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佛教故事:挑水担柴跟禅修的关系!

佛教故事:挑水担柴跟禅修的关系!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708 更新时间:2024/2/19 0:20:21

佛教传入中国后渐渐中国化了,不再只是乞食供养,而是农禅并重发展。百丈禅师设立了清规制度,带领弟子们同甘苦共患难,为佛教能在中国流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百丈怀海禅师勤于耕作,垂老不辍,在佛门中传为佳话。弟子爱师父,见师父八十高龄,还天天大家一起耕作,实在于心不忍,就劝师父休息,但师父怎么也听不进去。耕作好像是百丈禅师的天职之一。

有一天,弟子们聚在一起想办法,商讨了许久,似乎想出了可以让师父无法耕作的办法。晚上,大家偷偷地把师父的耕具——藏匿起来,放到他无法找到的地方。弟子们暗暗欣喜:看师父如去耕作!

次日,大家吃过了早餐,各拿各的耕具走了,也不叫师父一声。百丈禅师眼看弟子们都挺自觉的,特别高兴;可是当他去拿耕具时,才发现一件也找不到。这天他没有耕作,也不吃饭。一连两天都是如此。

弟子们见师父没能去耕作,不再受劳累,当然高兴。但见师父没生病却不吃饭,猜想是不是耕具被藏了而在生气?大家商讨来商讨去,只得决定把师父的耕具放到原来的地方。

第三天早餐后,弟子们见师父从原处拿到了耕具,笑着说:“走,一同去耕作!”在地里,大家看到师父耕作的劲头特别大,好像是在弥补失去的两天劳作。弟子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后悔不该藏了师父的耕具。

夜间就寝以前,百丈禅师把弟子们召集在一起,只说了两句话:“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百丈禅师身教、言教并重,弟子们都感悟了。当然,对出家人来说,这句话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一日不修行,一日不进食。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佛教故事:湖北当阳玉泉寺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这座寺院曾被称为“荆楚丛林之冠”、“古代建筑明珠”,智者大师曾在此传法,神秀禅师圆寂于此…… 东汉建安五年(200年),汉寿亭侯关羽挂印封金,护卫着甘、糜二夫人离开曹营,过关斩将,进发河北。路经汜水关时,守将卞善欲借镇国寺宴请关羽之机,击笺为号,加害于他。寺僧普净与关羽为蒲州同乡,不忍义友罹难,遂

  • 佛教故事:佛陀如何面对谩骂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佛陀教化我们,一旦发起怒来,第一个身心受怒火煎熬的,必然是动怒者自己,所以,动怒真的是一件划不来的傻事。 善于自我调伏而正当生活者,是不会有瞋心的(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有一次,佛陀到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天,来了一位年轻的婆罗门,因为不满他的哥哥随佛陀出

  • 佛教故事:南京瓦官寺维摩诘居士像的来龙去脉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现在的瓦官寺深藏在小巷中,早已不为人所知,但这座千年古刹在日本、韩国很有名,智者大师曾在这里说法,为创立天台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顾恺之的维摩诘居士像已不见踪影,只留下了这段传说故事。 公元364年,瓦官寺建成之日,寺院大设斋会,宴请八方名流。正殿内红烛映照,灯火辉煌,达官显贵弹冠相庆。瓦官寺新任住

  • 佛教故事:如何知道他是一位圣者?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佛陀教你如何通过眼见、耳闻、提问的方式辨别成就解脱者。 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城南郊的祇树给孤独园对比丘们说:“比丘们!尚在修学而无他心神通的比丘,如何透过观察验证,知道那已经全然正觉的如来呢?” “世尊!您的教导,是我们了解法的根源,请为我们说吧!我们当会记住不忘。” “比丘们!你们可以从眼睛看

  • 佛教故事:禅师用功的真谛 原来如此简单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大珠和尚即慧海禅师,俗姓朱。慕名来到江西,向马祖求教。 马祖便问:“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呀?” “越州(今广东合浦)大云寺。” 大珠和尚答。“到这里来有什么事?” “求教佛法。” “你不知自己家里的宝藏,怎么抛家乱走?”马祖把他打量了一番,又说:“我这里什么都没有,你向我求教什么佛法呀!”

  • 佛教故事:国王的宝珠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妙法莲华经》是一部大乘经典,译文流畅、文字优美、譬喻生动、教义圆满,是众经中的瑰宝,古云“成佛法华”可见一斑。 从前,古印度有一位国力强大的转轮圣王,他想凭借自己的威望圣德,收服周围贫困的小国家,成为自己的国土。而这些小国家并不顺从他的意愿。转轮圣王便发动战争,派遣各种兵种军队讨伐这些小国家。

  • 佛教故事:成功通过马祖道一禅师考验的实例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即心是佛”是马祖学禅的心得。马祖俗姓马,四川什邡人,法号为“道一”。称“马祖”是中唐后弟子们出于对道一法师的敬重。他曾在福州大弘禅宗,普渡众生。 各地出家人都仰慕马祖。有一次,有位名叫法常的和尚从大梅山来见他。 马祖问:“你来这里有什么事?” 法常答:“我来求佛法。” 马祖又问:“求什么

  • 佛教故事:想要获得巨大果报除了修行外还能怎么做?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善生长者的童年是一段生动的励志故事,所有的一切都源于他的发心和他为此做出的努力。 在佛陀时代的印度王舍城地方,有一位商人的儿子,因为父亲出海经商,遇难死于海上,他们家里,仅靠他的母亲做苦工并向邻里亲戚们借钱维持生活。因为他家太穷了,所以大家都叫他贫生童子。 贫生童子渐渐长大了,并且也学会了好多谋

  • 佛教故事:天女散花点醒舍利弗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维摩诘是一位著名的大乘佛教居士,在毗耶离城病了。佛陀派了以文殊菩萨为首的慰问团去探望他,维摩诘抱病跟大家讨论佛法。一部《维摩诘经》基本上就是他跟文殊等探讨佛法的记录。 传说一位天女看到维摩诘和文殊在丈室中探讨佛法,妙趣横生,在场的人都听得心花怒放。天女把手中的鲜花频频撒下,顿时花雨飘逸,构成一幅

  • 佛教故事:北京潭柘寺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潭柘寺历史悠久,古语称“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潭柘寺是京西著名寺院,每年有很多善男信女来烧香拜佛,它与历代皇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很早的时候,在北京西郊九峰山垭口处有个很深的水潭,潭水甘甜清亮,明澈见底,附近百姓洗衣做饭多爱挑取此潭之水,所以大伙儿都亲切地称它“清水潭”。 哪想有一年,从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