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做官发财”为何成为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传统?

“做官发财”为何成为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传统?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897 更新时间:2024/1/27 14:23:40

1916年,新化运动的先驱者陈独秀在《新青年》中以犀利笔触写道:

“充满吾人之神经,填塞吾人之骨髓,虽尸解魂消,焚其骨,扬其灰,用显微镜点点验之,皆各有‘做官发财四大字。做官以张其威,发财以逞其欲。一若做官发财为人生唯一之目的。人间种种善行,凡不利此目的者,一切牺牲之而无所顾惜;人间

种种罪恶,凡有利此目的者,一切奉行之而无所忌惮。”

陈独秀以民众蒙为己任,对国人“做官发财”的意识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指出,“此等卑劣思维,乃远祖以来历世遗传之缺点(孔门即有干禄之学),与夫社会之恶习,相演而日深”,结果是,“无论若读书明理之青年,发愤维新之志士,一旦与世周旋,做官发财思想之触发,无不与日惧深。浊流滔滔,虽有健者,莫之能御。”(《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第43-44页)

陈独秀所揭露的两千年来扎根于我民族灵魂深处的“做官发财”意识,不但是士大夫所追求的仕途经济的核心内容,而且也是国民人生信念的重要支柱之一。那么,这种“做官发财”的意识何以千年不绝?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认识。

其一,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社会是宗法家族制度顽强存在的社会。宗法家族制的突出特点是血缘关系处于人际关系的中心。在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中,政务、家务的运作均以血缘关系为枢纽。这一特点表现在家族一面,就是家族成员与整个家族的牢固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整个家族竭尽全力为个人进身仕途提供必需的条件,而进身仕途的个人则尽其所能为供养自己的家族做出相应的回报。其结果是,身负整个家族重望的仕途之人,不能不为改变家族的现状而煞费苦心;十年寒窗苦读的士子一旦走上仕途,必求“升官发财”以改变家族的现状。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正是士子仕途成功给家族带来的客观利益。

其次,历代宗法专制朝奉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做官”入世。在儒家“圣人”看来,“做官”乃求“富贵”的正道,读书不以仕途经济为目标则被视为不务正业。儒家“圣人”耻谈以利致富,主张以“做官”求富贵,视“做官”为“发财”的正当途径,奠定了两千余年来读书人“做官发财”的社会心态基础。儒家思想还以宿命论来论证“做官发财”的“必然性”,所谓“生死由命、富贵在天”是也。于是,读书有权利做官,做官有权利发财,做官发财都由命定,便成为中国民众思维的基本定势,成为人人接受的“天理”。“做官发财”观念与“天命观”相结合,使普通民众的权利意识被完全遏制,造成两千余年来我民族习焉不察、以为当然的事实老百姓对于任何自身基本权利的被剥夺、被蹂躏的事实,很少从法的角度去考虑其是非,更不会从权利角度去抗争。相反,只能是一方面痛恨官员贪婪,另一方面又烧香拜佛,祈求佛祖保佑自己也有“做官发财”的好运。

再次,传统吏治无力遏制官场腐败,也使“做官发财”成为必然。传统吏治的伦理前提是坚信“有德者宜高位”,一厢情愿地相信帝王“禅让”、“勤政”、“大公无私”的美德,天真地相信君王趋“仁政”的自觉性。而对人性恶质的存在视而不见,导致法治制度不可或缺的“如果执权柄者怙恶不悛怎么办”这样的前提设问付之阙如。由于从未正视官场对人性恶质膨胀的催化作用,因而,限制大小官员和君王恶性滋长的约束机制无从落实。由于缺乏“权力意味着腐败;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腐败”这样的认识前提,因而,制度设防的空缺便成为必然。这种预防机制的空缺,既是“做官”可以“发财”的条件,也是贪官炼成的制度原因。

“发财致富”是人类本能的欲望之一。追求发财本身并非罪恶,个人的存在和社会的发展,都要以财富的增值为重要条件。但是,如陈独秀所指出,“惟中国式之发财方法,不出于生产殖业,而出于苟得妄取,甚至以做官为发财之捷径,猎官摸金,铸为国民之常识,为害国家,莫此为甚。发财固非恶事,即做官亦非恶事,幸福更非恶事;惟吾人合做官发财享幸福三者以一贯之精神,遂至大盗遍于国中。人间种种至可恐怖之罪恶多由此造成。”在两千余年的历史进程中,“做官发财”这一观念已演化为我民族文化传统的一种思维定势,成为国民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阻碍我民族走向现代化的一个负面心理因素。陈独秀一代启蒙思想家致力于社会改造方案,以“民主、科学”彻底改造国民的伦理思维,无疑是看到了中国现代性改造最为关键的问题。道理很简单:如果没有对传统政治伦理的彻底改造,拒不接受把现代世界普遍接受的“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腐败”的政治伦理作为政治制度设计的前提,而继续把“奉天承运”、“天命所归”作为权力正义性的基础而实行权力垄断,那么,现代社会所不可缺少的权力制衡的防范体系就无法真正建立起来。这样,芸芸众生必然又会陷入对“做官发财”既痛恨又羡慕的怪圈痛恨正在“发财”的贪官污吏,同时又在羡慕中梦想有朝一日,风水轮流转,我家同样发大财。因此,欲塑造现代之国民,必根除这种“做官发财”的传统意识。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论唐朝传奇中侠客形象的演变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20世纪下半叶至今,武侠题材小说的创作极度繁荣,蔚为大观。如果考察它在小说史上的源流,则必定追溯到唐传奇。唐人“始有意为小说”,“文采与意想”皆有可观[1],被誉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座高峰,而“豪侠”正是唐传奇三大表现题材之一①。

  • 揭秘第三种人妖:时男时女的两性人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古人眼中,最强悍的两性人则是能够时男时女。女子化男在古代,对家庭来说,往往是一件喜事,比如上面提到的叶天士的故事。毕竟男尊女卑是一种社会常态,而且也增加了一个劳动力,古人特别看重,所以出现这种事情,人们甚至会将其归结为孝亲行善的阴德果报,比如《仁恕堂笔记》就记载:庄浪红尘驿军庄姓者,有妇而寡,仅生一

  • 反思国民性:中国人何以独具“武侠癖”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江湖性格成为一面面镜子,印证江湖文化沉淀之深厚,“武侠癖”是其中之一。中国人崇拜武侠闻名于世,不仅武侠书报畅销海内外,武侠背景的功夫电影更打入了世界电影之都好莱坞。要理解中国人何以偏爱武侠,人人都想做“老大”,一切还须从江湖说起。没有江湖化,便没有武侠

  • 历代皇帝爱攀龙始于黄帝 秦始皇被称为“祖龙”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人们说中国是龙的故乡,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说中国文化是龙文化。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符号。龙年伊始谈龙及龙文化,不仅是饶有兴味的,也是很有意义的。1 龙起源众说纷纭龙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可以说源远流长。自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一直到今天,龙,这一神圣怪异的动物神,几乎贯穿了中华

  • 揭秘教育大跃进:大学教材最快十天一本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大跃进是国人在20世纪继义和团之后,鼓捣出来的又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就当时而言,的确是充分地发挥了国人敢想敢干的创造精神。人们说话做事的胆量,似乎自盘古开天地以来从来就没这么大过。大跃进很热闹,内容也挺多,人们一般记得比较牢的是人民公社、大炼钢铁、亩产万斤乃至几十上百万斤、公共食堂和吃饭不要钱。人们

  • 历史上真实的天地会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18世纪的中国,外表看起来是一个生机蓬勃的和谐社会。然而,就在这样一个所谓的“盛世”下,史无前例的人口爆炸和商业扩展渐渐引致一个游民社会诞生。帝国的城镇到处是四处游荡的陌生人。他们纷纷投入山堂,藉此呼朋引类,互援互助,一个“江湖”由此成形。1786年,

  • 雷神之子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远古时代,在中国的西北方有一个华胥氏之国,那里是人问少有的乐土。这里,国家没有首领,人民没有什么欲望嗜好,切听其自然。所以这里的人都长寿,活一二百岁很平常。 这里的人还能在天空中行走;过高山如履平地;下水不会淹死;入火不会烧死;云雾遮不住他们的视线;雷声影响不了他们的听闻。困,就在空睡觉,如同睡

  • 素女化雁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素女是黄帝的侍女,长得非常美丽,一身肌肤洁白如雪,品莹如玉,润滑如脂,故名为素女。素女是鼓瑟的高手,每当她在都广之野,伸出她那一双纤纤玉手,鼓起五十弦的瑟耐,那鸾鸟会不由自主地随瑟鸣唱;凤凰会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灵寿之树也纷纷绽开了花朵。 素女和黄帝手下的天神大鸿相爱了。大鸿英武勇敢,背上长着一

  • 巨人刑天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刑天原是一个无名的巨人,因和黄帝争神座,被黄帝砍掉了脑袋,这才叫刑天。"刑天"就是"砍头"的意思。 当炎帝还是统治全宇宙的天帝的时候,刑天是炎帝手下的一位大臣。他生平酷爱音乐,曾为炎帝作乐曲,作诗歌《丰收》,总名称为《下谋》,以歌颂当时人民幸福快乐的生活。后炎帝被黄帝推翻,屈居到南方做了小小一名天

  • 军事女神九天玄女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九天玄女的原始形象是玄鸟,据史书及神话传说记载:她是西灵圣母元君之弟子,又是黄帝之军师。鉴于她所造能出奇制胜的“天书”兵法,堪称得是中国上古第一位杰出的女军事家。 传说古时,黄帝与蚩尤,鏖战于涿鹿九战而不胜。蚩尤之暴,他祭起法术,使三日三夜大雾冥冥,令军士不见天日,难辨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