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南园十三首·其五》该如何理解?创作背景是什么?

《南园十三首·其五》该如何理解?创作背景是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902 更新时间:2024/1/22 11:39:23

南园十三首·其五

贺 〔唐代〕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武器,去收复黄河南北被割据的关塞河山五十州呢?

请你暂且登上那凌烟阁去看一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

注释

南园:泛指作者昌谷故居以南一大片田畴平地。杨其群《李贺咏昌谷诸诗中专名考》谓:“原”与“园”二字义可相通,凡李贺宅南“可种谷给食”的大片平地,均可称为“南原”,亦称“南园”。

吴钩:一种头部呈弯钩状的佩刀。

五十州:指当时被藩镇所占领割据的山东及河南、河北五十余州郡。

暂上:一上,试上。

赏析

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

第一个设问是反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

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李贺是个书生,早就诗名远扬,本可以才学入仕,但这条进身之路被“避父讳”这一封建礼教无情地堵死了,使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何不”一语,表示实在出于无奈。

“收取关山五十州”一个“取”字,举重若轻,有破竹之势,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切的救国心愿。然而“收取关山五十州”谈何容易?书生意气,自然成就不了收复关山的大业,而要想摆脱眼前悲凉的处境,又非经历戎马生涯,杀敌建功不可。这一矛盾,突出表现了诗人愤激不平之情。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小诗的后两句是说,请你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一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万户侯?

诗人问道: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诗人不用陈述句而用设问句,牢骚的意味显得更加浓郁。看起来,诗人是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实际上是进一步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由昂扬激越转入沉郁哀怨,既见出反衬的笔法,又见出起伏的节奏,峻急中作回荡之姿。就这样,诗人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在诗歌的节奏里,使读者从节奏的感染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是《南园》组诗十三首中的第五首,是李贺应进士试受挫回昌谷闲居时陆续吟成,撰作时间可系于公元811年(唐宪宗元和六年)春夏之交。

标签: 唐朝李贺

更多文章

  • 《十七日观潮》作者是谁?该如何理解呢?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宋朝,陈师道

    十七日观潮陈师道 〔宋代〕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译文一望无垠的沙滩上,潮水涌上来了,像一道白色的长虹;我猜想,是不是瑶台仙人,失手把玉杯中的琼浆泼向了人间,如此奔腾汹涌。澎湃的潮水中,蓝天的倒影在水里颠簸摇动;夕阳西坠,浮沉出没在湍急的洪波巨浪中。注释十七日

  • 《望木瓜山》该如何理解?创作背景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朝,李白

    望木瓜山李白 〔唐代〕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译文早晨起来看见太阳升起,傍晚时分看见归鸟还巢。身在异乡内心本已酸楚,何况还面对着木瓜山。创作背景此诗是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李白游览池州,在青阳望木瓜山而作。木瓜山在青阳县木瓜铺。木瓜山,今安徽贵池县与湖南常德县都有木瓜山。

  • 杜甫的《旅夜书怀》原文是什么?如何理解?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杜甫,唐朝

    还不知道:杜甫的《旅夜书怀》原文是什么?如何理解?这首诗既写旅途风情,更感伤老年多病、漂泊无依的心境,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鉴赏首联写江夜近景,刻画了孤舟月夜的寂寞境界。颔联写远景,雄浑阔大,“星垂”烘托出原野之广阔,‘“月涌”渲染出江流的气势,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他孤苦伶

  • 杜甫的七律《客至》创作背景是什么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杜甫,唐朝

    杜甫的七律《客至》创作背景是什么样的?如何理解?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鉴赏此诗前两句描写居处的景色,清丽疏淡,与山水鸥鸟为伍,显出与世相隔的心境;后六句写有客来访的欣喜以及诚恳待客,呼唤邻翁对饮的场景。全诗流露诗人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

  • 《南歌子·游赏》作者是谁?该如何理解呢?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宋朝,苏轼

    南歌子·游赏苏轼 〔宋代〕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译文山色与歌女黛眉浓聚一样绿,碧波就像人的朦胧醉眼一样流。人们都爱登上十三楼,不再羡慕竹西歌吹的古扬州。菰米软糕菖蒲菜,玉壶向玉杯倾倒着美酒。不知谁家

  • 《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该如何理解?创作背景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宋朝,陈与义

    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陈与义 〔宋代〕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译文我放声吟诵楚辞,来度过端午。此时我漂泊在天涯远地,是一个匆匆过客。异乡的石榴花再红,也比不上京师里的舞者裙衫飘飞,那般

  • 《小池》作者是谁?该如何理解呢?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宋朝,杨万里

    小池杨万里 〔宋代〕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阴 一作:荫)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译文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映在水里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就有一只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注释泉眼:泉水的出口。惜:吝惜。照水:映在水里。晴柔:晴天里柔和的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该如何理解?创作背景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朝,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唐代〕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 通:惟)译文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创作背景李白寓居安陆期间,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并很快成了挚

  • 《夜游宫·叶下斜阳照水》该如何理解?创作背景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宋朝,周邦彦

    夜游宫·叶下斜阳照水周邦彦 〔宋代〕叶下斜阳照水。卷轻浪、沈沈千里。桥上酸风射眸子。立多时,看黄昏,灯火市。古屋寒窗底。听几片、井桐飞坠。不恋单衾再三起。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译文一抹斜阳透过树叶照在水面,江水翻卷着细细的浪花,深沉地流向千里之外。桥上的寒风刺人眼目,令人神伤。我伫立已久,眼看着黄

  • 《条山苍》原文是什么?该如何鉴赏呢?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朝,韩愈

    条山苍韩愈 〔唐代〕条山苍,河水黄。浪波沄沄去,松柏在高冈。译文苍翠的中条山啊,浪涛滚滚的黄河水。你的浪涛汹涌澎湃,一泻千里,流向远方;苍松翠柏,郁郁葱葱,挺立在山冈上。注释条山:即中条山,在今山西省西南部,黄河北岸,唐朝名山,许多诗人都在此题诗。 苍:深绿色。河水:黄河之水。沄沄(yún ):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