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死而复生”的达摩祖师

“死而复生”的达摩祖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443 更新时间:2024/3/22 15:26:42

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嵩山五乳峰山洞中面壁九年,取得正果后把法衣、法器四卷《椤伽经》传给他的弟子慧可以,之后就离开少林寺,开始他回归西天天竺的行程。一天,达摩走到千圣寺,夜宿禅堂,当夜身得重病卒然寂世。他的弟子们破例保留了尸体,将其葬在熊耳山,起塔定林寺以作纪念。达摩的死,是当时人所共知的事。

魏国有一位大臣名叫云,奉命出使西域,他数年在外,对于达摩的圆寂的事当然一无所知。当他完成使命归国交旨途中,在葱岭上老远看见一个和尚肩扛禅杖,手里提着一只鞋迎面走来。走近一看,是天竺国高僧,嵩山少林寺和尚达摩。宋云问:“大师哪里去?”达摩说:“回归西天。”二人交谈以后,临别时达摩嘱咐说:“你回京以后对任人都不要说见到我。”宋云不解其意地问:“那是为啥?”达摩说:“这事你千万不能对别人说,说了,你有百日牢狱之灾!”宋云对这件事没有多在心。他回到魏都魏孝静帝交了圣旨。公务完毕,在闲谈中,宋云无意中谈到了他在葱岭遇见达摩一事。没想到魏孝静帝听后,冲冲大怒,说达摩死后葬在熊耳山,世人皆知,现在你又说你在葱岭遇见了他,是大白天说瞎话。判宋云“欺君”之罪,投入牢狱。宋云在牢狱中度日如年,眼看已经九十九天了,还不知朝庭最后怎样处罚,正在为自己的性命担忧。

就在宋云入狱的第一百天时,魏孝静帝又想起了宋云之事。他心想如果就为这件事便把人家投入牢中,做得有点过分。于是传下圣旨释放宋云上殿见驾。宋云提心吊胆的上了金殿,听候最后处理。魏孝静帝问宋云,葱岭见到达摩有无此事。宋云把自己在葱岭见到达摩的情形详细说了—遍。魏孝静帝元善听了宋云的叙述感到非奇怪,便下决心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随派一位很诚实的大臣到熊耳山挖开了达摩的坟墓,当他打开棺木时,发现达摩的尸体不见了,只有一只鞋子留在棺内。

大臣回京把情况如实奏禀,魏孝静帝才相信宋云所讲是实情,达摩祖师圆寂以后,真是手里掂着一只鞋子归天竺国去了。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站着入灭往生:禅宗三祖僧璨禅师的悟道因缘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三祖僧璨禅师,姓氏及籍贯均不详。史料只记载,他最初以白衣的身份拜谒了北方前来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岳西县西南店前镇)避难的二祖慧可祖师,并得到祖师的点拨、印可和传法,成为禅宗的三祖。 关于三祖悟道的因缘,灯录中是这样记载的: 初祖达磨传法给二祖之后,自于少林托化西归,二祖慧可于是一边随宜传法,度化众

  • 维摩诘居士的布施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维摩诘居士生病那段时间,佛陀想派几位弟子去探病,但是,很多人都不敢去,因为维摩诘居士辩才无碍,许多小乘行者都不敢去探望他。 那时,有位在家居士善慧,他很发心也很虔诚。有一天,他正好去听法,佛陀就希望他能自告奋勇去探病,因为他既年轻又有智慧。 但是善慧也不敢去,佛陀问他为什么?他回答:“因为维摩诘

  • 佛印与苏东坡的故事:观音菩萨念佛在念谁?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佛印了元禅师与苏东坡,一起在郊外散步时,途中看到一座马头观音的石像,佛印立即合掌礼拜观音。 苏东坡看到这种情形不解地问:“观音本来是我们要礼拜的对象,为何他的手上与我们同样挂着念珠而合掌念佛,观音到底在念谁呢?” 佛印禅师:“这要问你自己。” 苏东坡:“我怎知观音手持念珠念谁?” 佛印:“

  • 世尊与燃灯佛的因缘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以前有个提和卫国,国王名叫灯盛,他有一位神奇的儿子,出生之时身边一切光明照彻,犹如明灯,因此被称为燃灯太子(锭光太子)。国王灯盛在临终之时将政务托付给了锭光太子,太子明白世事无常的道理,根本无心政务,就将国家授与自己的弟弟,当即就出家了,直到修行圆满,证得佛果。锭光太子成佛之后号燃灯佛、普光佛、锭光

  • 布袋和尚是弥勒佛吗?弥勒佛化身布袋和尚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布袋和尚是弥勒佛吗?布袋和尚是弥勒佛。千百年来弥勒佛的化身———布袋和尚的传奇在这悠悠天地间诉说着人世的苍茫和美丽,穿越着千年僧寺的悠悠钟声,一如既往地演绎着古老的传承。 弥勒,为梵文Maitreya的音译,意译慈氏。据说此佛常怀慈悲之心。《阿弥陀经疏》中解释说:“或言弥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

  • 佛陀讲述大肚弥勒佛成佛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大肚弥勒佛又称大肚弥来佛。中国佛教寺院中的一尊大乘佛教的佛像,通常将其尊俸在寺庙的前殿。由于大肚弥勒佛像慈颜善目,笑口常开,反而形象化的代表了大乘佛教的宽宏大量,慈悲为怀的宗旨。因此深受信众尊重。男女老少都在见到佛像时,激发出轻松愉快的心情。在部分寺院都有这样的对联与弥勒佛像相伴:“大肚能容,容天

  • 高僧形貌丑陋却记忆超群,研习经典终名声远播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晋朝的道安大师,十二岁出家,心性聪敏,遗憾的是形貌非常丑陋,不为师父所看重。在刚出家的三年中,都被驱使到田间工作。可是,他做事非常勤努,虽然辛苦,却从未有过怨言。 再经过数年,有一天,禀告师父要求看经,师父给了他一本辩意经,约有五千字。道安大师手捧着经,照常到田里工作,只利用休息的时候,翻开来阅读

  • 佛陀往昔求法因缘 为求佛法宁舍其命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从定起已,为诸四众演说无上甘露妙法。时有无量百千大众前后围绕,诸根不动听闻法要。 时诸苾刍既见大众身心寂静殷勤听法,咸皆有疑白佛言:“世尊!唯愿慈悲为断疑网;如来大师无上法王,今此座中听法诸人,何故殷勤身心不动,听闻妙法如饮甘露?” 世尊

  • 民国高僧四次燃指供佛 被尊称为“六指长老”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民国祗园大师,名淳镜,俗姓王,贵州普定县人。从小就不爱讲话,喜欢安静,不娶妻室,有空常常诵念法华经。当他父母亲双双过世后,便往云南鸡足山慧灯庵,顶礼月池禅师,求请出家。 清德宗光绪十一年(西元一八八五年)春天,往云南姚州佛陀山至德禅院受出家具足比丘戒。随后发心到处参学,天下名山,都走遍了。后来行

  • 世尊和舍利弗前世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锦尽手长者。至舍利弗所。讽诵经法。还归其家。厌所居处。下其须发。而为沙门。未得罗汉。一切所造。皆已备足。时诸比丘。往见世尊。今我等察锦尽手。稽首面见。闻说法律。寻时出家。而为沙门。博闻多智。讲若干法。言谈雅丽。庠序无犷。兴起禅思。故复还家。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