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的人可能会以为黄河就是滔滔的黄河,棺材就是寿终所用之物。其实在这个故事里,它们分别指的是两个男女主人公。传说黄河是一位美貌女子,棺材是一个才情少年,他们两情相悦,但在那个封建的年代,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往往会落空,黄河跟棺材也难逃这个厄运。当黄河家里人知道她对棺材芳心暗许后,就将她锁于屋内断绝她与棺材的联系。时间一久,二人都相思成疾,棺材更是在病倒不久后命归黄泉了。但是因为对黄河的爱太深,他人亡心不死,那颗心停驻在家里,一直等待着黄河。不知情的黄河虽然也久病在床,但始终还想再见心上人的心支撑着她一息尚存。后来,她还是得知了棺材离世之事。伤心欲绝的她赶到棺材家里,居然见到棺材留下的心脏面对着她砰然跳动,禁不住悲从中来,眼泪夺眶而出伤心欲绝。她这一哭就没个停下来的时候,眼泪滚落成河,而她也就此死去。此时,棺材的心也停止了跳动,飘在这泪河中,成为黄河上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其实,一切带真情的故事总是打动人的,不管故事的结局是悲伤还是是喜悦,是完美还是残缺。这个故事则让人知道,内心的坚定十分重要,只要有那么一个信念支撑着,就可以度过漫漫长夜。就像黄河跟棺材一样,被生生分离是痛苦的,相思之情是难熬的,但不管有多难,正因为黄河心里惦记着棺材,她才会坚强地活着,正因为棺材对黄河的爱还有不甘,所以他的心都不曾停止跳动。但是当他们终于知道彼此都死去时,内心的支撑力量轰然坍塌,终于彻底崩溃了。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人事,不管是工作、友情还是爱情,要勇敢地走下去,也总需要一些这样内心的支撑。这种力量,虽然很大部分跟他人相关,但终归还是取决于个人所想。我想一个拥有乐观积极心态的人,是不该凭着寄托于人而生活的,如果有天你的“棺材”停止了心跳,你也应该带着对它的热切回忆继续追寻生活的美好;如果你的“黄河”垂泪,你也不该眼睁睁看着它泛滥成河泣极而亡,你可以为她擦干眼泪,告诉她,前方还有美景、有希望。
更多文章
飞蛾扑火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记得从不识字开始,就开始看漫画,连环画,家里什么书都有,慢慢识字了,记得第一个印象深刻的成语就是-----飞蛾扑火。大概是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在一本课外书上看到的。自从认识了这个词我便经常在作文中有意无意的用上,那时,这个词对我来说,百分百的贬义词。那篇文章还给配了图片,一只瘦弱的飞蛾朝着火苗飞去。
功亏一篑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功亏一篑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筑九仞高的山,只差最后一筐土而没有完成,比喻一件大事只差最后一点而没有完成。类似于功败垂成,对这个成语的接触,还是在中学快毕业的时候,我们中学快毕业的时候校长在最后一次会上防止我们因为快毕业了而放松对校纪校规的铭记,而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他跟我们说的一句话就是为山九仞
口是心非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口是心非这个成语我想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它的本来意思是说嘴里说的很好,心里想的却是另一套,指心口不一。一般都用做贬义词,但是我觉得现在它的意思更趋于中性,表达出了更多的无可奈何。现在的生活压力这么大,为了生存,或者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我们不得不说出一些口是心非的话,一些阿谀奉承的话。不管是为了讨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释义] 师:借鉴。不要忘记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语出] 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近义]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例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写的一首歌咏菊花的诗。黄巢年轻时,到京城长安应考,没有考上。他在长安看到了朝廷的腐败,愤慨地写下了这首诗,表示了自己立志推翻唐王朝统治的决心。唐朝晚年,特别是唐宣宗以后的懿宗、僖宗,一味的只知道寻欢作乐。朝廷
鹜蚌相争,渔人得利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战国时,苏代(著名纵横家苏秦之弟)听说赵国将要攻打燕国,他替燕国当说客到赵国去劝阻。苏代见赵惠文王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燕国来赵国途中,经过易水(今河北省中部的一条河,流经易县)时,看到一只蚌露出水面在晒太阳,正巧飞来一只鹜鸟去啄蚌肉。蚌马上合拢其壳,将鹜鸟的长嘴紧紧 地挟住,鹜鸟说:&ldqu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语出] 北齐·杜弼《为东魏檄蜀文》:“但恐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古时候有座城市,城门楼起了大火,不远处池里的鱼儿们张望着;“看出什么事了?”鱼儿们问。“城门着火了。”一条鱼说:“能
化干戈为玉帛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语出] 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大禹受舜的禅让而继位,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语出] 《北齐书·元景安传》:“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公元550年,北朝东魏的孝静帝被迫将帝位让给专横不可一世的丞相高洋。从此,北齐代替了东魏。高洋心狠手辣,次年又毒死了孝静帝及其三个儿子,来个斩草除根。高洋当皇帝第10年6月的一天,出现了日食。他担心这
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释义:比喻想要隐瞒、掩盖真相;因手法拙劣;反而彻底暴露。语出:传说古代某人将银子埋在地里;怕人知道;就在上面竖一块木板;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邻里王二看见牌子;就把银子偷走;也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隔壁王二不曾偷。”从前有个人叫张三,喜欢自作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