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林黛玉进贾府时贾赦和贾政为何不见林黛玉?

林黛玉进贾府时贾赦和贾政为何不见林黛玉?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786 更新时间:2024/1/20 15:44:52

林黛玉初进贾府时,贾赦贾政两位身为至亲舅父却都托辞不见,很多人都指责贾府势利,瞧不起黛玉这个孤女;并举出薛家为例,说贾家对薛家的迎接有多热络重视,可见趋炎附势,厚此薄彼。

这指责貌似正直,实则太有点小家子气,把赦、政等人看作周瑞、林之孝一般见识了。

书中说,黛玉进京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黛玉。”可见并无冷淡之意。而且进府之时,贾母与邢、王二夫人都一早等在堂上,连丫环见了黛玉来都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子”,抢着回话“林姑娘到了。”可见贾母等待之殷。

黛玉进来,贾母搂着“心肝儿肉”的大哭绝非做作,是一位老祖母想念外孙女儿的最正常反应。而贾府里的人都是看着贾母眼睛眉毛行事的,贾母如此看重黛玉,贾赦、贾政两个做儿子的又怎么会慢怠她呢?

即便从贾政对贾雨村的态度,也可以看出端倪。

“进入神京,雨村先整了衣冠,带了小童,拿着宗侄的名帖,至荣府的门前投了。彼时贾政已看了妹丈之书,即忙请入相会。见雨村相貌魁伟,言语不俗,且这贾政最喜读书人,礼贤下士,济弱扶危,大有祖风,况又系妹丈致意,因此优待雨村,更又不同。”

说句不恭的话:打狗还得看主人。贾政对贾雨村如此厚待,全是看在林如海面上,爱屋及乌——“况又系妹丈致意,因此优待雨村”——贾政因看重妹丈,对其雇佣的家庭教师都这样礼遇,且“即忙请入相会”,又怎么会对外甥女儿刻薄冷淡、故意不见呢?

更何况,那林家五代列侯,林如海探花出身,又是钦定的巡盐御史,兰台寺大夫,“虽系钟鼎之家,亦是书香之族”,官衔比贾政高不说,还是个钦差,还轮不到贾赦、贾政瞧他不起呢。

那么贾赦、贾政到底为什么不见黛玉呢?

其实,为的是个“礼”字。

钟鼎之家行的是孔孟之道,在《孟子》语录里,连“嫂溺,援之以手”这样显而易见的事都要拿出来讨论到底合不合礼法,还要圣贤孟子来拿主意,并特地解释说:男女授受不亲,但是嫂子掉水里快淹死了,小叔子出手救她,是权宜之计。

换言之,要是没到生死关头的大事,那么“男女授受不亲”就还是天条。

古时大富之家,贵公子拜会朋友,先得拜会对方母亲、妻子,但只是口里说着拜见,人却往往只到对方阁楼下行礼即回,并不须真的见面。《水浒传》里武松潘金莲,一是因为武大郎家宅狭窄,小户人家,无处回避,讲不起这些礼法;二则也是金莲不尊重,本来见过之后就该躲了去,她却存了心思要勾引小叔子。

但那林黛玉是写“敏”字都要减一笔的闺秀,深谙礼法,却必会是另一番行事了。这在曹雪芹的年代原是常识,所以作者只是以白描手法平平写来,并不需额外加注解;但是在清朝小说《歧路灯》里,我们可以找到一段旁证,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件事。

书中说谭绍闻往堂兄谭绍衣府上拜访,提出要与嫂嫂请安。谭绍衣道:

“吾弟差矣。咱家南边祖训:从来男女虽至戚不得过通音问。姻亲往来庆贺,男客相见极为款洽,而于内眷,不过说‘禀某太太安’而已。内边不过使奉茶小厮禀道‘不敢当’,尊行辈,添上‘谢问’二字。虽叔嫂亦不过如此。从未有称姨叫妗,小叔外甥,穿堂入舍者。”

这便是大家之风了。

同样的,黛玉进贾府时,依礼先随邢夫人去拜见贾赦,行“禀安”之礼;但贾赦命人传话说:“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倒彼此伤心,暂且不忍相见。”是为“谢问”。黛玉站着听过,告辞回去,又要去拜见贾政。先是等在东耳房里,王夫人却命人传话说“太太说,请林姑娘到那边坐罢”,只得往正房里来。来了后,王夫人才说:“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就此全了礼。

这些场景闲闲道来,就像今人写小说,两人见面问句“吃了吗?”原是国人从前最常见的问候语,虽然在今天已经不大听到了,可若谁写了这情节,也不会故意解释说:我其实并不关心他是不是真的吃了,只不过礼貌上这样问一句而已,是个俗礼儿。

当然贾政去斋戒也可能是实情,因为下文接着说到宝玉:“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宝玉这时候才七八岁,不会是独自出门,很可能父子俩是一道去的。

但是黛玉去拜见时,并没有直接进正房,而是先在东耳房等候,就是因为并不知道贾政不在家,所以要先侧室问礼;倘若贾政在正房,那也一定会说“身上不好,暂且不忍相见”的。如今贾政不在家,所以王夫人会让人请林黛玉进来,而这时候黛玉仍然不知道贾政在不在,所以书中用了一句“只得往正房里来”,是有点无奈的意思;结果进来了,王夫人才说出贾政不在家的话,黛玉也才放下心来。

有不满意贾政王夫人者,曾撰文说从这段明显看出王夫人对黛玉不好,明知道贾政不在家,还让她跑来跑去,等在耳房里,显然是有意冷落——这也是多心了。黛玉进府时才六岁,王夫人再城府深沉,也不会费这么大周章去给一个小姑娘脸色瞧,更何况这小姑娘还刚刚进府,这下马威也行得太早了点吧。

标签: 贾赦贾政林黛玉红楼梦

更多文章

  • 红楼梦中贾赦儿子是谁?贾赦两个儿子都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红楼梦,贾赦,贾琏

    红楼梦中贾赦有几个儿子?贾赦的儿子是谁?贾赦字恩侯 是荣国公贾源的嫡孙,上任荣国府官爵荣国公贾代善的袭承者,贾母的长子。降等袭爵为:一等将军。贾赦,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字恩侯,荣国公之孙,贾代善、贾母之长子,邢夫人的丈夫。他承袭了荣国公的爵位。他生性好色,在第46回中,他想要母亲的贴

  • 《红楼梦》中贾政为什么对老婆王夫人不满?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红楼梦,贾政,王夫人

    贾政为什么对老婆王夫人不满?贾政对老婆王夫人的不满其实是可以理解的,那个男人不喜欢风花雪月,那个男人不喜欢体贴温存,即便他本人再怎么古板。我们说,贾政对王夫人不满,长远以来首先是性格方面的不满。王夫人是什么人?按照贾母的说法,是根“木头”,沉默寡言。再有,就是清心寡欲,“吃斋念佛”。对于男人而言,这

  • 贾政贾宝玉父子关系究竟怎样?贾政是坏父亲吗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贾政,贾宝玉,红楼梦

    贾政和贾宝玉父子关系究竟怎样?贾政是坏父亲吗?从以往的红学研究看,大家一般都倾向于认为贾政对于儿子贾宝玉是很“冷酷”和“铁血”的,也因此,大家对贾政的评价往往不高,认为这不过就是一个“利欲熏心”、“道貌傲然”的家伙。可是,如果我们认真的抛弃一切先入为主的偏见,去深入的体验贾政的内心世界,会发现,贾政

  • 探春和弟弟贾环的感情怎么样?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探春,贾环,红楼梦

    探春是贾府三春中,最有才华,也是最为能干的一个。曹雪芹形容她“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个窈窕淑女的形象。就是这样一位美人儿,竟是粗俗的赵姨娘的亲生女儿,“小冻猫子”贾环的亲姐姐。可以说她是鸡窝里飞出的金凤凰。按理说,探春也是赵姨娘所

  • 关于抗日英烈:你所不知道的数据统计一览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抗日,英雄,数字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为隆重纪念,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发出公告,公布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那么,其中共产党与国民党各占多少人?女性有几人?外籍英烈都是谁?全国哪一个省的抗日英烈最多?用数字说话,让你一目了然。抗日英雄籍贯分布图143:87在

  • 贾珍贾蓉父子俩怎样为了秦可卿而互相憎恨?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贾珍,贾蓉,秦可卿,红楼梦

    贾珍贾蓉父子怎样为了秦可卿而互相憎恨?有恨,就要发泄。这是人之常情。同样的,贾蓉作为儿子,对于父亲霸占自己妻子秦可卿的恨,是怎样发泄出来的呢?前面说过,贾蓉很怕贾珍,几乎不敢发泄,但不敢发泄并不等于就没发泄。人的情绪,即便是在怯懦者那里,也会以某种微妙曲折的方式发泄出来的,只是不易觉察而已。其实细细

  • 贾珍怎样毁了秦可卿之后又毁了儿子贾蓉?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贾珍,秦可卿,贾蓉,红楼梦

    毫无疑问,秦可卿的美好人生是被贾珍毁掉的,不仅如此,还毁掉了她的生命。而秦可卿的丈夫贾蓉,贾珍的儿子,紧接着,也被贾珍给毁掉了,只不过是没有毁灭肉体而已。前面我们说过,贾珍是隐约感觉到了儿子贾蓉对自己的抗拒的。以他的老奸巨猾,他应该是感觉到他和秦可卿的事情被贾蓉知道了。这不奇怪,宁国府后来知道这事的

  • 新神雕小龙女发式饱受吐槽:宋代该是什么发式?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神雕侠侣,陈妍希,发式

    最近热播的于正版神雕侠侣中陈妍希的牛角包发式颇为人所吐槽,那么真正的宋代女子该是什么样的发式呢?发式虽然宋代也流行过梳大髻、插大梳的盛妆,然就整体而言,还是不像唐朝那般华丽盛大;面部的妆扮虽也有不少变化,但也不像唐朝那么浓艳鲜丽。总而言之,宋代妇女的整体造型给人一种清雅、自然的感觉。宋代妇女很喜欢

  • 孝端文皇后简介 皇太极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生平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孝端文皇后,哲哲,皇太极,清朝皇后

    孝端文皇后(1599年—1649年),博尔济吉特氏,名哲哲,清太宗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皇后,系蒙古科尔沁贝勒莽古思之女,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敏惠恭和元妃海兰珠的姑姑。生于生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后金逐渐重视与蒙古的联盟,哲哲也因蒙古受到重视,地位逐渐上升,清太宗时

  • 古人为何把居丧守制称为“丁忧”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居丧,守制,丁忧

    很多人都知道,“丁忧”是古代官员为父母居丧守制的代名词,是古代官场、公文上出现频率较高的字眼。“丁忧”一词由谁首创,史书上没有记载。但作为一个词汇,“丁忧”最早见于《宋史·礼志》:“咸平元年,诏任三司、馆阁职事者丁忧,并令持服。”那么,古人为什么把居丧守制称为“丁忧”呢?究竟什么是“丁”?什么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