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到死的变化过程。这个变化既有连续的,渐进的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变化;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增长和单纯的量变,而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从就的质到新的质的不断的变化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包括身高体重的增加,骨骼构造的变化,神经组织的变化等。二是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意向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
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素质,社会生活条件,教育及个体的实践活动。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学校教育能有效的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而古代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学生入学不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数人。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并且古代私塾老师多为没经过训练的老师,教学内容大多为统一的古代经典,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
综上所诉,古代私塾教育不利于学生发展。
古代“私塾教育有利于汉语文化的“薪火相传、汉民族顽强生命力的千秋继延,还有利于封建社会秩序和封建伦理道德的维系。但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科学的多维发展。
古代中国哲学流派的影响
中国哲学历史悠久,体例庞大,思想博大精深。中国哲学自《易经》始至少有三千年历史。
古代中国之儒、释、道为主要哲学流派,且三派间相互影响深远。近代以降,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显学,而对传统哲学和其他西方哲学的研究均有较大发展。
%E4%B8%AD%E5%9B%BD%E5%93%B2%E5%AD%A6详细资料
中西方哲学的区别/
总的来讲,中国古代的哲学已经经过了现在西方哲学的思辨期,早以摆脱了现在西方哲学的学术困境。中国古代哲学只给出事物的框架或性质,接着就是由读者自己去理解、思考。如对待一个木做的方桌子,中国哲学的描述就是木的、长方形的,这样就算完成了对桌子描述。而像罗素等西方哲学家,如果描述一张桌子,为了极力精确要从观察着角度考虑,要从光线变化考虑等等,因此难以对桌子有精确的描述。也就是说中国古人跳过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困惑,进行了抓住本质的描述。
简述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历史最悠久的宗教之一。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其间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鸿儒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它的信仰深入民间,‘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正是忠实的写照;而佛教的哲理部份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为中华文化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文化的内容极其广泛,项目极其繁多,凡人类从野蛮进化到文明的一切总成绩,都可以叫文化。因此,这里我仅想举出文化中的‘文学’一项,用梁启超、胡适等先辈们的话来说明佛教的输入,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与贡献。一、梁启超认为佛教对中国文学有五大影响:(一)国语实质的扩大:因佛典的翻译,我国词汇即增加了三万五千多个。(二)语法及文体的变化:佛典的科判疏钞之学,为有组织的解剖性文体首次在中国的出现。而禅宗的语录,更是中国文学的一大革命。(三)文学情趣的发展:我们近代的纯文学,像小说、歌曲等,皆与佛典之翻译有着密切关系。孔雀东南飞、水兰辞等长篇叙事诗的产生,大概就是受东晋昙无谶所译马鸣‘佛所行赞’的影响。又大乘经典,皆以极壮阔之文澜,演绎极微妙之教理,增进了中国人的想像力,革新了中国人的诠写法,宋元以后章回小说受其影响不少。(四)歌舞剧的传入:我国最初的歌舞剧拨头(亦名钵头),据近人考证,就是从南天竺附近的拔豆国传来的。(五)字母的仿造:随着佛教的输入,梵文也跟着进来,我国高僧仿照梵文字母来应用汉字切音,因此有唐代守温‘见溪群疑’等三十六字母的制作。二、胡适则认为佛教的输入,对中国有三大影响:(一)佛教的译经诸大师,用朴实平易的白话文体来翻译佛经,但求易晓,不加藻饰,形成一种白话的文体,佛寺禅门成为白话文与白话诗的重要发源地。(二)佛教文学最富想像力,对于最缺乏想像力的中国文学,具有很大的解放作用。中国浪漫主义的作品,像《西游记》等小说是印度文学影响下的产物。(三)印度文学很注重形式的布局与结构。‘普曜经’、‘佛所行赞’、‘佛本行经’等都是伟大的长篇故事;‘须赖经’一类是小说体的作品;‘维摩诘经’、‘思益梵天所问经’等是半小说、半戏剧的作品。这些佛经的输入,对后代弹词、平话、小说、戏剧的发达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贡献,又佛经的散文与偈体夹杂并用,也对中国后来的文学体裁产生影响。仅就‘文学’一项而言,已经够我们大书特书了。我之所以不怕长篇累牍地来引述它,就是希望我们提高警觉,同时对佛教给以更多的关切与注目。佛教绝不是一般等闲的宗教,无论就人生的任何角度来看,佛教都与我们有密切的关系,尤其它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更是功不可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