变化等

  • 对于中国哲学史都有什么感想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从小学到大学完,总觉得学哲学学的很压抑.哲学应该是引人深思,解放思想的,可我觉得我们教的很想是束缚思想.也许是教育体制和手段的问题.我想我们还是应该重视哲学这一块的,思想和文化有灵魂,才能凝聚一代代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就是一种哲学思想,虽然出自中国的谚语而不是什么哲学书籍。意思在简单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