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杜牧、王安石、李清照眼中的项羽是什么样的?他们都写过哪些关于项羽的诗?

杜牧、王安石、李清照眼中的项羽是什么样的?他们都写过哪些关于项羽的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135 更新时间:2024/1/5 7:13:40

古代文人眼中的项羽是怎样的,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公元前202年,30岁的西楚霸王项羽在垓下之战中被刘邦数十万大军击败,杀出重围后来到乌江边的乌江亭。这时候,项羽尚有机会乘船渡过乌江,躲避过刘邦军队的追杀。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项羽大笑“天亡我,非战之罪”“天之亡我,我何渡为”,自刎而死。

项羽为自己未竟的霸业,画上了一个句号……

千年来,项羽虽然早已不在世上了,可他的传奇故事还在一代代流传下去。无数文人骚客为项羽写诗作赋。其中,有代表性的分别是杜牧王安石李清照所写的三首诗。他们站在各自的立场,对项羽进行了评价。他们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谁最高明?

杜牧:《题乌江亭》

844年,42岁的诗人杜牧由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刺史调任池州(今安徽省池州市)刺史。赴任途中,杜牧经过安徽省和县乌江边的乌江亭,停下来休息了一阵。

我们想,杜牧一定想起了1000年前的项羽,不禁诗意大发,挥毫写了一首《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在杜牧看来,胜败乃是兵家常事,谁也难以预料。真正的男儿,就应该忍辱负重。江东子弟人才济济,俊杰辈出。如果项羽回到江东后重整旗鼓,也许还能够卷土重来……

在诗中,杜牧针对项羽的“天亡我,非战之罪”“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等观点,进行了委婉的批评,指出项羽缺乏大将气度,胸襟不够宽广,又替他负气自刎而感到惋惜,认为成败在于人为,在遭遇失败时,应该具有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显而易见,杜牧的侧重点在于批评项羽不过江东的行为。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间,200多年又过去了。1054年秋天,乌江亭又来了一位诗人:王安石。

王安石是抚州临川(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1042年,22岁的王安石考中进士后,放弃了在朝廷当官的机会,主动到地方基层去磨练,锻炼自己的基层治理能力。从1051年到1054年,王安石当了4年舒州通判。期间他的政绩非常显著,得到了宰相文彦博和副宰相欧阳修的推荐,进京述职。就在进京述职途中,王安石经过乌江亭,想起了杜牧的诗《题乌江亭》。

对于杜牧的议论,王安石持不同看法,因而挥笔写了一首《叠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题目中的“叠”字,是在向读者表明,我就是针对杜牧的诗歌而来的。

王安石说,项羽率领部队打了很多次仗,部队疲劳不堪、士气低落。江东子弟的确还有不少,可还有谁愿意跟着项羽卷土重来?

众所周知,王安石诗歌文章都写得不错,诗歌留下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散文创作名列“唐宋八大家”,不过他终究是一名政治家,总是站在政治家的立场来思考问题。因此,当杜牧以一个诗人的气质,在呼吁项羽卷土重来时,王安石泼了一盆冷水:谁愿意跟他来?

王安石这首诗歌的侧重点,是分析楚汉战争中的人心向背,认为项羽的失败是历史必然。

李清照:《夏日绝句》

1129年,沉默许久的乌江亭,迎来了一位女诗人:李清照。

李清照出身士大夫家庭,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长大后嫁给赵明诚,过了一段安心舒适的生活。然而,1127年“靖康之变”之后,北宋王朝覆灭了,李清照、赵明诚逃到了南方,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今南京市)知府。

1129年,城中发生叛乱,赵明诚弃城逃跑。两人乘舟经过乌江亭时,李清照有感而发,写了一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在这首诗里,李清照一开始就提出:生时应做人中豪杰,死后要做鬼中英雄。随后指出:现在还有许多人怀念项羽,就是因为他不肯渡江回到江东苟延残喘,这是一种异乎寻常的英雄气概。

从表面上看,李清照全诗都在赞颂项羽。实际上,她是在借古讽今,讽刺南宋小朝廷偏安于南方,不思抵抗,也不愿收复失地。

因此,李清照这首诗歌的侧重点既不同于杜牧,也不同于王安石,另辟蹊径,在评论项羽的无数诗歌中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当然,他们的诗歌谁最高明,就只能是见仁见智了。

标签: 项羽西楚

更多文章

  • 《滕王阁序》中有哪些景点的句子?《滕王阁序》到底美在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王勃,唐朝

    王勃的《滕王阁序》,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他六岁能文,十六岁就进士及第,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他就是那个时代无可争议的文学天才,在初唐时代让无数人侧目,他就是王勃。关于王勃,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神童,他长大后并没有泯然众人矣,而是越发的出彩,更是被唐高宗誉为“奇才

  • 南北朝文人鲍照的《赠傅都曹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南北朝,鲍照

    鲍照《赠傅都曹别》,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赠傅都曹别南北朝:鲍照轻鸿戏江潭,孤雁集洲沚。邂逅两相亲,缘念共无已。风雨好东西,一隔顿万里。追忆栖宿时,声容满心耳。落日川渚寒,愁云绕天起。短翮不能翔,徘徊烟雾里。译文及注释译文轻快的飞鸿戏耍在水边,离群的孤雁栖息在小渚。不期而遇竟能相

  • 揭秘乾隆最有趣的一首诗,广为流传最有深意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乾隆,清朝

    在历史长河中,乾隆皇帝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解。提到乾隆皇帝,相信大家都是耳熟能详,我们经常在电视荧幕中看到关于乾隆皇帝的影视作品。电视剧中的乾隆多是“风流天子”,其实乾隆也是一位风雅之士,他除了喜欢刻章做印以外,还酷爱写诗。在清朝的诗集《御制诗集》中,就曾

  • 《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该如何理解呢?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宋朝,周邦彦

    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周邦彦朝云漠漠散轻丝。楼阁淡春姿。柳泣花啼,九街泥重,门外燕飞迟。 而今丽日明金屋,春色在桃枝。不似当时,小桥冲雨,幽恨两人知。【注释】漠漠:迷蒙广远的样子。轻丝:细雨。柳泣花啼:细雨绵绵不断,雨水流下柳花,犹如哭泣落泪。九街泥重:街巷泥泞不堪。九街:九陌、九衢,指京师街巷。燕

  • 《后宫词》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该如何理解呢?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白居易

    后宫词作者:[唐]白居易后宫词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1坐到明。注释:1薰笼:有笼覆盖的熏炉,可以熏香,也可以烘干衣物。赏析:也许与年老色衰而失宠的宫女相比,诗中主人公的遭遇还没有那么悲凉。但也正因为青春尚在,所以她才更加幽怨。全诗不借物寓悲,直书其事,层层深入,写尽

  • 大风歌这首诗该怎么赏析?这首诗的内容原文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诗,大风歌

    大风歌【两汉】刘邦,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风歌》一诗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他对国事忧虑的复杂心情。此诗每句中皆带有“兮”。刘邦故乡沛县原本虽为宋地,但已被楚国占有百年,文笔自然不免沾染了些许楚风。楚辞又

  • 秋风辞这首诗该怎么赏析?这首诗的内容原文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诗,秋风辞

    秋风辞【两汉】刘彻,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全诗比兴并用、情景交融,是中国文学史上“悲秋”的名作。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历史上有

  • 《灵隐寺》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赏析呢?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朝,宋之问

    灵隐寺宋之问鹫岭郁岧峣, 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 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 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 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 冰轻叶未凋。夙龄尚遐异, 搜对涤烦嚣。待入天台路, 看余度石桥。灵隐寺在杭州西湖西北武林山下,始建于东晋时。《淳祐临安志》说,在东晋咸和元年(326),印度僧人慧理,看到

  • 古诗词行行重行行的内容是什么?这首诗该如何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行行重行行,诗

    行行重行行【两汉】佚名,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

  • 南北朝诗词石城乐是什么内容?这首诗该怎么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南北朝,石城乐

    石城乐【南北朝】佚名,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闻欢远行去,相送方山亭。风吹黄檗藩,恶闻苦篱声。起首二句开门见山,点明了事情的缘由,同时也暗示了女主人公的身份。“闻欢远行去,相送方山亭”,因闻欢而相送,可知他们并非正式夫妻。这句是说,当女主人公得知情人即将远行,便匆匆赶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