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历史讲解?
隋朝(581年-618年,一说619年或630年)是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重要朝代,因唐朝与隋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一脉相承,故史学家常将两朝合称为隋唐。
隋朝国号
隋文帝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坚袭此封爵,即位后立国号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为“隋”。
隋朝历史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登基为帝,即隋文帝,建国隋,定都大兴城(今西安),北周覆亡。
南下灭陈
隋文帝意图南灭南朝陈,采纳高的策略:干扰南朝陈的农业生产,破坏陈国的军事储积,使陈国损失惨重,而又疲惫不堪。隋文帝于隋与突厥之战胜利后,开皇七年十月废除西梁国。隔年发动灭陈之战,隋文帝命晋王杨广为行军元帅、秦王杨俊、河清公杨素为副帅、高为参谋、王韶为司马,兵分八路攻陈。
杨素率水军从巴东顺长江东下,与荆州刘仁恩军联合占领延州(今长江西陵峡口、湖北枝江附近江中)等上游陈军防御。由公安东援建康之中游陈军也被杨俊军阻于汉口一带,为下游隋军创造有利条件。下游隋军主力乘陈朝欢度元会(即春节)之机分路渡江。行军总管韩擒虎、贺若弼两军钳击建康,与宇文述军包围建康。开皇九年(589年)二月,隋军进入建康城,俘陈后主,陈亡。开皇十年(590年)九月,隋派使臣韦等人安抚岭南,冼夫人率众迎接隋使,岭南诸州悉为隋地,隋朝统一天下。
开皇之治
开皇之治是隋文帝在位开皇年间时开创,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隋文帝杨坚倡导节俭,节省政府内不少开支、废除了不必要的杂税并设置谷仓储存食粮。杨坚成功地统一了历经数百年严重分裂后的中国,从此中国在大多数的世纪里都保持着他所建立的政治统一。
政治方面,隋文帝统一中国后,一面躬行俭朴,一面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巩固政权的措施。
经济方面,仿北魏的均田制,实行均田法,定丁男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妇女则分露四十亩。又减免赋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学术文化方面,文帝大力提倡文教,广求图书。
军事方面,鉴于南北朝晚期,突厥藉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时侵扰北周、北齐。故隋立国后,隋文帝便派兵攻打突厥,后来更采用离间分化策略,使突厥分为东西两部,彼此交战不已,隋则得以消除北顾之忧。
正由于上述措施的推行,隋在文帝统治的最初二十多年间,政治清明,人口增加,府库充实,外患不生,社会呈现了一片繁荣,历史称为“开皇之治”。开皇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是隋朝的极盛时期。
步入盛世
隋炀帝初期国力仍然兴盛,隋炀帝营建洛阳,开凿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修驰道与筑长城,带动关中地区与南北各地区经济与贸易发展;并对四周国家展开征讨,扩张隋朝版图。然而,由于隋炀帝急功好利,使得这些作为对社会反而造成破坏。
在政治制度上,隋炀帝改革官制与租调制度,并开始设进士科,最终形成科举制,这些都创新典章制度。大业前期是公认的隋朝全盛时期,即使《隋书》也将前七年和后七年分开来写,以示区别。
群雄并起
隋炀帝多次发动战争劳民耗财,最终引起统治危机。611年,山东、河南大水成灾,漂没四十余郡,王薄率众于长白山(山东章丘)发动民变,抵制隋炀帝三征高句丽。613年,刘元进据吴郡,自称天子,同年被灭。直到杨素的儿子杨玄感于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举兵叛变,达官子弟纷纷参加,隋朝统治阶级正式分裂,带动全国各地纷纷叛乱。河南地区有翟让、李密的瓦岗叛军。河北地区有窦建德的叛军,江淮地区以杜伏威、辅公较强。
走向覆亡
隋廷在此局势下迅速的土崩瓦解。早在公元616年,隋炀帝命越王侗留守东都,自己率众前往江都。他下令筑丹阳宫,准备迁都丹阳(今南京)。跟随他的大臣卫士大多是关中人,不愿意长居江南,加上江都粮尽,人人北逃关中。618年4月11日,宇文化及、司马德戡与裴虔通等人发动兵变,弑隋炀帝,拥立隋炀帝侄子杨浩为帝。不久宇文化及又弑秦王浩自封许帝,建国许。
隔年被唐将李神通与夏王窦建德联合剿灭。617年5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第三个孙子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
618年6月12日,李渊逼迫隋恭帝禅位,618年6月18日,李渊正式称帝,建立唐朝,为唐高祖。中原地区得知炀帝死讯后,618年6月22日,洛阳留守“七贵”拥立隋炀帝次孙越王侗为帝,即隋哀帝;619年5月23日,王世充废隋哀帝,两个月后弑之,隋朝亡。
隋朝疆域
国土范围
在东北地区边界固定在辽河一带。在北方到五原、定襄等阴山以北之地。西域地区取得青海一带领地,深入青海湖及西域东部。西南地区设南宁州总管府于味,南方设置比景郡、象浦郡、海阴郡等三郡。
行政区划
隋朝行政区划隋朝行政区划有两次重大变化。隋文帝基本统一天下后,鉴于从东汉末年开始的州郡县三级制已经混乱不堪,废除天下郡置,改为州县二级制。隋炀帝继位后,不久将所有的州改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全国190个郡,1255个县。隋朝后期把洛阳为东都。
隋朝政治
中央制度
隋文帝杨坚即位后,首先做的一件大事就是废除北周附会《周礼》六官所建立的官制,代之以新的职官制度:“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等省,御史台、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国子、将作等监,左右卫、左右武卫等府。”以强化中央集权和恢复汉族王朝官制的传统。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制是隋代中央官制的核心。
地方制度
隋代地方上分为州、郡、县三级,后于开皇三年废除郡的行政设置,以州直接统县,隋炀帝时又改州为郡。隋代州的长官每年年底都要进京述职,称为朝集使。朝廷则派司隶台官员或别使巡省地方。
科举制度
隋朝时,587年隋文帝正式设立分科考试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选官不问门第。科举制度初期设诸州岁贡,规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参加秀才与明经科的考试,606年,隋炀帝增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法律制度
隋文帝即位后,于581年命高等人参考北齐北周旧律,制定法律。583年,又让苏威等人加以修订,完成了《开皇律》。
隋朝军事
军事制度方面,隋朝分置诸卫,统率军府宿卫的制度源自西魏北周时的十二大将军制,设置司卫、司武官,统率府兵宿卫宫禁;又有武侯府统率府兵巡警京城,各置上大夫。
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将十二卫扩充成卫统府的制度,这是为了扩张军事力量、加强中央侍卫力量以及分散诸将权力。
隋文帝又将全国各地划分为若干军事区域,设总管负责该地区军事,平时备边防患,战时奉命出征。总管设有总管府,分上中下三等。另外尚有四大总管:晋王杨广镇并州、秦王杨俊镇扬州、蜀王杨秀镇益州、韦世康镇荆州。
隋朝经济
手工业
隋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技术的重要发展阶段。其突出的表现是,在河南安阳、陕西西安的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白釉瓷。沼帔白瓷,胎质坚硬,色泽晶莹,造型生动美观,这是中国较早出现的白瓷。隋代青釉瓷器的生产则更广泛,在河北、河南、陕西、安徽以及江南各地皆有青瓷出土,并发现了多处隋代窑址,江南为手工业发达地区。隋朝瓷器的发展也带动了当时经济的发展。
商贸
长安和洛阳,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也是国际上的重要城市。长安有都会、利人两市;洛阳有丰都、大同和通远三市。通远市临通济渠,周围六里,二十门分路入市,商旅云集,停泊在渠内的舟船,数以万计。丰都市周围八里,通十二门,其中有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招致商旅,珍奇山积”。像这样规模宏大、商业繁华的都市,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罕见的。
隋朝建设
为了巩固隋朝发展,隋文帝与隋炀帝兴建举世闻名的隋唐大运河以及驰道,建立京师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并且兴建长城保护归附外族。这些都提升了位于关中的隋廷对北方地区、关东地区与江南地区的掌控力,使隋朝各地的经济、文化与人民能顺利交流,还诞生出经济重镇江都(今扬州)。
开建运河
隋朝的政治和军事中心位于关中地区,在平定南朝陈期间,为了运兵南下,开始修建运河。由广通渠,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组成的隋唐大运河长达2700余公里。洛阳位居运河中心,西接长安,南通杭州,北通涿州,成为天下货物集散地;江都形成江南货物集散地,成为隋唐经济重心;运河沿岸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出数座商业城市。隋唐大运河为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建成后六百余年时间之内成为沟通南北双方的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纽带。
大兴城
长安城面积高达84.5平方公里,是世界上也是中国古代面积最大的都城,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城,为以后唐长安城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隋朝文化
学术思想
隋文帝前期主张调和儒佛道思想,并且主张朴实文学,反对南朝艳丽的文学思想。他提倡儒学,把儒家学说提升到治国不可或缺的地位,鼓励劝学行礼。各地纷纷广建学校,关东地区学者众多,儒学一时兴盛。南北朝儒学流派不同,说经各有义例,到隋朝时没有统一的经典,使得科举制度在明经考试方面仍然困难。到隋文帝晚年,他崇尚刑法,公开助佛反儒。
文学
由于隋朝时间较短,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不大。
隋朝艺术
绘画
隋朝的时候,由于政教的关系,因此绘画受到重视。隋朝绘画仍以人物或神仙故事为主,但山水画已发展成独立的画科。
书法
隋朝书法巧整兼力,不离规矩。初唐大家的风范规模,在此已经初步形成。著名的书法家有丁道护、史陵与智永。墨迹则有千字文与写经。隋代的书法以碑刻为大宗,《龙藏寺碑》、《启法寺碑》、《董美人志》等碑刻显示书法风格。隋末唐初尚有书法家虞世南,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唐初四大家”。
音乐
隋朝音乐受北方民族音乐与南朝宋、齐的旧乐,宫廷乐歌杂有“胡声”。隋炀帝时,设置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等九部乐。
隋朝历史多长?
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统一朝代,享国三十七年。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于丞相杨坚,北周覆亡。隋高祖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高祖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的繁荣局面。
公元604年,隋世祖杨广即位营建东都(今河南省洛阳市),又修建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开创了万国来朝的“大业盛世”。然而内外举措过度消耗国力,引发隋末民变。618年宇文化及等人在外发动兵变杀死隋世祖;李渊逼杨侑禅让,国号“唐”。619年王世充逼杨侗禅位,国号“郑”,隋朝彻底灭亡。
隋朝兴亡的历史脉络?
581年,北周重臣国公杨坚篡位称帝,建立隋朝。589年,杨广挥师渡江灭陈,重新统一全国。隋初,在杨坚隋文帝精心治理下呈现“开皇之治”的盛世气象。只可惜隋仅存二世。由于杨广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618年,隋炀帝在巡游江都的途中被部将杀死,隋朝也随他而去了。
隋朝至清朝历史年表?
隋朝:58l--6l8杨姓建都:长安(西安)
一、文帝杨坚开皇24年。
(文帝有二个年号:开皇58l--60O、仁寿60l--6O4)
二、炀帝杨广大业12年。
三、恭帝杨侑义宁l年。
隋朝只有三帝,共37年。
唐朝618--9O7李姓建都:长安
一、高祖渊武德9年。
二、太宗世民贞观23年。
三、高宗治永徽34年。
四、中宗显嗣圣1年。
五、武则天垂拱21年。
六、中宗(复辟)神龙5年。
七、睿宗旦景云3年。
八、玄宗隆基先天43年。
九、肃宗亭至德7年。
十、代宗豫宝应17年。
十一、德宗适建中26年。
十二、顺宗诵永贞l年。
十三、宪宗纯元和l5年。
十四、穆宗恒长庆4年。
十五、敬宗湛宝历2年。
十六、文宗昂太和14年。
十七、武宗炎会昌6年。
十八、宣宗忱大中13年。
十九、懿宗咸通l4年。
二十、僖宗儇乾符l5年。
二十一、昭宗晔龙纪16年。
二十二、哀帝祝天佑3年。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记载二十位,武周政权不计在内),统治唐朝29O年。
五代十国9O7--96O
五代:
后梁:9O7--923,共16年。
朱姓建希:汴梁
一、太祖全忠开平6年。
二、末帝友贞乾化11年。
后唐:923--936共14年。
李姓建都:洛阳
一、宗存同光4年。
二、明宗嗣源天成8年。
三、愍帝从厚应顺l年。
四、废帝从珂清泰2年。
后晋936--946共1l年石姓建都:汴梁
一、高祖敬塘天福7年。
二、出帝重贵开运4年。
后汉947--95O共4年刘姓建都:汴梁
一、高祖知远天福2年。
二、隐帝承佑乾佑2年。
后周951--960共lO年郭姓、柴姓建都:汴梁
一、太祖威广顺3年。
二、世宗荣显德6年。
三、恭德宗训l年。
十国:
前蜀:9O7--925建都:成都
一、王建12年。
二、王衍8年。
吴:892--937建都:杨卅
一、杨行密15年。
二、杨渥3年。
三、杨隆演lO年。
四、杨溥l7年。
楚:896--95l建都:长沙
一、马殷35年。
二、马希声2年。
三、马希范l5年。
四、马希广3年。
五、马希萼2年。
六、马希崇l年。
闽:897--946建都:福州
一、王审知4O年。
二、王延均3年。
三、王昶4年。
四、王延义4年。
五、王延政3年。
南唐:937--975建都:金陵
一、李升7年。
二、李l9年。
三、李煜l6年。
荆南:9O7--96建都:荆州
一、高季兴22年。
二、高从海20年。
三、高保融l2年。
四、高保l年。
五、高继冲l年。
南汉:9O5--97l建都:广州
一、刘隐12年。
二、刘?32年。
三、刘玢1年。
四、刘晟l6年。
五、刘l3年。
吴越:893--978建都:钱塘
一、钱41年。
二、钱元lO年。
三、钱佐6年。
四、钱l年。
五、钱40年。
北汉:951--979建都:太原
一、刘崇4年。
二、刘钧l4年。
三、刘继恩l年。
四、刘继元1l年。
后蜀:933--965建都:成都
一、孟知祥l年。
二、盈昶3O年。
宋朝(分北宋与南宋)
北宋960--1127,共l68年。
赵姓,历九帝。
建都:汴梁
一、太祖匡胤,建隆。
在位16年。
二、太宗光义,太平兴国,在位22年。
三、真宗桓,咸平,在位25年。
四、仁宗祯,天圣,在位41年。
五、英宗曙,治平,在位4年。
六、神宗顼,熙宁,在位18年。
七、哲宗煦,元佑,在位15年。
八、徵宗佶,建中靖国,在位25年。
九、钦宗桓,靖康,在位2年。
南宋:1127--l279,共152年。
历九帝,赵姓。
建都:临安(杭州)。
一、高宗构,建炎,在位36年。
二、孝宗,隆兴,在位27年。
三、光宗敦,绍熙,在位5年。
四、宁宗扩,庆元,在位3O年。
五、理宗,宝庆,在位4O年。
六、度宗,咸淳,在位10年。
七、恭帝显,德佑,在位2年。
八、瑞宗,景炎,在位3年。
九、帝,祥兴,在位3年。
元朝:l279--l368,共90年。
历十一帝.奇渥温氏,建都:燕京(北京)。
一、世祖忽必烈,至元,在位15年。
二、成宗铁木耳,元贞,在位13年。
三、武宗海山,至大,在位4年。
四、仁宗爱育万拔力八达,皇庆,在位9年。
五、英宗硕德八刺,至治,在位3年。
六、泰定帝也孙铁木耳,泰定,在位5年。
七、大顺帝阿速吉八,大顺,在位1年。
八、明宗和世,天历,在位2年。
九、文宗图铁木耳,至顺,在位5年。
十、宁宗懿质班,至顺,在位l年。
十一、顺帝托权铁木耳,元统,在位36年。
明朝皇帝有的记载十位,天顺未列入。
据明初官修《元史》记载,自成吉思汗建国迄元顺帝出亡(l206--l368),通称元朝。
明朝:1368--l644,共277年,历十六帝,朱姓,建都:南京,成祖移至北京。
一、太祖元璋,洪武,在位3l年。
二、惠帝允,建文,在位4年。
三、成祖棣,永乐,在位22年。
四、仁宗高炽,洪熙,在位1年。
五、宣宗瞻基,宣德,在位l0年。
六、英宗祁镇,正统,在位14年。
七、景帝祁钰,景泰,在位7年。
英宗祁镇,天顺,在位8年。
(复辟)
八、宪见深,成化,在位23年。
九、孝宗佑樘,弘治,在位18年。
十、武宗厚照,正德,在位l6年。
十一、世宗厚,嘉清,在位l6年。
十二、穆宗载,隆庆,在位6年。
十三、神宗翊钧,万历,在位47年。
十四、光宗常洛,泰昌,在位l年。
十五、熹宗由校,天启,在位7年。
十六、思宗由检,崇祯,在位17年。
顺
李自成
大西
张献忠,年号大顺
南明
福王朱由崧,年号弘光Z}(n
唐王朱聿键,年号隆武g
桂王朱由榔,年号永历
清朝:l644--l9ll共268年,历十帝(入关前两个皇帝:清太祖,年号天命和清太宗,
年号天聪不计在内)。
满族,爱新觉罗氏。
建都:北京。
一、世祖福临,为顺治,在位l8年。
二、圣祖玄烨,为康熙,在位61年。
三、世宗胤,为雍正,在位13年。
四、高宗弘历,为乾隆,在位6O年。
五、仁宗琰,为嘉庆,在位25年。
六、宣宗宁,为道光,在位30年。
七、文宗奕,为咸丰,在位1l年。
八、穆宗载淳,为同治,在位l3年。
九、德宗载,为光绪,在位34年。
十、溥仪,为宣统,在位3年
隋朝都城历史书?
现在专写隋朝的书很少:1,《百家讲坛--大隋风云》
2,《二十五史》中有《隋书》。
3,《一本书知晓隋朝》。
4,《隋朝那些花花事》。
5,《中国历史宝库:大河滚滚-----隋代卷》
隋朝大运河,历史作文?
古人对大运河的评价:“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赞颂大运河的历史功效说: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郡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坏:建造大运河时期,劳动人民日夜行劳,监督官极为苛刻,用鞭子抽打,有时还不给饭吃,所以为了这个大运河害死了不少人.大运河完工后,隋炀帝几次下江南游玩,不理朝政.所乘龙舟大得无法想象,船身长达几十米,船上有几层,供随行人员居住游玩.这样的龙舟造了很多艘,砍伐了大量的树木.龙舟所经过的郡县,每日都得供这么多人的粮食银子,一些穷苦的小县拿不出来,隋炀帝便把县长捉来问罪.给老百姓造成了很大的灾害.平时拉船的民工上千万,每天累死的不计其数.我所知道的就这么多了,
隋朝与唐朝的历史特点?
共同点:隋朝和唐朝都实施了科举制;三省六部制;都是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隋朝颁布的《开皇律》唐朝继续沿用等等唐朝在军事政治方面很多都是沿用隋朝的;经济繁荣
不同点:隋朝存在的时间比唐朝短,隋朝只有两任皇帝,而唐朝存在近300年
隋朝之前的历史人物?
隋朝之前的朝代有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人物数不胜数,代表人物有后羿、周文王姬发、姜子牙、管仲、乐毅、孔子、孟子、孙武、秦始皇、李斯、商鞅、贾谊、蔡伦、刘邦、刘秀、王莽、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司马炎、曹丕、曹植、谢石、谢玄、祖冲之、王羲之、顾恺之
隋朝胶东半岛历史?
1、文帝开皇三年(西583),撤东莱、长广二郡,由光州直领掖、昌阳、黄、即墨、牟平、观阳、文登等七县;五年(西585),改光州为莱州,仍治掖县。
文帝开皇十六年(西596),将莱州东部析置牟州,治观阳县,辖观阳、黄、牟平、文登等四县;缩小后的莱州仍治掖县,辖掖、昌阳、即墨
2、炀帝大业三年(西607),改天下州为郡,莱州、牟州合并为东莱郡,治掖县,辖掖、黄、牟平、文登、观阳、昌阳、即墨、胶水(原长广县为避炀帝讳改)、卢乡等九县
关于隋朝大运河的历史典故?
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和条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有了显著发展,尤其是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一带),成为江南最富庶的地区。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北方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两京和边防军所需的粮食相当多,需要江淮地区供应。陆路运输,速度慢,运量小,费用大,无法满足北方的需要。开通运河,利用水利运输,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政治上看,隋政府为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也需要开通一条南北向的大运河。隋炀帝个人,也抱有开运河乘龙舟游江南的目的。那时候,隋朝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政府掌握了大量的粮食、布帛和财富。这就为开通运河提供了足够的物质条件。
大运河的开通
隋朝大运河是在605年至610年开通的,共分四段:
1.通济渠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早在战国初期,魏国就开凿了鸿沟(引河水循汴水,折南循沙水入颍)。通济渠是在鸿沟和下游的汴河两水基础上,加以疏浚的。通济渠自洛阳城西引谷水、洛水入黄河,再自板渚(为板城渚口的简称,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东北黄河侧)引黄河入汴河,经今河南开封东南入淮河。
2.邗沟隋炀帝于605年,征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通邗沟。早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下令开通长江和淮河之间的运河。因这条河流经吴国邗城(今江苏扬州)城,所以称为邗沟。隋朝大运河的邗沟,就是在春秋时期吴国邗沟的基础上疏浚的,它从山阳(今江苏淮安)到江都入长江。
3.永济渠608年,隋炀帝征发河北诸郡壮丁百余万,开永济渠。男子不够,还征发了妇女。永济渠从洛阳的黄河北岸,引沁水东流入清河(卫河),到今天的天津附近,经沽水(白河)和桑干河(永定河)到涿郡。
4.江南河610年,开江南河。从京口到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运河两岸筑有御道,栽种柳树,修建离宫40多所(自长安至江都)和许多粮仓。课本《隋朝的大运河》地图上还有一段运河,是584年隋文帝下令开通的。由于渭水多沙,深浅不一,行船不便,就在渭水南边开了一条从长安东到潼关入黄河的运河,长300多里,名广通渠。隋大运河全部完工以后,南北的物资可直达长安。
大运河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