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一仙女,道号蕃厘,来到扬州向凡人称说花木之异。百姓不信,她即取白玉一块,掘土埋下,马上长成一株仙树,高达一丈多,花洁白如玉,微风过外,香飘十里。仙女去后,人们特地为此花建造寺观,取名蕃厘观。因种玉得花,此花名琼花。据记载,此花只有扬州有。隋朝时,炀帝听说琼花盛名,专门修建大运河,乘龙舟到扬州赏花。一天,风和日丽,琼花盛开,芳香四溢。等到炀帝在宫女官员簇拥下前去赏花时,突然卷起一阵狂风,吹得人难于睁眼,风停以后,花坠芯落,地上一片雪白,树上不见一片琼花。隋炀帝大怒,命武士马上将琼花树砍去,隋炀帝死后第二年,琼花老根上又长新枝。后来有人将琼花从扬州移植到杭州,隔年它就憔悴无花,只得又将琼花送回扬州,以后又年年开花不败。传说中的琼花大如玉盘,香味令人陶醉,每隔一个小时就变换一种颜色,流光溢彩,赏心悦目。如今,扬州大明寺内平远楼前有一株大树,高丈余,枝叶繁茂,春天开花,花如白玉。传说隋炀帝为看琼花而修苏杭运河,实在荒淫无度,过江需许多民工拉纤,可是琼花却通人性,不开放,衰败来气这个昏君。好不容易打上去的,给我分吧。。。
东营有哪些历史名人,你最欣赏的是谁?
谢谢邀请。东营地处黄河三角洲,这片热土自古以来就人才辈出,这些杰出的人物如灿烂的群星,在历史的夜空中闪烁。古代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乐安(今广饶)是闻名中外的“武圣”孙武(孙子)的故里;汉代,有著名的经学家欧阳生、倪宽,其中倪宽在汉武帝时官至御史大夫,并对中国历法的进步做出很大贡献;元代,有一代名将护国上将军綦公直;明代,有著名学者李舜臣和以刚正著名的“铁面御史”成勇;清代,有名冠齐鲁的学者李焕章,“杨州八怪”之一、颇有政声的乐安县令李方膺,名泽后世、为官清廉的隋藏珠,闻名中外的古钱币学家李佐贤,著名农民起义首领李金鳌等。近现当代史上,一大批优秀的东营儿女,或投身于民主革命的洪流,或献身于民族解放的疆场,或致力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在不同的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如追随孙中山的辛亥革命著名人士邓天一,著名革命烈士李耘生、李竹如,抗日名将李玉堂等。
最喜欢的当是“武圣”孙武(生卒年不详)字长卿,又称孙武子、孙子,春秋末期乐安(今东营市广饶县)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思想家,被后世尊为“武圣”。曾以《兵法》(后多称其为《孙子兵法》)见于吴王阖闾,被任为将,率吴军攻破楚国。他的著作《孙子兵法》被誉为古代兵学圣典;全书共13篇,6000余言;揭示了战争的重要规律,论述了战争论、治军论、制胜论等多方面的法则;注重分析情况,全面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强调战略战术上的“奇正相生”和灵活运用;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为古今中外军事家、政治家所重视。《孙子兵法》被译成日、法、英、德、俄、捷、朝等数十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
孙子故里是广饶还是惠民?
关于它的作者孙武子,由于历史没有留下更多的文献资料,以致连他的里籍身世也发生了疑问,随着新的世界性“孙子热”的兴起,在中国,在孙子的故乡山东省北部濒临渤海的大平原上,曾经进行过一场“抢孙子,争祖宗”的争夺战。事情发展之初是平静的。80年代中期,以中国军事科学院为首的北京和全国各地主要的“孙子兵法”研究家们,经过了一番认真的考辨、论证之后,一扫历史的混沌,认定兵学鼻祖孙子的故里就是今天山东惠民县。此种说法最早源于李浴日先生对孙子的研究。早在1937年,他在《孙子兵法之综合研究》中,对《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学者孙星衍以其先祖孙文虎追封为“乐安郡公”,认为自己“吾家出乐安,真孙子之后”为据,从而作出如下判断:“孙子是从唐代之乐安郡,即清代之山东省武定府,今之惠民县附近奔吴。”尽管李日浴先生没有重新提出孙子故里是惠民县。然而,惠民县孙子故里的传统说法便被学术界所公认,迄今己有50余年之久。就连《辞海》等多种工具书也明确了孙子故里是今惠民县的概念。
1989年5月,第一届《孙子兵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惠民县召开。在此之前,国内还有“博兴说”和“惠民说”之争。为了还历史的本来面貌,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专家吴如嵩和陈秉才合作著《孙武故里考疑》一文,集多年争论之大成,力排“博兴说”,作出了孙子故里应是古称“厌次”的惠民县的结论。其他史志研究专家在惠民考察所得的种种文物遗迹,也证实了这一点。1988年12月,惠民县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科学院、国防大学、总后勤编审办、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确认惠民乃孙子故里。
1990年10月,更大规模的第二届孙子兵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18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会上会下,也从没有人对孙子故里的问题提出异议。
1991年初,山东省广饶县突然挑起了“孙子故里”争夺战。1月27日至30日,广饶县出面在本地又召集了“第一届孙武故里研讨会”,到会的有来自上海、山东等地的专家、学者30多人,提交论文20余篇。会议认为,通过对广饶“水文地貌等进行实地勘察”,“孙子故里在今广饶县”,“这项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关于孙子研究的一项空白”。会议还决定,成立“孙子研究会”,修建一个孙子纪念场所“孙子园”等等。2月27日,几乎全国各大新闻机构同时登载和播发了消息,又把“孙子故里是今山东广饶县”传播到全国、全世界。
面对这种学术上的争论,一时舆论哗然,莫衷一是。惠民人民更是街谈巷议,群情激越。当天,由地委副专员和惠民县县长、人大常委会主任等组成的上访队伍出发了,到省委、省府,到北京,找领导,找报社,找电台,汇报情况,查询来头。为了“救火”,县史志办和老研究员搬着县志和古籍,到大街、集市上设摊,向群众宣讲孙子故里是惠民县的种种根据,据理批驳“广饶说”。
设在北京的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也忙碌起来。会长秘书长和学者紧急集会。重新研究孙子故里的问题,认真分析“广饶说”的论据。
坚持“广饶说”的一方也不甘示弱,上下游说,阐明自己的道理。他们由广饶县长带队,到省里,到中央,找过去在广饶县战斗过的老领导给予支持;有关的研究人员也到孙子兵法研究会当面汇报。
至此,关于孙子故里的争论己到了白热化程度,牵动了学术界,波及两种宣传的新闻界,也影响到社会的其他方面。
各方争执不下,辩论日益升级。面对“广饶说”引起的争论。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也专门召集本会在京部分专家学者,再次对孙子故里进行了考辨,重申。从目前资料和考辨情况看,孙子故里在山东惠民之说是合理的。专家们认为,在没有新的确凿考古和史料发现之前,不要随意推翻历代史学研究成果,而应维持多数史学家所认同的传统说法。很快掀起的“孙子故里”争夺战,也很快降温。孙子故里的考证作为一个学术问题,相信,将会在以后的争鸣中得到发展,在探讨中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争夺孙子故里的可不止广饶和惠民两地。曾经有一段时间三地并起争夺孙子故里一度趋于白热化。这三地分别是广饶、惠民和临淄。而且三个地方都拿出了“铁证”。
史籍记载孙子顾里在古乐安,依据主要有两条:
一条是唐代元和年间编撰的《元和姓纂》,里面提到乐安有孙武之后安居于此;
第2条是官修史书二十四史中《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提到孙武的先祖为齐国的大夫,因有功被齐景公赐姓为孙,封地于乐安,后来,孙武出生于这块封地之中。
民国时期编撰修订的《乐安县志》中也采用延续了这种说法。
但是古乐安地望到底涵盖哪些范围,如今很难考证,所以才产生了如此争执。
广饶政府和人民显然都认为孙子是他们的老乡,而且为了考证孙子故里所在早在1990年广饶县就成立了孙武故里考证领导小组抽调县里相关工作的实质编撰人员参加小组并且邀请了复旦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到多所学校10多名专家教授进行考证,当然他们考证的结果是古乐安的地理位置大概就是今天广饶县范围之内。基于此广饶县委县政府还积极推广孙子文化,举办孙子国际文化节,并且请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和曲阜市古建筑设计院设计建设了广饶孙武祠,还有一系列孙子相关的研究成果产出,俨然在孙子故里之争中占据了上风。
惠民县也不甘落后,从2003年开始。惠民县开始举办中国(惠民)孙子文化旅游节,虽然听着不如广饶国际文化节大气,但是也算是惠民县在孙子故里之争中表明自己不甘落后的姿态。山东孙子研究会的成员郭克勤先生还专门写了一篇《孙子故里新考》,认为孙子故里应该是现在的惠民县,有兴趣的可以翻来读一下。另一个呗,当做是孙子故里证据的就是,惠民县境内直到现在孙氏后裔还有很多,境内的孙子庙、孙氏祠堂也建有多处。
还有一说就是临淄说。这种说法的来源是《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中提到孙武的祖父曾经在临淄生活,所以推断孙武之父与其本人应该都是在临淄出生成长,然后外出闯荡的。
孙子的故里到底在哪里呢?虽然说法众多,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靠发现以及新资料的收集,种种迹象似乎都表明了,广饶说或许更加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