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的邀请,回答“历史人物与《三国演义》人物你能分得开吗?”的问题,我的观点和回答是:历史人物与《三国演义》的人物是能够分开的,也必须是分开的。我们不应该把《三国演义》的人物当做历史人物来对待的。毕竟演义就是演义,它与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是有差别的。正因为是演义,所以说《三国演义》的人物描写与真正的历史人物是有差别的,是可以分开的。
《三国演义》这部书对曹操的描写是不公正的,可谓黑化严重。曹操本是一代奸雄,但在人们印象中却是个奸臣,曹操从一代乱世奸雄成了白脸奸相的乱臣贼子,受到老百姓的厌恶和文人的口诛笔伐。这就是《三国演义》与真实的曹操的区别所在。其实,曹操的文学造诣极深,几乎他的诗歌都是经典。曹操率兵打仗可谓是出神入化,他诠释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用兵之道。后人诟病曹操的原因之一,就是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杀了人家还这么理直气壮。可史实上,曹操只是说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本是就事论事,但是因为加了寥寥几个字,就将曹操推进了万丈深渊。而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是太片面,那并不是曹操的想法。曹操的谋士献计,说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敌方势力为了把他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才说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如果没有曹操,东汉亡得会更早,曹操早期是汉室忠臣,只不过后来他的野心膨胀,也理所当然。汉室气数已尽,必须有人来开创一个新的王朝。曹操代表了寒门庶族打压士族,欲开创一个新的王朝,却被愚忠迂腐的儒生写成奸佞。可悲可叹可惜,但曹操依旧是曹操,是那个胸有韬略、颇有王者之气的曹操。过了千年万年,他依旧是曹操。
所以说,历史人物与《三国演义》人物是能分开的。
谢谢邀请!
要想分清《三国演义》与历史人物,最好是《三国演义》与《三国志》都读一下《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三国志》是历史传记。
文学作品的着眼点在人物,历史传记看重的是事实。
举例说明:
关羽的“成名战”是“温酒斩华雄”,《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侯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中,有一首赞诗:
威震乾坤第一功,
辕门画鼓响咚咚。
云长停杯施英勇,
酒尚温时斩华雄。
有这么一首“后人”作的诗歌为证,关羽“温酒斩华雄”似乎是真得了!
但在史书《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中却找不到关于这件事的蛛丝马迹。
莫非“斩华雄”这事儿是假的?!
在《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第一》有这么一句话:“……坚……会战于阳人,大破(董)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
原来,正史中斩华雄的人,却是在《演义》中被华雄杀得一败涂地的孙坚!
那为什么把孙坚的功劳给了关羽呢?
那是为了塑造一个英勇善战的关二爷的形象!
当然,《三国演义》中,很多故事都是虚构的,所以,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七虚三实”,这种说法并不过分!
黎元洪为什么被民国官场称为“活菩萨”?
黎元洪(1864~1928),民初著名的人物,他和孙中山、黄兴、袁世凯并称“民初四巨头”。
他曾在10年间两任总统,三任副总统,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
黎元洪:湖北黄陂人,人称黎黄陂,他在官场上还有个外号叫做“活菩萨”。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外号和他的性格、行为有关,黎元洪的“活菩萨”这个外号可谓名副其实。
大家都知道菩萨以普度众生为怀,心善面慈,不得罪任何人,还别说,黎元洪在官场上像极了菩萨。
(黎元洪)
黎元洪在20岁时考入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由于他有些文化,5年后被派往海军服役。
1894年黎参加了中日甲午战争,在战斗中,他所在的舰船被日寇击沉,黎在海上漂流了十几个小时被渔民救起,也许是菩萨显灵,黎元洪大难不死。
有道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随后黎投奔了张之洞,深受器重。
1906年,也就是在黎元洪42岁时,由于清军改制,黎元洪出任湖北新军第21军协统。
转眼5年过去了,到了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了。
武昌起义是民国建立的始发点。原来武昌新军工程营一部分激进青年,在革命党的领导下率先起义,其他新军士兵纷纷响应,一夜之间,武昌光复。
武昌起义是打响推翻清朝的第一枪,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武昌起义)
经过一夜激战的革命士兵,聚集在武昌市阅马场湖北咨议局开会,决定推举新都督。
鉴于革命士兵中文化程度很低,不足以担此要职,于是有人就想到了黎元洪。
为什么是黎元洪呢?
首先黎元洪有文化,为人和善,尤其对文人很好,革命军中都是一些年轻的文化青年,因此对黎有好感
再就是黎本人是湖北人,如果他出任武昌都督,对清朝打击是巨大的,对当地的军政人士有一定的号召力。
鉴于种种原因,黎元洪成了武昌都督的不二人选。
从前面的叙述可以看出,黎元洪其实和革命军并没有联系,也没有倾向革命的思想,因此当士兵代表传达了要让他当都督的决定时,据说黎元洪吓得钻到床底下,说什么也不出任总督,是士兵代表用枪逼着他上任的。
其实仔细想来也是,当时的天下还是清朝的天下,黎元洪出任光复后的武昌都督,岂不成了清政府要打的出头鸟?
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形势越来越利好革命军,黎元洪这才摆脱了恐惧,表态要将革命进行到底。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黎元洪被选为副总统。
大家看到了吧?民初杰出的人物比比皆是,黎元洪既不是激进分子,也不是革命军中人,但是机缘巧合却成了首义都督。
不说别人,当时黄兴的威望和成就在革命军中要远远大于黎元洪,可是却被黎抢了风头,由此可见,上天还是青睐黎元洪的。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应该知道了,袁世凯两面三刀威逼末代皇帝溥仪退位。
1912年12月12日清朝灭亡,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黎元洪被袁认命为副总统。
(黎元洪)
当初黎不想就任副总统,因为他知道袁世凯的为人。
由于黎是首义都督,这有标志性的意义,袁世凯为了装点门面,命段祺瑞接替湖北都督,逼着黎离开湖北来到北京上任。
从此以后,黎元洪再也没有回过老家。
1913年,袁世凯派人暗杀了宋教仁。
原来宋教人想实行总理内阁制度,也就是说要限制总统的权利,因此和袁世凯产生了矛盾,于是袁世凯派人杀了宋教仁。
孙中山一怒之下发动了第二次革命,结果被袁世凯打败,孙中山被迫流亡日本。
当时黎元洪反对孙中山革命,想让孙中山以和平的方式解决。
(孙中山)
当袁世凯正式出任民国第一任总统时,黎元洪由于没有跟随孙中山革命,再一次被袁世凯任命为副总统。
到后来袁世凯想称帝,于是征求黎的意见,黎反对袁世凯称帝,说“我们好不容易推翻了清朝,如果再复辟怎么能对得起武昌起义的烈士呢?”
从此袁世凯不再征求黎的意见,许多人劝黎元洪顺应袁,黎元洪说:“如果你们再逼我,我就一头撞死在这柱子上”。
事实是黎虽然反对袁世凯称帝,但是他不会像云南蔡锷一样起兵反对,再者说了,黎此时就是一个光杆司令,他也没能力起兵。而袁世凯恰恰看中的就是他这种空头名声,对自己产生不了实质性的危险。
这也是黎元洪为什么是官场活菩萨的原因,他爱憎分明,但又无能为力。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曾经两任总统,但都被迫下野,主要原因是他手中没有兵。
在总统任期内,黎元洪只不过是责任内阁制下的“橡皮图章”。
(段祺瑞)
比如当时段祺瑞的红人小诸葛徐树铮,始终不把黎元洪这个总统放在眼里。有一次徐让黎盖章,当时黎问了一句,徐树铮说“段总理的事你最好别管,让你盖章,只管盖章就行了。”
当时气得黎干瞪眼,但有什么办法呢,段祺瑞手中有兵,他这个大总统手下没兵,只是一个光杆司令。
最后黎元洪不甘心受气,一怒之下废了段祺瑞的总理职务,谁知无意之中造成了张勋复辟。
面对这种糟糕的局面,黎元洪束手无策,最终还是段祺瑞“三造共和”赶跑了张勋。
黎元洪万万没想到自己的无意之举,摧毁了脆弱的民国根基,无意之间成就了段祺瑞的“三造共和”的美名。
到了晚年,黎元洪心中有愧,从此不问政治,开始大规模的投资实业。
(袁世凯)
1928年6月3日,黎元洪因脑溢血病逝于天津。
综上所述,黎元洪号称活菩萨,是因为人品不错,道德上无瑕疵,由于能力的局限没有普渡众生,因此他相较于其他三个巨头来说,有点默默无闻。
文/秉烛读春秋
黎元洪为何被称为“活菩萨”?讽刺还是敬重?
民国时初期,中华大地上再一次出现了三分魏蜀吴的情况。
在北京,袁世凯实际上已经掏空了清廷,摄政王载丰和宣统皇帝,实际上就是失去权利的汉献帝。在武汉,黎元洪从旧军队的旅长成为武汉军政府首领、武昌首义带头人,支持率相当高。而孙中山,直到武昌首义一个多月后才回到南京,成为南京临时政府的临时大总统。
如果袁世凯是曹操,黎元洪就是刘备,而孙中山就是孙权。
有人把黄兴和前面几个并列,其实完全胡说八道。
黄兴在孙中山那里,算一个太史慈吧。二号人物周瑜,其实应该对应宪政专家宋教仁。对了,还有汪精卫,相当于鲁肃吧。
说完基本局势,大家就知道了,为何黎元洪会被称为“活菩萨”了。
完全就是讽刺,赤裸裸的讽刺!
袁世凯由全国兵力占7成的北洋系支持,孙中山和宋教仁有全国半数上的督抚支持的国民党。
袁世凯掌握着真正的军权,以及清朝皇帝禅让的法统合理性,还有这帝国主义列强“非袁世凯不可”的强烈支持。孙中山和宋教仁拥有着国会第一大党国民党,以及与生俱来的理想主义和革命主义号召力。
理想主义者会选择孙中山,现实主义者会选择袁世凯,可是,黎元洪有什么?别人凭什么选择黎元洪?
事实上,孙中山和宋教仁可以在同盟会和国民党的旗号下到处招兵买马。别人也不知道国民党什么意思,反正就是和别人结盟呗!于是,国民党快速扩大,在督抚之间、各界名流期间都非常流行。
国民党最牛的时候,孙中山甚至邀请袁世凯加入国民党,袁世凯的核心成员赵秉钧、段祺瑞等等都受到了邀请。
用理想收买敌方,与袁世凯用高官厚禄收买宋教仁、黄兴、汪精卫一模一样!
黎元洪,拿什么东西来收买别人?
黎元洪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湖北作为自己的基本盘。
而这个基本盘,还是千疮百孔的基本盘。
黎元洪手下也有五虎上将,比如说共进会老大孙武、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以及最勇敢的方振武。这些人都是湖北的本地派,大约相当于刘表荆州本地人,到底投袁世凯还是孙中山,完全他们自己说了算。
可是,黎元洪与武汉三武都合不来,尤其是孙武和蒋翊武,根本不愿意当他的关羽和张飞,张振武当初用枪顶着黎元洪脑门逼他参加革命,如今总拿出来给别人说,搞得黎元洪一点面子都没有。黎元洪,表面上看武汉军政府人才济济,可实际上都是反对黎元洪的刺头,没有一个忠君护驾的赵子龙,更没有出谋划策的诸葛卧龙。
最为尴尬的是,黎元洪就手里的这些武汉人都收拢不住,不停向外流失。
南京临时政府组建时,湖北方面来了不少人,可是在选举中都没选上,9个次长,只有5个湖北人,而且都是没参加武昌起义的旁系。
孙武和蒋翊武一手打造的武昌起义主力文学社和共进会,实际上从那时就土崩瓦解了。
这还不算完,更差的命运还在等着黎元洪。
黎元洪与张振武关系持续恶化,可是黎元洪却不敢自己动手灭了张振武。从这件事上,黎元洪不仅比不上心狠手辣的袁世凯,甚至杨梅总督陈其美都不如。陈其美的救命恩人李燮和抢上海督军位置,派人刺杀,李燮和害怕,只好逃跑投奔袁世凯;陈其美浙江同乡陶成章掌握浙江督军位置,尾大不掉,派人刺杀,一击即中!
直接负责刺杀陶成章的人是谁,大家自然知道!
黎元洪早就想弄死张振武,给自己掌控湖北扫清道路,可是又不敢学陈其美搞暗杀,于是上书袁世凯,让袁世凯给他判罪!
袁世凯也许搞刺杀不行,可是搞阴谋诡计厉害多了。直接在记者面前打死张振武,制造了一个大新闻!
正当黎元洪以为,张振武之死是袁世凯大麻烦时,袁世凯向记者公开了黎元洪和张振武你死我活的证据,并且认定一切都是黎元洪的问题!
黎元洪忽然发现,杀了张振武,他自己在湖北也呆不下去了,只好北上投靠袁世凯,当了最没用的副总统。(后来,段祺瑞用同样的方式搞垮了把江苏当基本盘的冯国璋,相当牛逼)
再看孙中山和黄兴这伙人,明明知道弄死张振武的是黎元洪,却不愿意追究黎元洪责任,炮口对准袁世凯。
毕竟,弄倒黎元洪,并不符合利益最大化原则。
从那时候开始,黎元洪就成了没人在乎的“活菩萨”。明明还活着,但其实已经死了,明明是个菩萨,位高权重,却没有人听他的。
黎元洪后来巧合之下还当了总统,可是在总理段祺瑞面前,总统是个屁!段祺瑞的秘书长徐树铮,对黎元洪颐指气使、嚣张跋扈,黎元洪屁都不敢放一个。
所以,你以为活菩萨称号是夸黎元洪吗?太天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