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出家人”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和尚、尼姑叫“出家人”?

“出家人”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和尚、尼姑叫“出家人”?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659 更新时间:2024/2/18 21:03:29

《水浒传》里的鲁提辖:一怒之下,三拳打死了恃财欺人的“镇关西”。出了人命大案,只好到佛寺出家,做了和尚,表示已经割断尘缘,遁迹空门,以此来躲避官府缉拿。

做了和尚、尼姑为什么叫做“出家”?和尚、尼姑为什么叫做“出家人”?

一个人如果要做和尚、尼姑,当然必须离家出走,住进寺庙,遵守戒律,剃光头发,就连名字也要改掉。鲁提辖本来姓鲁名达,出家之后,由师父起个法名,叫做智深,人称花和尚鲁智深。“鲁智深”是个僧俗合壁的名称,因为和尚不但不用在家的名字(俗名),并也不用在家的姓氏(俗姓),只单用一个法名,也可在前面加个“释”字(“释”指释迦牟尼),表示他已舍弃原来的家族家庭,“出家”而成为佛门之人了。所以你如留心一下,必会发现,《水浒传》中凡佛门中人称原来的鲁达,只说“智深”。只有江湖人士,才唤他“鲁智深”。

做和尚、尼姑为什么一定要出家?从佛教看来,世俗的生活是种种烦恼产生的因素,家族、家庭更是把个人与世俗生活相联系的最重要的纽带,舍弃家庭就是为了去掉累赘,摆脱烦恼,做到心灵清净,好把整个身心奉献给信仰。所以,出家是信仰佛教最彻底的一种表现。

还有一种人,虽然也虔诚信仰佛教,却不必出家,过着与常人一样的生活。这种在家的佛教徒叫做居士,意思是居家修行之士。例如大诗人维、白居易、苏东坡、黄庭坚都是有名的居士,有的还在《五灯会元》中立了傳。有时和尚、尼姑见了到寺庙参观的人,也会称他们为居士,那不过是表示礼貌、客气而已。

出家以后,如果改变主意,又想过俗人的生活,可以走出寺庙,回家过他的老日子。这叫做还俗,是恢复做世俗之人的意思。

出家不限于佛教才有。道教中全真派的道士也是出家的。还有,天主教修道院里的修士和修女,也同样是出家的。宗教虽然不同,出家的用意却差不多,都不外乎是为了断绝一切牵挂,一意修行,过一种世外之人的生活。

一个人去出家,原因有各种各样。有的当然是真正出于对宗教的虔诚。此外,因为穷得没有饭吃的,或被认为生来命苦的,或遭受挫折看破红尘的,或像鲁智深那样逃避官司的。这些都可以理解。然而使人惊愕的是,某些下台的政客和失败的军阀,竟也忽然挂起念珠,自称佛子,装模作样地出家,以示从此退出官场角逐,与世无争。佛门有道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所以也一概收留。然而这种人真能成佛(修成佛心)么?看来“我佛如来”也难以保证。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佛教故事:阿育王说贵贱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阿育王的知名度在古印度帝王中是无与伦比的。早年好战的阿育王信奉了佛教,为佛教在印度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佛教故事》,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印度如何教导大臣尊重别人,特别是那些低种姓的人。 阿育王是古印度孔雀王朝著名的弘扬佛教的国王,他为人谦让,颇受百姓拥戴。大臣耶赊见他礼敬

  • 佛教故事:通过这段故事谁还敢说精通《金刚经》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熟练解读《金刚经》就可以说已经开悟了吗?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佛教故事》,德山禅师还没到地方就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可千万不要小看了貌不惊人的老婆子,你精通《金刚经》我就用《金刚经》为难你!德山禅师也不愧是得道高僧,值得敬佩!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唐代

  • 佛教故事:古印度八王分舍利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佛陀涅槃后焚化所得的舍利,应该一国独享还是应该分给别的国家,让佛陀的思想广为传播?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佛教故事》,为弘扬佛法、教化众生,八位国王息兵止战,平分舍利。 释迦牟尼涅槃之后,尸体经七天焚烧,和宝棺全部化为灰烬舍利。此时,天空如雨一样,纷纷降落各种香花,演奏各种天乐,歌呗赞叹,供养佛陀的

  • 佛教故事:佛陀在涅槃前的教诲 你能做到吗?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佛陀教诲我们要“依法不依人”,最需要依靠的是佛法,如果遇到具足持戒圆满、多闻深入、作善知识、身心远离、乐于禅观、衣食知足、正念成就、精进修行、圣慧明达、漏尽解脱等十种成就的比丘要乐于跟随他学习,最终的目的是自我的解脱。 我成佛以来所说的经法与戒律,就是你们的大师;你们的依靠。(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 佛教故事:挑水担柴跟禅修的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佛教传入中国后渐渐中国化了,不再只是乞食供养,而是向农禅并重发展。百丈禅师设立了清规制度,带领弟子们同甘苦共患难,为佛教能在中国流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百丈怀海禅师勤于耕作,垂老不辍,在佛门中传为佳话。弟子爱师父,见师父八十高龄,还天天和大家一起耕作,实在于心不忍,就劝师父休息,但师父怎么也听不进

  • 佛教故事:湖北当阳玉泉寺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这座寺院曾被称为“荆楚丛林之冠”、“古代建筑明珠”,智者大师曾在此传法,神秀禅师圆寂于此…… 东汉建安五年(200年),汉寿亭侯关羽挂印封金,护卫着甘、糜二夫人离开曹营,过关斩将,进发河北。路经汜水关时,守将卞善欲借镇国寺宴请关羽之机,击笺为号,加害于他。寺僧普净与关羽为蒲州同乡,不忍义友罹难,遂

  • 佛教故事:佛陀如何面对谩骂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佛陀教化我们,一旦发起怒来,第一个身心受怒火煎熬的,必然是动怒者自己,所以,动怒真的是一件划不来的傻事。 善于自我调伏而正当生活者,是不会有瞋心的(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有一次,佛陀到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天,来了一位年轻的婆罗门,因为不满他的哥哥随佛陀出

  • 佛教故事:南京瓦官寺维摩诘居士像的来龙去脉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现在的瓦官寺深藏在小巷中,早已不为人所知,但这座千年古刹在日本、韩国很有名,智者大师曾在这里说法,为创立天台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顾恺之的维摩诘居士像已不见踪影,只留下了这段传说故事。 公元364年,瓦官寺建成之日,寺院大设斋会,宴请八方名流。正殿内红烛映照,灯火辉煌,达官显贵弹冠相庆。瓦官寺新任住

  • 佛教故事:如何知道他是一位圣者?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佛陀教你如何通过眼见、耳闻、提问的方式辨别成就解脱者。 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城南郊的祇树给孤独园对比丘们说:“比丘们!尚在修学而无他心神通的比丘,如何透过观察验证,知道那已经全然正觉的如来呢?” “世尊!您的教导,是我们了解法的根源,请为我们说吧!我们当会记住不忘。” “比丘们!你们可以从眼睛看

  • 佛教故事:禅师用功的真谛 原来如此简单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大珠和尚即慧海禅师,俗姓朱。慕名来到江西,向马祖求教。 马祖便问:“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呀?” “越州(今广东合浦)大云寺。” 大珠和尚答。“到这里来有什么事?” “求教佛法。” “你不知自己家里的宝藏,怎么抛家乱走?”马祖把他打量了一番,又说:“我这里什么都没有,你向我求教什么佛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