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古代的道德思想博大精深为什么现在没那么多人懂

中国古代的道德思想博大精深为什么现在没那么多人懂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662 更新时间:2024/1/23 1:54:21

个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毕竟是哪个年代独有的产物,当代我们应做的不是将其全部同化,而是应汲取有利的东西丰富我们的价值观,道德经对于中国人来说最博大的是它已融入生活,你没读过也可能知道一点,这也是它在当代的表现

中国古代文学三古七段特征

中国文学史可以分成上游、中游、下游,这就是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在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三古七段说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所呈现的阶段性,而将其他的条件如社会制度的变化、王朝的更替等视为文学发展变化的背景。将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视为断限的根据,而将其他的条件视为断限的参照。一种根据,多种参照,也许最适合于描述整个中国文学的历史过程。所谓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可以分解为以下九个方面:一、创作主体的发展变化;二、作品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三、文学体裁的发展变化;四、文学语言的发展变化;五、艺术表现的发展变化;六、文学流派的发展变化;七、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八、文学传媒的发展变化;九、接受对象的发展变化。三古七段就是综合考察了文学本身这九个方面的因素,并参照社会条件,而得出的结论。以往研究文学史,对文学传媒和接受对象这两方面很少注意,尚不足以对文学的发展变化作出全面的考察。文学传媒和接受对象深刻地影响着文学的创作,实在是不容忽视的。三古七段说虽然打破了朝代分期,但朝代分期在目前的文学史教学和研究中符合长期以来的习惯,更便于操作。而且,朝代的更换有时也确实给文学带来了兴衰变化,汉之盛在赋,唐之盛在诗,宋之盛在词,元之盛在曲,上文已经涉及。再以唐、宋两代诗文的创作而论,随着本朝之内时间的推移,都有一个从渐盛到极盛再到渐衰的发展过程。其中似乎存在着与朝代兴衰有关的某种原因。因此,朝代分期自有其不可完全替代的理由。三古七段是处理中国文学史分期问题的一种新的视角,仍然愿意保留朝代分期,作为另一种视角,并将二者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相得益彰。这就是说,用双视角来处理中国文学史的分期问题。因此,三古七段说更全面的表述是:三古七段双视角。

中国哲学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是独立发展的哲学类型之一。与其它类型的哲学相比,有如下特点:①封建时代的哲学有比较充分的发展。中国哲学始于先秦,历史悠久,与同时期世界其它地区的哲学相比,属于少数达到较高水平的哲学形态之一。进入封建社会后,由于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封建统治秩序相对稳定,故中国哲学在殷周哲学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形成了历史久远,具有较高形态的封建社会的哲学。而同时代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哲学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只是在近代如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后,哲学遂逐渐发展。②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主要同经学相结合,而不是同神学相结合。在中国封建社会,宗教神学虽比较活跃,但未能占据统治地位。中国哲学一直以儒学为正统,儒学虽因袭了传统的天命观念,但着眼于现实社会,不注重彼岸世界;强调道德教育而非宗教说教。一些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思想家以“正统”自居,批判宗教神学观点。而在西方,中世纪时神学占据了统治地位,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唯物主义思想只能披上宗教外衣或以宗教异端的形式存在。③中国传统哲学与伦理学联系密切,本体论、认识论同道德论相互渗透,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在先秦时代,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等诸家都以天道观为其伦理学说的理论依据。秦汉以后儒学被奉为正统,无论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还是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的主张,都是通过各自的本体论为儒家的纲常伦理作出论证。在宋明理学中,本体论,认识论与道德论的结合更为显著。张载以气为万物本原,宣扬“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仁爱精神,二程和朱熹以理为本体,强调天理即是人伦的最高原则。在中国哲学中,认识论也往往和道德认识、道德修养相联系。孟子的“思诚”,荀子的“虚壹而静”,程朱的“格物致知”,陆王的“发明本心”无不既是求知方法又是道德修养方法。④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倾向于整体性、有机性与连续性。中国哲学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思维传统,许多哲学家运用不同的术语表达了他们的辩证思想,如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易传》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宋明理学家提出的“一物两体”、“分一为二,合二以一”等。他们把宇宙的演化视为一系列生成、转化的过程,把天地、万物、动、静、形、神视为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矛盾统一体。⑤中国哲学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概念范畴。中国哲学这些独特的概念范畴如:道、气、理、神、虚、诚、明、体、用、太极、阴阳等。凝结着中国思想家的智慧。在中国哲学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范畴被不断地充实、丰富,赋予新的内容,围绕这些范畴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将中国哲学的理论思维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哲学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也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传播到周围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朝鲜、越南及东南亚国家,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成人国学学校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有很多,比如江上书院和汉阳学院,可以去咨询咨询了解。关于国学的定义,除基本定义外,在具体的定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

  • 中国传统哲学与古希腊哲学在哪些方面存在怎样的差异?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的传统哲学主要由道家的清静无为和天人合一,儒家的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以及佛家的虚无构成,古希腊哲学长期由柏拉图提出的理念统治着哲学王国,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对最高的理念的模仿,只能无限接近却永远不能与理念一致(比方说造出一张椅子,你脑子中要先有有关于椅子的理念,但你造出来的椅子永远不能与你

  • 泰山是什么的思想的寄托之地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天人合一”。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泰山宏大的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道教、佛教视泰山为“仙山佛国”,神化泰

  • 古代人怎么保护环境?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在中国古代,人们就已经具有环保思想,他们很早就认识到,要想利用自然资源,尤其是生物资源,必须要注意保护,合理开发,反对过度利用,特别是破坏性的开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典籍论述了关于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保思想。中国俗称礼仪之邦,自古重视礼仪文化建设。孔子是中国礼仪文化的奠基人

  • 先秦文化的知识有那些?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1、歌谣神话远古时期民族的歌谣和神话传说,在古籍中时有记载。神话是远古时代的先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

  • 哲学分为几大类?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哲学分为形而上学、逻辑学、认识论、伦理学、以及美学5种:1、形而上学在不同的语境下意义不同,主要包括两个。一个是指哲学中探究宇宙万物根本原理的那一部分。而另一个则是黑格尔开始使用,马克思也沿用的术语,它指的是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2、狭义的逻辑学指:研究推理的科

  • 古希腊时期在中国是什么年代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古希腊时期在中国是周朝秦朝汉朝初期。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主要源头之一,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146年,古希腊文明持续了约650年,而此时的中国的周朝到汉朝初期这一段时间。1、周朝,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共传30代37王,享国共计791年。2、秦朝,公

  • 儒道释美学思想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我可以给你提供一些书《国画家》2004年第一期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于奴隶社会,形成并发展在封建社会,从周秦时期到明清时期,在近两千年的时间跨度内,使中国形成了自身的哲学、美学体系。儒道释三家在华夏大地上建立起哲学思想,以及美学体系,都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成为中国艺术的三大精神支柱.这种影响可以理

  • 如何评价高中生读哲学?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作为一个高中学的文科的学生,到现在已经大学毕业,非常感谢高中学了哲学,让我面对很多事淡定也坚定了很多,后来因为兴趣看了很多哲学书,但知识的积累却不如高中那么系统性,记忆力也强,最后常用之与生活的还是大部分是高中学过的哲学思想。所以认为非常好,如果学的理科,不是系统性的学哲学,也不需要背,思考,与考试

  • 黑格尔法哲学对中国教育有哪些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法哲学原理》是黑格尔在1818年任柏林大学教授时写的。该书于1821年正式出版,系统地反映了黑格尔的法律观、道德观、伦理观和国家观,也是人们研究黑格尔晚年政治思想的重要依据之一。《法哲学原理》从哲学的角度解析法,用辩证的思维探悉法、道德与伦理之间的奥秘,从而迈向自由的意志。黑格尔的法哲学属于其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