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汉族著名的古琴曲《广陵散》的内容是什么?

中国汉族著名的古琴曲《广陵散》的内容是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576 更新时间:2024/1/4 18:51:21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它是中国汉族古代一首大型琴曲,中国音乐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

即古时的《聂政刺韩王曲》,魏晋琴家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刑前仍从容不迫,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

《广陵散》是我国着名古曲之一,在古琴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国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的作者——宋代的陈旸曾将《广陵散》与《诗经》相比拟,称其为“曲之师长”。历史文献中关于《广陵散》的记载特别多,远远超过了一般的琴曲。《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长达十五段,曲体结构庞大,旋律很丰富,曲调激昂慷慨,有它独具的风格,现存琴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相传古代杰出的演奏家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而遭杀害,临刑前曾从容弹奏此曲以为寄托。嵇康是历史上最出名的一位《广陵散》演奏家,他虽不是此曲的作者,但由于其杰出的音乐天才,通过他的演奏使这个乐曲更加丰富,因此,嵇康的名字与《广陵散》千百年来一直紧紧联系在一起。可是《广陵散》究竟是根据什么内容写成的,至今却说法不一。

王世襄先生在题为《古琴名曲〈广陵散〉》(见《人民音乐》1956年4月号)一文中,认为《广陵散》的每段标目中可以看出,主要是描写战国时(公元前四世纪)聂政为父报仇刺死韩王的故事。主要情节为:聂政的父亲为韩王炼剑,误了期限,惨遭韩王杀害。聂政为了报父仇,历尽艰苦,入山学琴,十年功夫,学成绝技。韩王听说国内出现了卓越的琴家,召他入宫演奏,殊不知他就是要为父亲报仇的聂政。正在听琴之际,聂政从琴中抽出刀来,刺杀了韩王。聂政怕连累他的母亲,自毁容貌而死。韩国不知谁刺死了国王,千金悬赏,求刺客姓名。

聂政的母亲,为使儿子扬名,前去认尸,并死在聂政的身旁。这个故事见于汉蔡邕(公元133—192年)着的《琴操》,即所谓《聂政刺韩王曲》。修建时代约与蔡邕同时的武梁祠石室,也曾取这个故事作为石刻画像的题材。从上面的故事中可以看出聂政为父报仇,以他富有反抗精神的自我牺牲来达到刺死暴君的目的。不过在封建时代,统治阶级企图贬低他这种反抗精神,将他描写成为一个被权贵收买而去效死的愚蠢人物,《战国策》、《史记。刺客列传》等书就是这样记载的。自汉代以后,《聂政刺韩王曲》已很少有人说起了,据推测可能是这个名称大大地触犯了统治者的尊严的缘故,才依照它所流行的地区来命名,而改称《广陵散》。

王文发表后,孟宪福先生随即在《人民音乐》1956年10月号上撰写了《对“古琴名曲〈广陵散〉”一文的几点商榷》的文章,以为从今天所看到的《广陵散》谱和历史上有关它的记载来看,《广陵散》所描写的故事内容并不同于《琴操》所说的《聂政刺韩王曲》,前者是后者改称的说法还缺乏可靠的历史记载材料。

首先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广陵散》谱来看,《神奇秘谱》本的标目中“取韩”、“烈妇”等,固然不能由此肯定它所描写的是聂政刺杀了韩王还是侠累。但稍晚于《神奇秘谱》中所刊载的两谱之一标目中“取韩”作“取韩相”、“烈妇”作“别姊”则符合《史记》、《战国策》中所载聂政为严仲子刺杀侠累的故事。元代琴家耶律楚材描写《广陵散》的长诗中“别姊情凄惨”等句及诗前小序中所提到的“……验于琴谱中有‘井里’、‘别姊’、‘辞乡’、‘取韩相’、‘投剑’之类,皆刺客聂政为严仲子刺杀韩相侠累之事”一段,则说明在元代,《广陵散》也是被人认为是描写聂政刺韩相侠累的故事。明代人刊行的谱所表现的故事内容还是保存了至少是元代流传的说法。

另一方面从聂政的故事的历史记载和故事本身来看,聂政刺韩王一说只见于《琴操》一书。《史记》、《战国策》早于《琴操》,聂政故事的发生(公元前四世纪),离《史记》作者司马迁仅两世纪左右,传闻自然更可靠些。《史记》是大家公认为“信而有征”的历史材料,作者司马迁的博闻和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是人所共知的。而《琴操》一书是否为汉蔡邕所撰也还值得怀疑,连《四库全书未收书目》中都是说法含糊不清的。另从其内容来说,也是极尽牵强附会的。即如它关于《聂政刺韩王曲》的题解中,第一句便说:“聂政刺韩王者,聂政之所作也。”这句话明明不合逻辑,试问此曲是聂政刺韩王以前,还是以后?以前,聂政怎知道能刺杀了韩王;以后,正如题解中所说“即自断其形体”又有什么时间去作此曲呢?

《广陵散》一曲早于嵇康之前已经在民间流传,后来到嵇康死后也仍一直在民间流传,并且乐曲本身在不断丰富着。从现存材料来看,至少在唐代李良辅的广陵止息谱己为23拍,到吕谓时增为33拍,到朱景佑时的《琴书》已成为41拍,到元耶律楚材时又增为44拍。关于聂政的故事内容的两种不同传说,至今尚无定论。当然并不是说,一个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它所描写的一定要符合历史事实的细节。事实上,一些流传在民间的故事,也常常由于人民的愿望而改变了故事的面貌。同样,研究《广陵散》的内容,如同当时的历史和社会相结合来研究,最终定会揭开谜底的。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春节吃年夜饭风俗的来历:吃年夜饭要关门的传说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除夕夜每家每户都要吃年夜饭,但为什么要吃年夜饭,你知道吗?年夜饭的由来一定要了解,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农历除夕(每年最后一天)的最后一餐。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一家相聚,共进晚餐。一年一度的团圆饭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表达对父母的感激。1、年夜饭的

  • 昆曲起源于哪个朝代?昆曲有哪些著名代表作品?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昆曲早在元朝末期(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苏州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曲(Kunqu Opera),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

  • 探访“指尖上的船王”:从事船模制造三十年 制作数百艘中外古船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小舟一日可行千里,体现了古代中国制船技艺之高超,而此次在古猗园逸野堂内展出的纯手工制作的大型古船模型真实精妙地再现了中国古代卓越的造船和航海技术。 船模制作技艺在中国历史悠久,出土文物可上溯到汉代。上海地区

  • 腊八蒜的来历:腊八蒜的制作方法 腊八蒜变绿的原因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腊八蒜翡翠碧玉腊八蒜: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

  • 古代的冠礼就是成人礼吗?冠礼有怎样的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在远古氏族社会,为了部落的绵延,未成年的孩子一般不参与生产、狩猎、战争等活动。等到了成人的年龄,用各种方式来考核他的体质和技能,以确定他能否取得氏族成员的资格。后来演变成冠礼。 冠礼,就是主宾依次将缁布冠、皮弁、爵弁三种帽子戴在未成年人的头上,并给他起个表字,表示他已经成年,可以结婚,参与劳动、战

  • 秧歌是一种怎么样的歌舞?扭秧歌有什么特点和好处?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秧歌在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明清之际达到了鼎盛期。清代吴锡麟《新年杂咏抄》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秧歌”的起源,汉族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农民在插秧、拔秧等农事劳动过程中,为了减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之苦,所以唱歌曲,渐渐就形成了秧歌;民间的另一种传说是“秧歌”起源于抗洪斗争。古代黄河岸边

  • 油纸伞中国传统工艺介绍:湖北汉口苏恒泰伞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油纸伞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作为起源于中国的一种纸制或布制伞,亦传至亚洲各地如日本、朝鲜、越南、、泰国、等地,并在各地发展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油纸伞。随着大陆客家人迁移至台湾定居,也令中式油纸伞在台湾生根发展。油纸伞除了是挡阳遮雨的日常用品外,也是嫁娶婚俗礼仪一项不可或缺的物品,中国传统婚礼上,新娘出嫁

  • 轿子的发展史:从大秦到清朝 从皇室到百姓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轿子是一种靠人或畜扛、载而行,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曾在东西方各国广泛流行。就其结构而言,轿子是安装在两根杠上可移动的床、坐椅、坐兜或睡椅,有篷或无篷。轿子最早是由车演化而来。 《汉书》载:会稽太守严助“舆轿而隃领(岭)”。唐颜师古注解为:“服虔曰:‘轿音桥,谓隘道舆车也’。臣瓒曰:‘今竹舆车也,

  • 少数民族的春节风俗习惯 是如何庆祝的呢?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以下就来说说某些少数民族的春节风俗,他们是如何庆祝的呢,有什么样的活动?1、白族的春节风俗活动:“放高升”内容: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

  • 乱针绣的起源 我国名绣,“乱针绣”濒临失传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流畅细腻的线条、层次分明的色彩、呼之欲出的画面,眼前一幅幅栩栩如生、宛若油画般的绣品,正是被誉为当今中国第五大名绣的“乱针绣”。日前的第十届中国(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上,来自江苏扬州宝应县的乱针刺绣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却面临濒临失传的困境。 乱针绣源于苏绣又超越苏绣,自成一格,是1930年由刺绣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