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四面楚歌》故事大概150字左右

《四面楚歌》故事大概150字左右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750 更新时间:2024/1/25 0:51:59

楚汉相争时代,刘邦在垓下重兵围困项羽,这时谋臣张良出了一个注意,在夜晚让自己的士兵高唱楚歌,让项羽的士兵以为楚地已经尽失,没有了继续一战的士气,于是纷纷出逃,以致项羽最后被困乌江自刎。

四面楚歌的主人公是谁

初出茅庐诸葛亮

指鹿为马赵高

愚公移山愚公

百步穿杨养由基

纸上谈兵赵括

图穷匕见荆轲

卧薪尝胆勾践

破釜沉舟项羽

闻鸡起舞祖逖

老马识途管仲

凿壁偷光匡衡

历史中的“四面楚歌”是什么样子的呢?

楚汉议和还不到两个月,刘邦便组织了韩信、彭越、英布三路大军会合一处,在韩信统率下,追击项羽。公元前202年,项羽被汉军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县东南),韩信在垓下的周围布置了十面埋伏。

项羽的人马少,粮食也快吃光了。他想带领人马冲杀出去,但是汉军和各路诸侯的人马层层包围,项羽只好回到垓下大营,吩咐将士小心防守。这天夜里,项羽在营帐里愁眉不展。他身边有个宠爱的美人名叫虞姬,看见他闷闷不乐,便陪伴他喝酒解愁。

项羽要虞姬离开垓下,回彭城或是回她的故乡,虞姬温柔地加以拒绝。要死就死在一起,她的念头非常单纯。项王战死,她也不独活。到了午夜,只听得一阵阵西风吹来,风声里还夹着歌声。项羽仔细一听,歌声是从汉营里传出来的,唱的都是楚人的歌曲,楚军士兵那本已冰冷的心,顿时有如春回大地,冰消雪融,流水淙淙,万物苏生;他们好像回到了故乡的村庄,看见了那熟悉的山水、田野、牛羊,家乡父老的一张张笑颜、企盼的目光……楚军士卒不觉坐起身来,不顾严寒,走出营帐,向汉军营寨远眺。

项羽听四面到处是楚歌声,失神地说:“完了!恐怕刘邦已经打下西楚了!汉营里怎么有那么多的楚人呀。”项羽愁绪满怀,忍不住唱起一曲悲凉的歌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唱着唱着,禁不住流下了眼泪。旁边的虞姬和侍从也都伤心地哭了起来。当天夜里,项羽跨上乌骓马,带了800个子弟兵冲出汉营,马不停蹄地往前跑去。

天亮后,汉军才发现项羽已经突围出去,连忙派了5000骑兵紧紧追赶。项羽一路奔跑,后来他渡过淮河时,跟着他的只剩下100多人了。但后面的追兵又围上来了。项羽对跟随他的士兵们说:“我从起兵到现在有8年了,经历过70多次战斗,从来没有失败过,才当上了天下霸王。

今天在这里被围,这是天要叫我灭亡,并不是我打不过他们啊!”项羽说罢又几次冲出重围,一直到了乌江(在今安徽和县东北)边。此时,他的身边只剩下20几个人了。恰巧乌江的亭长有一条小船停在岸边。

亭长劝项羽马上渡江,说:“江东虽然小,可还有1000多里土地,几十万人口。大王过了江,还可以在那边称王。”项羽苦笑了一下说:“我当年在会稽郡起兵时,带了8000子弟渡江。

到今天他们没有一个能回去。我一个人回到江东,即便是江东父老同情我,立我为王,我也没脸见他们呀。”项羽说完跳下马来,对亭长说道:“我知道您是位长者,我骑这匹战马已有5年,所向无敌,曾经一日行走千里,不忍心杀掉它,就送给您吧。

”项羽把战马送给乌江亭长后,令骑士全部下马步行,跟追上来的汉兵展开肉搏战。他们杀了几百名汉兵,楚兵也一个个倒下了。项羽受了十几处创伤,最后在乌江边拔剑自杀了。项羽死后,楚地全部向汉军投降,唯鲁地不降。

汉王率大军想要屠城,兵至曲阜城下,还可听到城中的弦歌诵读之声,认为鲁人坚守礼义,为君主死节,便拿出项羽的人头令鲁人观看。鲁地父老见项羽已死,这才投降汉军。当初,楚怀王曾始封项羽为鲁公。

项羽死后,鲁地最后投降,因而按照鲁公封号应享有的礼义,将项羽安葬在谷城(今山东东阿南)。汉王为项羽发丧,洒泪而去。项羽的各支宗族,汉王都不加以诛害。刘邦封项伯为射阳侯,项襄为桃侯,项佗为平皋侯,但都赐姓为刘。

感谢悟空小秘书邀请!

四面楚歌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在大多数情况下,都用来形容绝境,没有任何机会和孤立无援,这种情况被称之为四面楚歌。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这个时候,西楚霸王项羽率领的楚军因被汉军包围,这时候汉军唱起楚歌,采取攻心计。楚军士兵在被围的情况下,而且缺粮少吃。很多士兵,在外征战多年,纷纷开始思念起了家乡。由此楚军军心大乱,不战自溃。这时候对于项羽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本来就在不利的情况下,然而自己的内部又开始崩溃。

自己心爱的女人虞姬也自杀了,项羽带着一部分残兵败将,开始突围。最后也没有成功,后来我们都知道了事情的结局,留下了名传千古的,乌江自刎的故事。

四面楚歌对项羽,是绝境,自己最后的一次希望,也即将破灭。也可以这么说吧,项羽的生命也可以从此进入倒计时,就算项羽是无敌的,但他终究是不是停不下来的机器。就算项羽不自刎,也会被汉军一轮一轮的车轮战耗死。周围的汉军看着他都红着眼睛,此刻的西楚霸王,也是他们荣华富贵的阶梯。

心爱的女人死了,兄弟也战死了,有的部下背叛了,还有的跟着他,不离不弃的战友,兄弟。这尸横遍野的场景,可能吧,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也有些厌倦了。乌江亭长的劝阻下,也没有登上船。而是选择了保留西楚霸王的最后一次尊严。

霸王乌江自刎也留下了流传千古的传说,时隔千年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西楚霸王的霸气。和历代史学家对他的敬仰与敬佩!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凿壁偷光.纸上谈宾.悬崖刺骨的历史人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第一个指西汉匡衡。第二个指赵括,这个人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个悬梁刺股由两个故事组成。“悬梁”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汉朝人孙敬,字文宝,非常好学,从早到晚地读书。有时疲倦了,想睡觉,就用一根绳子系住头发,另一头拴在房梁上拉直。这时候如果再打瞌睡,就会被绳子拉醒。“刺股”的

  • 关于历史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有一仙女,道号蕃厘,来到扬州向凡人称说花木之异。百姓不信,她即取白玉一块,掘土埋下,马上长成一株仙树,高达一丈多,花洁白如玉,微风过外,香飘十里。仙女去后,人们特地为此花建造寺观,取名蕃厘观。因种玉得花,此花名琼花。据记载,此花只有扬州有。隋朝时,炀帝听说琼花盛名,专门修建大运河,乘龙舟到扬州赏

  • 历史上真实的李逵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史书上确实有李逵这么个人物,不过与《水浒传》中所记载的那个粗鲁豪放,义薄云天的黑旋风完全是两个形象。给大家讲讲历史上真实的李逵是个怎样的人。南宋徽宗年间,发生了举世震惊的“靖康之耻”,当时这个李逵还在密州做了个小武官——乐将节级,和守衙节级杜彦、小节级吴顺在一起。他们三个是意义相投,关系不错。《三朝

  • 复述刘玄德三顾茅庐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

  • 历史上姓丁的伟人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丁姓最早发源为今山东,秦汉时主要聚居地在今江苏、山东、河南。魏晋、南北朝时,南方丁姓以今江苏南部、浙江大部为繁衍主区,北方丁姓以今山东、河南为主要繁衍生息地。唐福建、广东。清台湾、后泰国、新加坡、美国。丁姓历史最讵名人物有:1)丁谓:北宋真宗时任右谏议大夫,后升至宰相,被封为晋国公。他以怀柔政策对待

  • 求“三顾茅庐”的故事!比较齐全点啊!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我也没找到白话的,只有简略的东汉末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司马徽说:“此地有‘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多方打听,得知“伏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住茅庐草棚,耕作自养,精研史书,是个杰出人才

  •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是如何当上总统的?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袁世凯称帝失败以后,病情加重,在临终前,他召见了段祺瑞、徐世昌等北洋系大员交代付后事。其中大总统的继承人,袁世凯写好放在金匮石屋,有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三个名字。段祺瑞一向视自己为袁世凯的继承人,但是徐世昌认为此时西南地方实力派起兵反对袁世凯复辟,喊出的口号是恢复约法,约法又分辛亥革命成立时南京政

  • 李玉堂将军是广饶哪里人?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李玉堂将军简历导语:李玉堂将军简历:李玉堂,抗日名将。字瑶阶,1899年3月16日(清光绪二十五年二月初五)出生于山东省广饶县大王桥河西的一户地主家庭。父名启绪,母延氏。李玉堂在家中排行第四,上有两兄一姐,下有两弟一妹。李家世代农商结营,到了李启绪这一代已有田产六十余亩,家境较为富裕,这使李玉堂从小

  • 三顾茅庐的故事梗概?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

  • 适合高中生的春秋战国、魏晋历史读物有哪些? 最好是人物传记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你提到的这些读物我都没接触过,就不评论了。对于春秋战国的历史当然首推春秋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和《史记》。其中《春秋》是编年体史书,而《史记》似乎更符合你的要求,因为它是纪传体的。《战国策》描绘了战国时代各国的斗争谋略,但我个人认为它不是史书(虽然具有史料价值),以史书的标准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