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不同朝代的花样灯会介绍:古代什么节日举办灯会?

不同朝代的花样灯会介绍:古代什么节日举办灯会?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318 更新时间:2024/1/22 20:30:47

1、古代什么节日会有灯会?

正月十五元宵节,民间有观赏花灯的习俗。灯会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李商隐在《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一诗中云:“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可见唐代的灯会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也是生动记述了南宋时的灯会盛况。

相比具有浓重政府色彩的宋代灯会,明朝的灯会,则已演变成了纯粹的市场行为。每年的正月初十日到十六日,各地的客商和巧匠就会云集京城,将自己制作的花灯拿到东安门外迤北大街售卖。在这短短的数天里,不仅是花灯制作工艺的比拼,也是经商实力的比拼。京城靠近灯市的商铺和住房,每年到了灯市开市的时候,租价就会翻番,要比平时贵上数倍,如果不是生意做得特别大的商人,轻易不敢问津。另外,灯的式样和工艺也是新颖繁多,有镶嵌珍玩珠宝的灯,也有从邻国或海外贩回来的灯,引来的观赏者络绎不绝。价格高的灯,一盏就要卖上千两银子。刚刚过去的元宵节,在中国古代就是非常重要的节日。自隋唐以来,就有大型灯展、猜谜、歌咏、放烟花等元宵晚会活动。虽然古代没有现代众多的科技手段,但在这个万人空巷的节日里,古代的灵工巧匠们仍别出心裁,玩出了许多在当时堪称“高科技”的花样。

2、不同朝代的花样灯会介绍:

(1)唐代灯轮高60米

在唐代,都城长安实行的是宵禁制度,但是元宵节前后几日内,却特许解禁,可以放三夜花灯,称之为“放夜”。唐代的生产力发达,社会富庶,人们安居乐业,加之长安人口达百万之众,是当时世界上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因此元宵夜的灯展盛况空前,就不足为怪了。那时候,从公贵族到平民百姓无不走出坊门,观赏争奇斗艳的各式花灯,以致车不能掉头,人难以转身。古籍《雍洛灵异小录》记载:“唐朝正月十五夜——灯明如昼,山棚高百余尺,神龙以后,复加俨饰,士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

大唐的千家万户乃至皇帝老儿一起出来观灯,这看的是热闹更是新奇。新奇何来,靠的是“高科技”。在手工业已经很发达的唐代,各类工艺的制作水平大幅提升,为元宵节的观赏提供了不少新花样。据唐张鷟《朝野佥载》记载:唐睿宗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在安福门外做一巨型灯轮,高达二十丈,上边缠绕五颜六色的丝绸锦缎,用黄金白银作装饰,灯轮悬挂花灯五万盏,如同五彩缤纷、霞光万道的花树一般。试想,这二十丈就是六十米高,灯光璀璨、美轮美奂的灯轮在空中旋转,整个一“摩天轮”呀,可见当时的工艺水平确非一般,就是今天看来也会惊呼其制作精巧别致的。

玄宗时更胜一筹,出现了堪称奇技的“灯树”、“灯楼”等更加别致的产品。据郑处诲《明皇杂录》记载:唐玄宗时,南方工匠毛顺,善于巧思设计,以缯采结为灯楼。这座灯楼广达二十间,高达一百五十尺,灯楼上悬挂着珠玉、金银穗,微风吹来,金玉铮铮作响。灯上又绘龙凤虎豹,作腾跃之状,栩栩如生。整个灯楼设计构造可谓巧夺天工!另外,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贵妃的大姐韩国夫人更独出心裁,请匠人制作了“百枝灯树”,高达八十尺,将其“树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目也”。民间花灯也是花样层出不穷。以至于长安城中彻夜辉煌如昼。唐代文学家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诗序中写道:“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火之会,金吾弛禁,贵戚及下里工贾,无不夜游。车马骈阗,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夸竞,文士皆赋诗以纪其事。”诗云: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骑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惜夜,玉漏莫相催。

这首诗把唐代元宵夜灯火的盛况和游人的兴致描述得淋漓尽致。在元宵节的风俗影响下,唐代日常照明灯具革新不断,花样翻新。一些王公贵族用木雕成侍婢形象的灯架,称之为“灯婢”。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宁王宫中,每夜于帐前罗木雕矮婢,饰以彩绘,各执华灯,自昏达旦,故名之为灯婢。”可见那时的灯光照明等技术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也难怨唐代是中华民族的鼎盛时期。

(2)宋代用上了人工喷泉

到了宋代,元宵节还延长了放灯时间,唐代元宵节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即十四、十五、十六三日,而宋代又增加了十七、十八两日。不仅如此,宋代在花灯的制作水平上比唐代更为先进。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对首都东京(开封)元宵节盛况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当时开封府甚至出现了灯山,可见规模之大和制作水平之高。元宵节期间,开封府在中心街搭起彩棚,张灯结彩,叠成山林形状,称之为“灯山”,灯山点燃之后,万灯齐明,“金碧相射,锦绣交辉”。

灯山上还彩绘神仙的故事。而皇宫内的“灯山”更是奇妙多姿。以彩带结成文殊菩萨跨狮子、普贤菩萨骑白象的形象,特别令人惊奇的是菩萨手臂能活动自如,五个手指就是五条水道。工匠们用辘轳绞水,送到灯山上的木制大水柜中,按时放水,水从佛像的手臂绕出,飞流直下,喷珠溅玉,状如瀑布。显然,这是我国最早的人工瀑布和喷泉技术。灯山的设计是综合艺术,其复杂和智巧可谓登峰造极。

南宋预赏元宵的时间比前朝还长。据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记载:南宋时,从九月赏菊灯之后,就开始试灯,做“预赏元宵”,一入新年正月,“灯火日盛”。那些宫廷诸司官吏们对元宵灯火“竞出新意,年异而岁不同”。正因为如此,南宋民间花灯也是式样翻新,品种极多,一个比一个技巧先进。在众多的灯式中,苏州进奉的花灯用五色玻璃制成的灯圈片大者直径达三四尺,上面绘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等种种奇异形象。而福州进奉的灯又高一筹,用白玉制成,“显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彻心目”。

还有一种新安县进奉的花灯更是奇异,巨大的灯圈全用玻璃制成骨架,内燃灯烛后,明亮无比,为花灯中一绝,被称做“无骨灯”。周密在《武林旧事》卷二记载了此种花灯的制作细节:“所谓‘无骨灯’者,其法用绢囊贮粟为胎,内之烧缀,及成去粟,则浑然玻璃球也。景物奇巧,前无其比。又为大屏灌水转机,百物活动。”

(3)明清胜在烟火和冰灯

元宵节燃放烟火是从唐宋开始兴起的,宋代不仅制成炮仗,而且制作烟火。据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记载:“宫漏既深,始宜放烟火百余架,于是乐声四起,烛影纵横,而驾始还。”不但宫中放,民间也放。

到了明代,烟火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元宵节燃放烟火成为主流。在《金瓶梅词话》第四十二回《豪家拦门玩烟火,贵客高楼醉赏灯》中描写了西门庆一家所放的烟火,就代表了明代烟火的高水平。“都说西门大官府在此放烟火,谁人不来观看。果然扎得停当好烟火,但见:一丈五高花桩,四围下山棚热闹。最高处一只仙鹤,口里衔一封丹书,乃是一枝起火,起去萃山律一道寒光,直钻透斗牛边。

然后正中一个西瓜炮迸开,四下里人物皆着,醏剥剥万个轰雷皆燎彻!彩莲舫,赛月明,一个赶一个,犹如金灯冲散碧天星;紫葡萄,万架千株,好似骊珠倒挂水晶帘箔。霸王鞭,到处响亮;地老鼠,串绕人衣。琼盏玉台,端地旋转好看;金蛾银蝉,施逞巧妙难移。八仙捧寿,各显神通;七圣降妖,通身是火。黄烟儿,绿烟儿,氤氲笼罩万堆露;紧吐莲,慢吐莲,灿烂争开十段锦。一丈菊与烟兰相对,火梨花共落地桃争春。楼台殿阁,顷刻不见巍峨之势;村坊社鼓,仿佛难闻欢之声。货郎担儿,上下光焰齐明;鲍老车儿,首尾迸得粉碎。五鬼闹判,焦头烂额见狰狞;十面埋伏,马到人驰无胜负。总然费却万般心,只落得火灭烟消成灰烬!”

《金瓶梅词话》描写的炮仗及烟火名称之多,以及对元宵花灯烟火的生动描述,令人叹为观止,这不仅说明了西门庆的生活奢华,也展现了明代烟火的发展达到一个新水平。由此可以想象明代元宵期间的种种豪华和当时科技应用的盛况。

清代烟火继承了宋、明的“各色烟火,竞巧斗奇”。在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的有盒子、花盆、烟火杆子、穿绒牡丹、水浇莲、金盘落月、葡萄架、旗火、二踢脚、飞天十响、五鬼闹判、八角子、炮打襄阳城、天地灯等诸多种类的炮仗和烟火名称,足见当时烟花技术的发达程度。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也记载:当时爆竹有双响震天雷、升高三级浪等;还有响而不起于地上盘旋的地老鼠,在水中可盘旋者称水老鼠。此外霸王鞭、竹节花、金盆捞月、叠落金钱,真是“种类纷繁,难以悉举”。

在清代元宵节令人眼花缭乱的花灯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冰灯,技术含量也是比较高的。清朝入主中原后,其冰灯习俗也传入中原。北京当时有能工巧匠制作冰灯,“结冰为器,裁麦苗为人物,华而不侈,朴而不俗,殊可观也”。其中,既有雄伟壮观的大型建筑群,又有玲珑别致的小冰灯。还有古今传奇人物造型栩栩如生,神话雕塑也引人入胜,冰制花卉是千姿百态,动物造型也是惟妙惟肖。清代的冰雕技术已经十分了得。

历朝历代的工匠们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制作出了一个个新奇精巧的元宵节展品,不仅扮靓了人们的生活,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满族文化:满族人的风俗特色及生活禁忌 ,满族人口分布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满族,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散居中国各地。源于女真。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洲(Manju)简称满族。那个这个民族有着怎么样的特色及习俗呢?接下来就让大家一起来了解这个民族吧! 首先满族人是非常注重礼节的。看看以下的风俗习惯就知道: 满族人孝敬长辈

  • 中国四大名绣的介绍: 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各有着怎样的特色?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四大名绣之称形成于十九世纪中叶,它的产生除了本身的艺术特点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绣品商业化的结果。由于市场需求和刺绣产地的不同,刺绣工艺品作为一种商品开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而其中苏、蜀、粤、湘四个地方的刺绣产品销路尤广,影响尤大,故有“四大名绣”之称。 苏州刺绣、湖南湘绣、广东粤绣、四川蜀绣为

  • 年画的起源及发展史, 木版杨柳青年画的制作工艺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年画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是一种承载着人民大众对未来美好憧憬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 画古称门神画其早名称叫门画据《风俗通义》记述先秦两汉节宗教信仰祀门习俗故神荼、郁垒我早司门神晋代宗懔《荆楚岁记》道:月给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门神 历史上,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宋朝叫“纸画”

  • 西藏风情:芒康弦子舞的传承, 什么是弦子舞?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弦子,又称“谐”“叶”“巴叶”,是藏族特有的一种胡琴,一般由男子演奏。弦子舞也常称为“弦子”,是在乐器弦子的伴奏下,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藏族歌舞艺术。 弦子是流行于康、藏地区的藏族歌舞音乐,由于歌舞时在队前多由男子用牛角胡或二胡领舞伴奏,故称弦子。弦子以结构简练、曲调优美、极富歌唱性、曲目丰

  • 中国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差别, 中华饮食三字经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中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总的来说是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江南人喜清淡、甜咸、爽口,讲究营养,乐于质高量小;西北人爱吃带有酸口、经济实惠和牛羊肉品种的菜肴;东北人爱吃肥而不腻、脂肪多的鱼肉菜品,一般吃用量大,习惯吃饱吃好.东北人主食多吃杂粮,除大米、

  • 美丽“羌绣”绣出美好生活, 羌绣的由来和传承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羌绣是在继承古羌人挑花刺绣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主要分布在汶川县的两镇四乡(绵虒镇、威州镇、龙溪乡、克枯乡、雁门乡、草坡乡)刺绣的针法除多采用挑花外,尚有纳花、纤花、链子扣和平绣等几种。羌族挑绣图案的题材,大都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如植物中的花草、瓜果,动物中的鹿、狮、免、虫、鱼、飞禽,以及

  • 白族歌文化:白族对歌有着怎样的形式?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马三大支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那白族人对歌有着怎样的形式?今天小编为您带来白族歌文化的先关内容。 白族对歌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白族青年男女也长于用对歌的方式互相表达真挚的情感。但对歌的意义远不止于表达爱情

  • 藏餐文化史:四大藏餐风味介绍及藏式烹调起源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藏餐是西藏菜的统称,用料广泛,独具特色。藏餐的主要原料有糌粑、酥油茶、牛羊肉、青稞酒、茶叶和不同品种的奶制品。那四大藏餐风味分别是什么呢?1、四大藏餐风味介绍: 藏餐菜品不多,不分菜系、菜派,但不同地方的菜点风格各异。细细研究藏餐,大致可分为四大风味:以阿里、那曲为代表的羌菜;以拉萨、日喀则、山南

  • 西藏服装用什么材料做的?藏戏服饰的特点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西藏服装用什么材料做的?西藏服装所用原材料,以绸、缎、绉、呢和氆氇等丝织品、藏族毛纺织物为主。那藏戏服饰有着怎样的特点呢?今天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了解!1、西藏服装用什么材料做的? 西藏服装所用原材料,以绸、缎、绉、呢和氆氇等丝织品、藏族毛纺织物为主。还讲究用真的金银丝缎和各种花色锦缎作衣服面料和镶配

  • 保安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吗?他们的待客之道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保安族是从遥远的青藏高原迁徙而来,保安令”、“脚户令”、“六六三”等曲调,即兴编词入唱,优美动听。舞蹈吸收了藏族舞的某些特点,动作节奏鲜明、欢快豪放。男子喜欢奏丝竹乐。造型艺术较丰富,妇女擅长剪纸,家庭木制用具、器皿及保安刀把上刻有十分别致的花纹或绘有色彩绚丽的图画。1、保安族的民族风情: 除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