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曹操《蒿里行》原文、注释译文、赏析及创作背景

曹操《蒿里行》原文、注释译文、赏析及创作背景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398 更新时间:2023/12/20 21:04:52

曹操《蒿里行》,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蒿里行

曹操 〔两汉〕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关东的诸州郡将领,都起兵讨伐董卓及其党羽这些残暴的人。

本来期望各路将领在孟津会合,同心讨伐长安董卓。

结果各有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

权势、财利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战士常年征战,铠甲上生满了虮虱,百姓也因此死伤无数。

累累白骨曝露于荒野之地无人收埋,方圆千里都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有一人能活,想到这里不免让人肝肠寸断。

注释

关东: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西南)以东。义士:指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

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

初期:本来期望。盟津:即孟津(今河南孟县南)。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此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本来期望关东诸将也能像武王伐纣会合的八百诸侯那样同心协力。

乃心:其心,指上文“义士”之心。咸阳:秦时的都城,此借指长安,当时献帝被挟持到长安。

力不齐:指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各有打算,力量不集中。齐:一致。

踌躇:犹豫不前。雁行(háng):飞雁的行列,形容诸军列阵后观望不前的样子。此句倒装,正常语序当为“雁行而踌躇”。

嗣:后来。还:同“旋”,不久。自相戕(qiāng):自相残杀。当时盟军中的袁绍、公孙瓒等发生了内部的攻杀。

淮南句:指袁绍的异母弟袁术于公元197年(建安二年)在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自立为帝。

刻玺句:指公元191年(初平二年)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为皇帝,并刻制印玺。玺,印,秦以后专指皇帝用的印章。

铠甲句:由于长年战争,战士们不脱战服,铠甲上都生了虱子。铠甲,古代的护身战服。铠,就是甲。虮,虱卵。

万姓:百姓。以:因此。

生民:百姓。遗:剩下

创作背景

公元189年(东汉中平六年),曹操独自引领三千人马在荥阳迎战了董卓部将徐荣,战败。不久,讨伐董卓的联军由于各自的争势夺利,四分五裂,互相残杀起来,其中主要的就有袁绍、韩馥、公孙瓒等部,从此开始了汉末的军阀混战。此诗即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反映。

赏析

这首诗被后人称为汉末的实录,是一首反映现实的史诗。它反映了自初平二年(190年),关东各郡将领起兵讨伐董卓,直到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在淮南(今安徽寿县)称帝这八九年间的重大纷繁的历史事变和社会面貌。重点写各路军阀以讨伐董卓为名而拥兵自重,争权夺利,自相残杀,形成新的割据局面,从而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开篇'由义而动'到自相残杀的记叙,表现了诗人英明的政治洞察力,对上层军阀的内讧以及对下层将士、百姓痛苦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此诗前十句勾勒了这样的历史画卷:关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焚宫、毁庙、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荒淫无耻、祸国殃民的董卓。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互相残杀起来。诫之不成便加之笔伐,诗人对袁绍兄弟阴谋称帝、铸印刻玺、借讨董卓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称孤道寡之实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并对因此造成的战乱感到悲愤。诗中用极凝练的语言将关东之师从聚合到离散的过程原原本本地说出来,成为历史的真实记录。然而,曹操此诗的成功与价值还不仅在此,自“铠甲生虮虱”以下,诗人将笔墨从记录军阀纷争的事实转向描写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在揭露军阀祸国殃民的同时,表现出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注和担忧,这就令诗意超越了一般的记事,而反映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铠甲生虮虱”以下六句,写战争给士兵和百姓带来的灾难和作者的感慨。“铠甲生虮虱”写战乱之长,士兵连年征战,人不解甲,马不卸鞍,其苦可知;“万姓以死亡”写人民在战乱中死丧殆尽,可见战祸之烈。“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用简括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战乱中的凄凉悲惨的图画。从视觉感受上说,弥望中,纵横于野的白骨,是那样惨白;从听觉感受上说,茫茫大地死一样沉寂,没有一点生命的气息,鸡鸣狗吠,这些寻常的庄户声气都不闻于耳了。作者收视反听,自然要痛断肝肠了。

此诗比《薤露行》更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社会灾难的原因,更坦率地表现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曹操本人真正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还是从他随袁绍讨伐董卓始,故此诗中所写的事实都是他本人的亲身经历,较之《薤露行》中所述诸事,诗人更多直接感性的认识,故诗中反映的现实更为真切,感情更为强烈。如最后两句完全是诗人目睹兵连祸结之下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的真实情境而产生的感时悯世之叹。刘勰评曹氏父子的诗曾说:“志不出于滔荡,辞不离于哀思。”(《文心雕龙·乐府》)锺嵘评曹操的诗也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下》)都指出了曹操的诗歌感情沉郁悲怆的特点。惟其有情,故曹操的诗读来有感人的力量;惟其悲怆,故造成了其诗沉郁顿挫、格高调响的悲壮气势。这首《蒿里行》即是极为典型的例子。故陈祚明说:“孟德所传诸篇,虽并属拟古,然皆以写己怀来,始而忧贫,继而悯乱,慨地势之须择,思解脱而未能,亹亹之词,数者而已。”(《采菽堂古诗选》)可见曹操诗歌抒忧写愤的特征已为前人所注重。

这首诗诗人运用民歌的形式,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不仅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体现了曹操的独特文风。

标签: 曹魏曹操

更多文章

  • 曹操《苦寒行》原文、注释译文、赏析及创作背景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曹魏,曹操

    曹操《苦寒行》,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苦寒行曹操 〔两汉〕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

  • 王安石的一首诗,短短4句却蕴含哲理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王安石,北宋

    纵观我国古代诗歌史,不难发现宋代以前一直强调的是“诗言志”或者“诗言情”,直到宋代才出现了大量优美且富有理趣的哲理诗。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可谓数不胜数。本文向大家分享的《登飞来峰》,便是宋代

  • 曹操《短歌行》原文、注释译文、赏析及创作背景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曹操,曹魏

    曹操《短歌行》,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短歌行曹操 〔两汉〕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坠。崇侯谗之,是以拘系。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专征,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齐桓之功,为霸之道。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 韩愈的一首《晚春》,到底该如何理解呢?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韩愈,唐朝

    虽说解诗见仁见智,但我国古代诗学解释学却倾向于一种“升华的理解”,即解读者往往比作者本人对自己的作品有着更好的理解,比字面意思的旨意有着更全面的诠释,从而促使读者在反复诵读中渐入或顿悟出更为深刻的意义,包括讽刺意味,哲理意味等等。除此之外,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也会有不同的领悟。本文就让我们通过唐代著

  • 苏轼写给弟弟的一首词,读完令人感慨万千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苏轼,北宋

    虽然我们都清楚地知道,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但是随着我们走出校园,走上工作岗位,恐怕绝大部分人,现在对古诗词的印象,只停留在了当年的默写并背诵全文上。不过曾经那些让我们头疼的古诗词,如果现在的你还愿意去看的话,相信你会和我一样,觉得它们原来那么亲切,那么有同感,甚至能够从中找到人生的意义。

  • 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你读过这首诗吗?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陶渊明,魏晋

    陶渊明是魏晋著名诗人,他的田园诗开创了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在艺术上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作者善于描写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既别开生面,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更获得了读者们的广泛赞扬。陶渊明对客观事物的感受极其敏锐,观察也非常仔细。他善于从平凡景物和日常生活里,捕捉最具特征的事物,并加以描绘。诗人还将景

  • 《春夜洛城闻笛》写于李白游历洛阳,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首《春夜洛城闻笛》写于李白游历洛阳这一期间。洛城,即洛阳。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开元十四年(726),二十六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开始了他在东部地区的漫游生活。在唐代,

  • 《庆东原·鹤立花边玉》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赏析呢?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宋朝,张养浩

    【原文】鹤立花边玉,梦啼树杪弦,喜沙鸥也解相留恋。一个冲开锦川,一个啼残翠烟,一个飞上青天。诗句欲成时,满地云撩乱。【注解】冲开锦川:指沙鸥在河川游泳。啼残翠烟:指黄莺在绿荫翠烟中鸣啼。【译文】白鹤立在鲜花旁边洁白如美玉,黄莺在树间啼鸣有如奏响美妙和琴弦。逗人喜爱的沙鸥也知道彼此眷恋。白鹤划开碧水锦

  • 《凭栏人·江夜》是哪位诗人的作品?怎么翻译呢?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宋朝,张可久

    【原文】江水澄澄江月明,江上何人搊玉筝?隔江和泪听,满江长叹声。【注解】搊(chōu):拨动,弹拨。玉筝:对古稳的美称。筝是一种弹拨乐器。【译文】江水清澈澄清江月空明,江上是谁在弹拨玉筝?隔着江和泪倾听,满江山一片长叹声。。

  • 康熙亲征噶尔丹凯旋而归后,在黄河边写下一首七言诗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玄烨,清朝

    爱新觉罗·玄烨,顺治皇帝的第三子,母亲是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清朝第四位皇帝,年号“康熙”。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康熙帝执政初期,面对大清王朝刚刚建立的严峻局势,坚持大规模用兵,以实现疆土完整和天下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