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咏湖中雁》该如何理解?创作背景是什么?

《咏湖中雁》该如何理解?创作背景是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366 更新时间:2023/12/9 11:20:15

咏湖中雁

沈约 〔南北朝〕

白水满春塘,旅雁每迥翔。

唼流牵弱藻,敛翮带馀霜。

群浮动轻浪,单泛逐孤光。

悬飞竟不下,乱起未成行。

刷羽同摇漾,一举还故乡。

鉴赏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较难确定,清吴淇认为可能作于齐粱替革之际,但缺少确凿有力的证据。《礼记·月令》:“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鸿雁来。”春天到了,江南湖中的群雁飞举,振翅往北,准备还回故乡。

“白水满春塘,旅雁每逥翔。”起手即点题。“白水”,极清澈之水。此二句点化刘桢《杂诗》“方塘含白水,中有凫与雁”而成。次句于“雁”字上着一“旅”字,言此湖不过是雁之逆旅,雁只是逆旅之过客而已,为结句“还故乡”铺垫。“逥翔”,回旋盘翔;“逥翔”前下一“每”字,言每当春水满池,从北方来此过冬的群雁就要起飞盘舞,年年如此,无一年例外。一“每”字,加大了时间的跨度。

“唼流”以下六句,用极细腻的笔触勾勒湖中群雁的神态。“唼流”,雁入水觅食貌,宋玉《九辩》:“凫雁皆唼夫梁藻,风愈飘翔而高举。”“弱藻”,柔嫩的水草。“唼流牵弱藻”,湖雁觅食水流,以至牵动柔弱的藻类,真是刻画得至细至微。谢灵运《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云:“季秋边朔苦,旅雁违霜雪。”季秋北雁南飞,为的是避朔风霜雪。冰雪消融,春日和暖,当他们振翮准备北飞之时,仿佛还感到毛羽上仍残留着旧年的余霜;也正是这余霜,触动了旅雁的乡思之情,因为这余霜毕竟是北方带来的呀!“余霜”一语,颇为曲妙!“群浮动轻浪,单泛逐孤光。”上句,群雁悠闲自在漂浮水面,随着轻浪晃动。下句,日照平湖,泛泛有光,单雁浮行追逐远光中的俦侣。“动”,群雁为轻浪所动,写出悠悠然之状;“逐”,单雁主动追逐,带有一种顽皮劲儿。这两句,不着一“湖”字,而“兼湖并出,神至之笔”(《采菽堂古诗选》卷二十三)。“唼流”句湖水,“群浮”两句湖面,“悬飞竟不下,乱起未成行”两句湖空,层次极分明,具有明显的立体感。谭元春说:“‘群浮’、‘单泛’、‘悬飞’、‘乱起’,尽湖雁多寡、上下、迟疾、斜整之状,可作一湖雁图”(《古诗归》卷十三)。结二句“刷羽同摇漾,一举还故乡”,篇末点明作意。刷羽,以喙整理羽毛。“摇漾”,李善注:“飞貌”。群雁刷羽同飞,以期一举北返故乡。照应开头所言“旅雁”。

我国古代咏物诗源远流长,何焯说:“园葵(按:即汉乐府《长歌行》,首句为“青青园中葵”)、湖雁(即此诗),咏物之祖”(《义门读书记》卷四十七)。就时间而言,早于沈约的文人咏物诗有的是,何推此诗为祖,当于成就而言。咏物诗或有寄托,或无寄托,或虽有寄托但幽隐难明。王褒《咏雁》云:“河长犹可涉,河阔故难飞。霜多声转急,风疏行屡稀。园池若可至,不复怯机。”抒写其流落北方、盼望南归之情甚明。吴淇《六朝选诗定论》认为此诗有寄托,他说,梁武帝“及将受禅,休文盖有不安于心者,故寓意于咏雁。首句满塘只是白水,雁尚未集其中,‘迥翔’谓齐梁之间诸人未知所择:有从梁而得禄者,如‘唼流’句;有不从而中伤者,如‘敛翮’句;有党附而随波逐流者,如‘群浮’句,有孤立而无与者,如‘单泛’句”;结二句则有“自欲隐而兼招隐之意”。这样的分析不能说没有丝毫道理,但总感难于圆通,或使人终有“隔一层”之憾。《古诗归》锺、谭着眼于该诗的体物方面,较有见地。这首诗的精妙处,在于诗人用轻灵之笔,写出湖中许许多多雁,湖面、湖空,参参差差,错错落落,唼、牵、敛、带、浮、动、泛、逐、悬、乱、起、刷、摇漾、举、还,各种各样的动作,诸多的神态,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而写来似一点也不费力,不露雕琢之迹,刻画精细而不流于纤弱,“咏物之祖”,或可当之。

沈约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标签: 南北朝沈约

更多文章

  • 《江城子·嫩黄初染绿初描》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鉴赏呢?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宋朝,谭宣子

    江城子·嫩黄初染绿初描谭宣子 〔宋代〕嫩黄初染绿初描,倚春娇,索春饶。燕外莺边,想见万丝摇。便作无情终软美,天赋与、眼眉腰。短长亭外短长桥,驻金镳,系兰桡。可爱风流,年纪可怜宵。办得重来攀折后,烟雨暗,不辞遥。译文杨柳初染上嫩黄,刚描绘出翠绿,凭着娇好的姿色,又向春天索要更多美丽。燕子在它旁边飞舞,

  • 《金缕曲·疏影临书卷》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鉴赏呢?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清朝,纳兰性德

    金缕曲·疏影临书卷纳兰性德 〔清代〕疏影临书卷。带霜华、高高在下,粉脂都遣。别是幽情嫌妩媚,红烛啼痕休泫。趁皓月、光浮冰茧。恰与花神供写照,任泼来、淡墨无深浅。持素障,夜中展。残釭掩过看逾显。相对处、芙蓉玉绽,鹤翎银扁。但得白衣时慰藉,一任浮云苍犬。尘土隔、软红偷免。帘幕西风人不寐,恁清光、肯惜鹴裘

  • 《晚风二首·其二》的作者是谁?该如何理解呢?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朝,杨万里

    晚风二首·其二杨万里 〔宋代〕晚风不许鉴清漪,却许重帘到地垂。平野无山遮落日,西窗红到月来时。译文晚风不许水面平静如镜照人影,却允许帘幕重重垂落在地。空旷的原野没有山遮不住夕阳余辉,西窗被映成红色持续到明月东升时。注释鉴清漪(yī):以水为镜照影。鉴,镜,此作动词,照镜。漪,本意为细细波纹,这里泛指

  • 《纸鸢》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鉴赏呢?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朝,王令

    纸鸢王令 〔宋代〕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遂为安。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鹏抟似尔难。译文谁制作了纸鸢来使远方景色更加壮观,好像是嫌弃飞鸟的花样不够多端。(纸鸢)才凭借着一条线乘风飞去,就有愚人仰头观看。碧霄应该不太可能到达,偶然能断掉绳子

  • 《虞美人影·咏香橙》该如何理解?创作背景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宋朝,吴文英

    虞美人影·咏香橙吴文英 〔宋代〕黄包先著风霜劲。独占一年佳景。点点吴盐雪凝。玉脍和齑冷。洋园谁识黄金径。一棹洞庭秋兴。香荐兰皋汤鼎。残酒西窗醒。鉴赏《虞美人影》,即《桃源忆故人》。“香橙”,常绿乔木,果圆形,越冬成熟。果皮香厚,黄橙色,瓢皮似雪而粗糙,叶似柑叶而较大,瓢液微甘而酸,可作调味品及醒酒之

  • 《石塘濑听猿》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鉴赏呢?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南北朝,沈约

    石塘濑听猿沈约 〔南北朝〕噭噭夜猿鸣,溶溶晨雾合。不知声远近,惟见山重沓。既欢东岭唱,复伫西岩答。译文夜晚,那噭噭的猿声不断传来;清晨,那蒸腾弥漫的雾气笼罩了山野。那猿声忽此忽彼,简直弄不清它们的远近;只见那层层山峦,像叠摞在一起一般。听到那东岭的猿歌,已经够喜欢的了,还想静立久等待,倾听那西岩猿猴

  • 《笔》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鉴赏呢?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朝,李峤

    笔李峤 〔唐代〕握管门庭侧,含毫山水隈。霜辉简上发,锦字梦中开。鹦鹉摛文至,麒麟绝句来。何当遇良史,左右振奇才。译文文史官握着笔杆站立在朝堂一侧,笔尖在如山水般雕砚中蘸饱墨水。历史由它书写简牍记录兴衰存亡,书写出的字体就想梦中花般美姸。能够书写那明理死谏的忠勇鸿文,能够书写那精美吉祥的千古绝句。能遇

  • 高适的《燕歌行》原文是什么?应该如何理解?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高适,唐朝

    高适的《燕歌行》原文是什么?应该如何理解?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燕歌行—烽火狼烟中,我心怀家国天下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 《兰花》该如何理解?创作背景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元朝,方回

    兰花方回 〔元代〕雪尽深林出异芬,枯松槁槲乱纷纷。此中恐是兰花处,未许行人着意闻。译文雪后的深林中出现了一股奇异的芬芳香味,林中松树和其他植物都枯干,呈现一副乱纷纷的荒芜景象。那唯一的一股芳香应该就是兰花所在之地,能有多少人会专门过来看看它呢。注释槁(gǎo):枯干。槲:落叶乔木,叶子倒卵形,花黄褐

  • 《踏藕》的作者是谁?该如何理解呢?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宋朝,苏辙

    踏藕苏辙 〔宋代〕春湖柳色黄,宿藕冻犹僵。翻沼龙蛇动,撑船牙角长。清泉浴泥滓,粲齿碎冰霜。莫使新梢尽,炎风翠盖凉。译文春天到了,湖水倒映岸边鹅黄的新柳,池塘里经冬的老藕还冻的僵直。踏藕的人在翻动池沼,捞出的藕如龙似蛇,藕堆在船上散开一片,仿佛长了牙和角。用清泉将藕上的泥垢清洗干净,白嫩的藕像洁白的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