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佛教故事:古印度八王分舍利的故事

佛教故事:古印度八王分舍利的故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575 更新时间:2024/2/18 21:03:33

佛陀涅槃后焚化所得的舍利,应该一国独享还是应该分给别的国家,让佛陀的思想广为传播?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佛教故事》,为弘扬佛法、教化众生,八位国息兵止战,平分舍利。

释迦牟尼涅槃之后,尸体经七天焚烧,宝棺全部化为灰烬舍利。此时,天空如雨一样,纷纷降落各种香花,演奏各种天乐,歌呗赞叹,供养佛陀的舍利。拘尸那国王城的臣民和力士以各种方式,设各种供品,供养佛陀的舍利之后,用金罂收取舍利,装在宝车上,沿途烧香散花,演奏庄重肃穆的歌曲,一直把佛陀的舍利送进城里。然后盖起一座高大的楼阁,把佛陀的舍利存放在楼阁中。楼阁的四周派遣四兵防卫守护。只允许比丘、比丘尼进入礼拜,做各种供养。其他包括国王在内的婆罗门、长者居士、一切人民都不准进入楼阁。

当时,韦提希夫人的儿子阇世王,听说拘尸那王城的力士收取佛陀舍利,放置在高楼上,派遣四兵防卫守护,不许他人进入,心中感到悲伤苦恼。对拘尸那罗城力士的做法极为愤怒,就派遣了一个使者,拿着亲笔信,去对拘尸那王城的力士说:“世尊在世时,亦是我的尊师,世尊涅槃时,恨不能亲临世尊身边。我的族性和世尊的族性都是刹帝利种,你们现在为什么独收舍利?放置在高楼之上,严兵把守,不许别人进入,也不分给他国供养。希望你们立即分给我一份舍利,我要在国内建造舍利塔,让全国人民供养。如果你们同意我的意见,分给我一份舍利,我们两国永远和睦相邻。如果你们不同意我的意见,不分给我一份舍利,我立即出兵,讨伐你国。”

拘尸那国的邻近七国,和毗耶离国(恒河南部,中印度一大国)的离车(种族名)各部,听说之后,也像阿阇世王一样派遣使者到拘尸那国,提出分得一份舍利的要求。

当时,拘尸那国有位婆罗门出身的长者居士,也遣使送信,对拘尸那罗城的力士说:“世尊不仅是你们的尊师,也是我的尊师,希望你们慈悲哀悯,也赐给我一份舍利,让我供养。”

各国的使者,一起会聚在拘尸那王城力士的住所,都宣讲了各自国王的旨意。力士们听说之后,深怀不平,对各国使者说:“佛陀是自愿到我国而涅槃的,舍利自然属于我国所有。我们要在国内建造舍利塔,庄严供养,因此,各国不能分得。如果舍利塔建成之后,满足各国的心意,欢迎你们来到我国供养礼拜。如果你们兴兵讨伐,要见高低,我国的军队也势力强大,足以和你国相敌。”

各国使者回到本国后,王禀报了拘尸那国力士的回答。各国国王听说之后,更加愤怒不满,立即派遣四兵,前往攻伐。八国军队将拘尸那王城包围。拘尸那国的力士们也严兵战备,准备迎战来敌。

拘尸那王城中的那位婆罗门,叫徒卢那,聪明多智,深信三宝,当八国军队兵临城下时,心中想:“这八个国家的国E和毗耶离国的车离种族都身健力壮,军众精锐,而本国的力士也勇猛难当,如果交战,必无两全。”徒卢那居士这样一想,认为这场战争,不是一般的战争,应设法立即阻止,便马上前往力士处,对力士们说:“你们虽然力大无穷,勇锐果敢。但八国之王,同心齐力,兵马云集,军阵强大。如果交战,必无两全,强兵利刃,必有伤亡。世尊在世,教化众生慈悲为本。而今世尊刚一涅槃,为什么要互相残杀呢?你们不应当吝惜舍利,应当把舍利分给各个国家,让各国在他们的国土上建造舍利塔。这样做,既遵守了世尊过去的训导,又使你们得到更大的福力。”

诸位力士听过徒卢那居士的劝导后,忽然心解意悟,对徒卢那居士说:“你的劝导,言之有理,我们就听从你的话吧!”

徒卢那居士看到力士们觉悟之后,便脱下了身上的盔甲,立刻出城,对各位国王说:“你们今天为了弘扬佛法,又故兴兵攻伐呢?”

诸国国王说:“我们为了崇信佛法,远求佛陀舍利,但遭到你国的拒绝不分给我们。因为这个缘故,今天才共同兴兵,讨伐你国。”

徒卢那居士说:“今天我来同你们讲和,诸位力士已经同意给各国都分一份舍利。现在你们各自拿一个宝瓶,我去为你们分舍利。”

八国之王,听说之后,心中万分喜悦,各自捧出一只金瓶交给徒卢那居士。

徒卢那居士接受八国之王交给的金瓶,立即持瓶回城,从高楼上取佛陀舍利,每瓶分入一份舍利,分送给八国之王。八国之王收到舍利后,把舍利金瓶顶在头上,收兵归国,在本国建立舍利塔。

那位婆罗门居士也从力士那里求得一份舍利,自己建起了一座舍利塔。诸位力士共同分得一份舍利,在佛陀火化之处,将舍利同灰烬合在一起,建造起了一座高大的舍利塔。(这是佛塔之始,也是佛陀涅槃圣迹之处)从此,在印度建起了十座高大的佛陀舍利塔。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佛教故事:佛陀在涅槃前的教诲 你能做到吗?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佛陀教诲我们要“依法不依人”,最需要依靠的是佛法,如果遇到具足持戒圆满、多闻深入、作善知识、身心远离、乐于禅观、衣食知足、正念成就、精进修行、圣慧明达、漏尽解脱等十种成就的比丘要乐于跟随他学习,最终的目的是自我的解脱。 我成佛以来所说的经法与戒律,就是你们的大师;你们的依靠。(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 佛教故事:挑水担柴跟禅修的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佛教传入中国后渐渐中国化了,不再只是乞食供养,而是向农禅并重发展。百丈禅师设立了清规制度,带领弟子们同甘苦共患难,为佛教能在中国流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百丈怀海禅师勤于耕作,垂老不辍,在佛门中传为佳话。弟子爱师父,见师父八十高龄,还天天和大家一起耕作,实在于心不忍,就劝师父休息,但师父怎么也听不进

  • 佛教故事:湖北当阳玉泉寺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这座寺院曾被称为“荆楚丛林之冠”、“古代建筑明珠”,智者大师曾在此传法,神秀禅师圆寂于此…… 东汉建安五年(200年),汉寿亭侯关羽挂印封金,护卫着甘、糜二夫人离开曹营,过关斩将,进发河北。路经汜水关时,守将卞善欲借镇国寺宴请关羽之机,击笺为号,加害于他。寺僧普净与关羽为蒲州同乡,不忍义友罹难,遂

  • 佛教故事:佛陀如何面对谩骂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佛陀教化我们,一旦发起怒来,第一个身心受怒火煎熬的,必然是动怒者自己,所以,动怒真的是一件划不来的傻事。 善于自我调伏而正当生活者,是不会有瞋心的(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有一次,佛陀到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天,来了一位年轻的婆罗门,因为不满他的哥哥随佛陀出

  • 佛教故事:南京瓦官寺维摩诘居士像的来龙去脉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现在的瓦官寺深藏在小巷中,早已不为人所知,但这座千年古刹在日本、韩国很有名,智者大师曾在这里说法,为创立天台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顾恺之的维摩诘居士像已不见踪影,只留下了这段传说故事。 公元364年,瓦官寺建成之日,寺院大设斋会,宴请八方名流。正殿内红烛映照,灯火辉煌,达官显贵弹冠相庆。瓦官寺新任住

  • 佛教故事:如何知道他是一位圣者?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佛陀教你如何通过眼见、耳闻、提问的方式辨别成就解脱者。 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城南郊的祇树给孤独园对比丘们说:“比丘们!尚在修学而无他心神通的比丘,如何透过观察验证,知道那已经全然正觉的如来呢?” “世尊!您的教导,是我们了解法的根源,请为我们说吧!我们当会记住不忘。” “比丘们!你们可以从眼睛看

  • 佛教故事:禅师用功的真谛 原来如此简单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大珠和尚即慧海禅师,俗姓朱。慕名来到江西,向马祖求教。 马祖便问:“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呀?” “越州(今广东合浦)大云寺。” 大珠和尚答。“到这里来有什么事?” “求教佛法。” “你不知自己家里的宝藏,怎么抛家乱走?”马祖把他打量了一番,又说:“我这里什么都没有,你向我求教什么佛法呀!”

  • 佛教故事:国王的宝珠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妙法莲华经》是一部大乘经典,译文流畅、文字优美、譬喻生动、教义圆满,是众经中的瑰宝,古云“成佛法华”可见一斑。 从前,古印度有一位国力强大的转轮圣王,他想凭借自己的威望圣德,收服周围贫困的小国家,成为自己的国土。而这些小国家并不顺从他的意愿。转轮圣王便发动战争,派遣各种兵种军队讨伐这些小国家。

  • 佛教故事:成功通过马祖道一禅师考验的实例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即心是佛”是马祖学禅的心得。马祖俗姓马,四川什邡人,法号为“道一”。称“马祖”是中唐后弟子们出于对道一法师的敬重。他曾在福州大弘禅宗,普渡众生。 各地出家人都仰慕马祖。有一次,有位名叫法常的和尚从大梅山来见他。 马祖问:“你来这里有什么事?” 法常答:“我来求佛法。” 马祖又问:“求什么

  • 佛教故事:想要获得巨大果报除了修行外还能怎么做?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善生长者的童年是一段生动的励志故事,所有的一切都源于他的发心和他为此做出的努力。 在佛陀时代的印度王舍城地方,有一位商人的儿子,因为父亲出海经商,遇难死于海上,他们家里,仅靠他的母亲做苦工并向邻里亲戚们借钱维持生活。因为他家太穷了,所以大家都叫他贫生童子。 贫生童子渐渐长大了,并且也学会了好多谋