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南歌子·游赏》作者是谁?该如何理解呢?

《南歌子·游赏》作者是谁?该如何理解呢?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309 更新时间:2024/1/19 4:26:10

南歌子·游赏

苏轼代〕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山色与歌女黛眉浓聚一样绿,碧波就像人的朦胧醉眼一样流。人们都爱登上十三楼,不再羡慕竹西歌吹的古扬州。

菰米软糕菖蒲菜,玉壶玉杯倾倒着美酒。不知谁家唱起水调歌头,歌声绕着青山飞去晚云又将它挽留。

注释

南歌子:《南歌子》是词牌名称之一,又名《南柯子》、《恨春宵》等。

游人:指游玩的人。出自苏轼《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桥上游人夜未厌,共依水槛立风檐。

十三楼:宋代杭州名胜。出自吴自牧《梦梁录》卷一二《西湖》:“大佛头石山后名十三间楼,乃东坡守杭日多游此,今为相严院矣。“

竹西:扬州亭名。本句意谓杭州十三楼歌唱奏乐繁华,不必再羡慕前代扬州的竹西了。

扬州:淮河以南、长江流域东南地区,《周礼》称东南曰扬州。

菰黍(gūshǔ):指粽子。菰,本指茭白,此指裹棕的菰叶。

昌歜(chāngchù):宋时以菖蒲嫩茎切碎加盐以佐餐,名昌歇。

琼彝(yí):玉制的盛酒器皿。

玉舟:玉制的酒杯。出自苏轼《次韵赵景贶督两欧阳诗破陈酒戒》:“明当罚二子,已洗两玉舟。”

水调唱歌头:即唱水调歌头。傅本注:“水调曲颇广,谓之歌头,岂非首章之一解乎?白乐天六幺水调家家唱。”

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游赏之乐,但并非写全杭州或全西湖,而是写宋时杭州名胜十三楼。然而,此词虽以写十三楼为中心,却也没有将这一名胜的风物作细致的刻画,而是运用写意的笔法,着意描绘听歌、饮酒等雅兴豪举,烘托出一种与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给人一种飘然欲仙的愉悦之感;同时,对比手法的运用也为此词增色不少,词中十三楼的美色就是通过与竹西亭的对比而突现出来的,省去了很多笔墨,却增添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此外,移情手法的运用也不可小看。作者利用眉峰与远山、目光与水波的相似,赋予远山和水波以人的感情,创造出“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迷人的艺术佳境。晚云为歌声而留步,自然也是一种移情,耐人品味。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是说作者与同伴面对旖旎的湖光山色,尽情听歌,开怀痛饮。歌女眉头黛色浓聚,就象远处苍翠的山峦;醉后眼波流动,就象湖中的滟滟水波。接着补叙一笔:“游人都上十三楼。”意即凡是来游西湖的人,没有不上十三楼的,此一动人场面就出现在十三楼上。为了写出十三楼的观览之胜,作者将古扬州的竹西亭拿来比衬:“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这里说只要一上十三楼,就不会再羡慕古代扬州的竹西亭了,意即十三楼并不比竹西亭逊色。据《舆地纪胜》记载:“扬州竹西亭在北门外五里”,得名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竹西亭为唐时名胜,向为游人羡慕。

过片以后,极写自己和同伴于此间的游赏之乐。“菰黍连昌歜”,“菰黍”即粽子。“昌歜”为宋代一种食品。句意为他们宴会上食用的食品,材料普通而精致味美。“琼彝倒玉舟”,“彝”为贮酒器皿,“玉舟”即酒杯,句意为漂亮的酒壶,不断地往杯中倒酒。综上二句,意在表明他们游赏的目的不是为了口腹之欲,作烹龙炮凤的盛宴,而是贪恋湖山之美,追求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最后则以描写清歌曼唱满湖山作结:“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水调,相传为隋炀帝于汴渠开掘成功后所自制,唐时为大曲,凡大曲有歌头,水调歌头即裁截其歌头,另倚新声。此二句化用杜牧《扬州》“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但更富声情。意思是不知谁家唱起了水调一曲,歌喉宛转,音调悠扬,情满湖山,最后飘绕着近处的碧山而去,而傍晚的云彩却不肯流动,仿佛是被歌声所吸引而留步。

创作背景

公元1090年(元祐五年),词人到杭州担任知州。在此期间词人游山玩水。端午节时词人与他的友人游览了杭州名胜十三楼,为了记录自己的游玩过程以及感受,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标签: 宋朝苏轼

更多文章

  • 《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该如何理解?创作背景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宋朝,陈与义

    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陈与义 〔宋代〕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译文我放声吟诵楚辞,来度过端午。此时我漂泊在天涯远地,是一个匆匆过客。异乡的石榴花再红,也比不上京师里的舞者裙衫飘飞,那般

  • 《小池》作者是谁?该如何理解呢?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宋朝,杨万里

    小池杨万里 〔宋代〕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阴 一作:荫)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译文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映在水里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就有一只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注释泉眼:泉水的出口。惜:吝惜。照水:映在水里。晴柔:晴天里柔和的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该如何理解?创作背景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朝,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唐代〕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 通:惟)译文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创作背景李白寓居安陆期间,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并很快成了挚

  • 《夜游宫·叶下斜阳照水》该如何理解?创作背景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宋朝,周邦彦

    夜游宫·叶下斜阳照水周邦彦 〔宋代〕叶下斜阳照水。卷轻浪、沈沈千里。桥上酸风射眸子。立多时,看黄昏,灯火市。古屋寒窗底。听几片、井桐飞坠。不恋单衾再三起。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译文一抹斜阳透过树叶照在水面,江水翻卷着细细的浪花,深沉地流向千里之外。桥上的寒风刺人眼目,令人神伤。我伫立已久,眼看着黄

  • 《条山苍》原文是什么?该如何鉴赏呢?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朝,韩愈

    条山苍韩愈 〔唐代〕条山苍,河水黄。浪波沄沄去,松柏在高冈。译文苍翠的中条山啊,浪涛滚滚的黄河水。你的浪涛汹涌澎湃,一泻千里,流向远方;苍松翠柏,郁郁葱葱,挺立在山冈上。注释条山:即中条山,在今山西省西南部,黄河北岸,唐朝名山,许多诗人都在此题诗。 苍:深绿色。河水:黄河之水。沄沄(yún ):形容

  • 《别储邕之剡中》作者是谁?该如何理解呢?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朝,李白

    别储邕之剡中李白 〔唐代〕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译文向你打探问去剡中的道路,你举手示意遥指东南方的越地。乘船由扬州而南下,长长的流水一直通向会稽。溪水清澈,掩映着丛丛绿竹,水明净如镜,映着荷花的倒影,传出阵阵清香。与君辞别前往

  • 《虞美人·浙江舟中作》该如何理解?创作背景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元朝,赵孟頫

    虞美人·浙江舟中作赵孟頫 〔元代〕潮生潮落何时了?断送行人老。消沉万古意无穷,尽在长空澹澹鸟飞中。海门几点青山小,望极烟波渺。何当驾我以长风?便欲乘桴浮到日华东。译文钱塘潮潮涨潮落经过了多少年,何时能有个终结,消磨了多少行人旅客,抬头望去,但见长空淡淡,群鸟在远处飞去,不觉令人油然而生万古无穷的兴亡

  • 《凭阑人·江夜》原文是什么?该如何鉴赏呢?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元朝,张可久

    凭阑人·江夜张可久 〔元代〕江水澄澄江月明,江上何人搊玉筝?隔江和泪听,满江长叹声。译文江水清澈江月空明,江上是谁在弹拨玉筝?隔着江水一边流泪一边倾听,望着这漫漫江水长叹一声。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月夜于江上听筝的小令。此曲首句从清夜入手,描摹月夜江景,为下文写情蓄势;次句写筝声打破江夜的寂静;三句转写闻

  • 《南浦·春水》该如何理解?创作背景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宋朝,张炎

    南浦·春水张炎 〔宋代〕波暖绿粼粼,燕飞来,好是苏堤才晓。鱼没浪痕圆,流红去,翻笑东风难扫。荒桥断浦,柳阴撑出扁舟小。回首池塘青欲遍,绝似梦中芳草。和云流出空山,甚年年净洗,花香不了?新绿乍生时,孤村路,犹忆那回曾到。余情渺渺,茂林觞咏如今悄。前度刘郎归去后,溪上碧桃多少。译文水温转暖,湖光粼粼。燕

  • 《沟水诗》作者是谁?该如何理解呢?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朝,刘溥

    沟水诗刘溥 〔明代〕门前一沟水,日夜向东流。借问归何处?沧溟是住头。译文门前一沟淙淙流水,不知疲倦地日夜流向东方。请问它们究竟流到哪里呢?遥远的大海就是它停留的地方。注释沟水:小沟里的水。借问:请问。沧溟(cāng míng):海水弥漫的样子,这里指大海。住头:停留的地方。创作背景诗人八岁时在家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