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陇头吟》作者是谁?该如何理解呢?

《陇头吟》作者是谁?该如何理解呢?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110 更新时间:2024/1/20 4:13:07

陇头吟

王维 〔唐代〕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译文

长城少年是仗义轻生的侠客,夜里登上戍楼看太白的兵气。

陇山上的明月高高照临边关,陇关上的行人夜晚吹起羌笛。

关西地区来的老将不胜悲愁,驻马倾听笛声不禁老泪横流。

身经大大小小百余次的战斗,部下偏将都被封为万户之侯。

苏武归汉后只被拜为典属国,节上旄头徒然落尽北海西头。

注释

陇头吟:汉代乐府曲辞名。陇头,指陇山一带,大致在今陕西陇县到甘肃清水县一带。

长安:一作“长城”。游侠:古称豪爽好结交,轻生重义,勇于排难解纷的人。《韩非子·五蠹》:“废敬上畏法之民,而养游侠私剑之属。”

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南朝梁元帝《登堤望水》诗:“旅泊依村树,江槎拥戍楼。”太白:太白星,即金星。古人认为他主兵象,可据以预测战事。

陇头:陇山。借指边塞。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迥(jiǒng):远。

行人:出行的人,出征的人。《管子·轻重己》:“十日之内,室无处女,路无行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地区。《汉书·萧何传》:“关中摇足,则关西非陛下有也。”

驻马:使马停下不走。唐蒋吉《高溪有怀》诗:“驻马高溪侧,旅人千里情。”

麾下:即部下。《史记·秦本纪》:“缪公与麾下驰追之,不能得晋君。”偏裨(pí):偏将,裨将。将佐的通称。《汉书·冯奉世传》:“典属国任立、护军都尉韩昌为偏裨,到陇西,分屯三处。”

典属国:汉代掌藩属国事务的官职。品位不高。

节旄:旌节上所缀的牦牛尾饰物。《汉书·苏武传》:“(苏武)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指旌节。落尽:一作“空尽”,一作“零落”。海西:一作“海南”。

赏析

此诗一、二两句,先写一位充满游侠豪气的长安少年夜登戍楼观察“太白”(金星)的星象,表现了他渴望建立边功、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起句很有气势。然而,底上突然笔锋一转,顺着长安少年的思绪,三、四句紧接着出现了月照陇山的远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在这里服役的“陇上行人”正在用呜咽的笛声寄托自己的愁思。如果说,长安少年头脑里装的是幻想;那么,陇上行人亲自经受的便是现实:两者的差别非常悬殊。写到这里,作者的笔锋又一转:由吹笛的陇上行人,引出了听笛的关西老将。承转也颇顿挫有力。这位关西老将“身经大小百余战”,曾建立过累累军功,这正是长安少年所追求的目标。然而老将立功之后并没有好的结果。部下的偏裨副将,有的已成了万户侯,而他却沉沦边塞。关西老将闻笛驻马而不禁泪流,这当中包含了无限的辛酸苦辣。这四句,是全诗的重点,写得悲怆郁愤。诗中虽未明言关西老将会有如此悲剧的遭遇的原因,但最后引用了苏武的典故,是颇含深意的。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在北海边上持节牧羊十九年,以致符节上的旄繐都落尽了,如此尽忠于朝廷,报效于国家,回来以后,也不过只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表面看来,这似乎是安慰关西老将的话,但实际上,引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恰恰说明了关西老将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个别的。功大赏小,功小赏大,朝廷不公,古来如此。这就深化了诗的主题,赋予了它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在诗中,作者写到“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这三类人物,写到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这三种边塞生活场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呜咽的笛声,悲怆的将士,构成了一种寂寞悲凉的意境,反映了唐代边塞生活的艰苦。在十句诗中,作者这三种类型的人物,三个不同的生活场景,巧妙地集中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今日的长安少年,安知不是明日的陇上行人,后日的关西老将?而今日的关西老将,又安知不是昨日的陇上行人,前日的长安少年?诗的主旨是发人深省的。▲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使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到边疆查访军情。长期生活在繁华都市的王维见到了奇异的边疆风光,感受到了艰苦的军中生活,诗情勃发,留下许多优秀的边塞诗。此诗即是其中一首。

标签: 唐朝王维

更多文章

  • 《过燕支寄杜位》该如何理解?创作背景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唐朝,岑参

    过燕支寄杜位岑参 〔唐代〕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风吹沙卷白草。长安遥在日光边,忆君不见令人老。译文燕支山西面的酒泉道上,北风刮起狂沙,卷起白草。那长安城在那遥远的日光边,我怀念你却无法相见,这种相思令我衰老。注释燕支:山名,又名焉支山,在今甘肃省丹东。杜位:杜甫的堂弟,李林甫的女婿,曾任考功郎中、湖州刺

  • 《定西番·紫塞月明千里》原文是什么?该如何鉴赏呢?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唐朝,牛峤

    定西番·紫塞月明千里牛峤 〔唐代〕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译文明月千里照着长城,将士的盔甲寒冷如冰,戍楼上寒风凛冽,又把长安吹入梦中。思乡的时候仰望苍天,苍天像思愁浩渺无边。刁斗的残声里残星稀落,城头响起几声呜咽的号角,随着纷飞的大雪漫漫

  • 《首秋轮台》该如何理解?创作背景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唐朝,岑参

    首秋轮台岑参 〔唐代〕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蝉。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轮台万里地,无事历三年。译文身居异域在那阴山西面,轮台孤战位于雷海旁边。秋季已到只见行行飞雁,夏日刚过不闻声声鸣蝉。秋酉时时打得毡墙潮湿,秋风阵阵吹过帐幕腥腔。轮台之地距离家乡万里,边地元串已经过去三年!鉴

  • 《送韦评事》该如何理解?创作背景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唐朝,王维

    送韦评事王维 〔唐代〕欲逐将军取右贤,沙场走马向居延。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译文将要追随将军去攻取右贤,战场上纵马飞驰奔向居延。悬想汉家使者在萧关之外,定愁见孤城独立落日旁边。注释韦评事:不详其人。评事,官名。逐:追随。取:俘获。右贤:即右贤王,汉时匈奴族对其贵族的封号。匈奴贵族有左贤王、

  • 《点绛唇·黄花城早望》原文是什么?该如何鉴赏呢?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朝,纳兰性德

    点绛唇·黄花城早望纳兰性德 〔清代〕五夜光寒,照来积雪平于栈。西风何限,自起披衣看。对此茫茫,不觉成长叹。何时旦,晓星欲散,飞起平沙雁。译文初雪后的五更之夜,黄花城中弥漫着寒光,积雪的峭壁上,栈道显得平滑了许多。无边的寒风也阻挠不了我披衣观景的兴致。面对这茫茫雪色,不觉心中怅然,无限慨叹!什么时候才

  • 《浣溪沙·万里阴山万里沙》原文译文以及鉴赏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朝,纳兰性德

    浣溪沙·万里阴山万里沙纳兰性德 〔清代〕万里阴山万里沙。谁将绿鬓斗霜华。年来强半在天涯。魂梦不离金屈戌,画图亲展玉鸦叉。生怜瘦减一分花。译文没有楚天千里清秋。没有执手相看泪眼。只有阴山,胡马难度的阴山。这里,猎猎的风,将你的寸寸青丝吹成缕缕白发。岁岁年年,你望见的是连绵千万里的黄沙,人在天涯。魂牵梦

  • 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表达了什么感情?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辛弃疾,宋朝

    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表达了什么感情?全词一片神行又潜气内转,兼有神理高绝与沉郁顿挫之美,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文学赏析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是什么?怎么理解?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宋朝,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是什么?怎么理解?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

  • 《银山碛西馆》作者是谁?该如何理解呢?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唐朝,岑参

    银山碛西馆岑参 〔唐代〕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沙迸人面。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译文银山碛口狂风好似利箭,铁门关西明月有如白练。双双愁泪沾湿战马皮毛,飒飒风沙扑打行人脸面。男儿三十未能建功立业,怎能终日死守笔墨纸砚!注释银山碛(qì)西馆:银山碛又称银山,在今

  • 《甘州遍·秋风紧》该如何理解?创作背景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五代,毛文锡

    甘州遍·秋风紧毛文锡 〔五代〕秋风紧,平碛雁行低,阵云齐。萧萧飒飒,边声四起,愁闻戍角与征鼙。青冢北,黑山西。沙飞聚散无定,往往路人迷。铁衣冷,战马血沾蹄,破蕃奚。凤皇诏下,步步蹑丹梯。译文秋风正紧,沙漠中大雁正向南飞,在天地相接处感觉大雁飞的很低,战阵延绵如云,整齐排列。大漠中各种声音响起,边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